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近年来关于民法典的制定在学界讨论甚为激烈,民法作为私法的母法,在私法体系的构建中是最基础、最根本的,文章分别概述了我国古代固有民法、清末修律、民国旧法统等时期固有民事立法概况或言民法因素,归纳其表现的特点,分析固有民事立法得失,总结立法经验,进一步探讨中国固有民法对今天民事立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理论上说,法律形式主义所要求的法律自治应包括公法自律与私法自治两个方面,在理论上仍有必要大声疾呼私法优位和私法自治,应该正确认识《德国民法典》在本位选择上向近代民法“回归”的“保守”立场。当代中国应该摈弃制定“后现代”民法典的思路。我们既不能违背民法的基本精神,也不能脱离我国的现实国情,为民法典而制定民法典。另外,民法典作为市民社会的宪章要求,应尽可能地体现私法的形式理性,以自治规范为其核心。  相似文献   

3.
意思自治即私法自治,是指当事人在从事民事活动时,享有自由决定其行为、不受他人非法干预的权利.意思自治无论是在传统私法中还是现代私法中,都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基本原则,通过对这一原则的分析和借鉴,必将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1804年《法国民法典》确立的私有财产所有权不受限制、契约自由、过失责任三大民法原则具有先进的科学性以及与时俱进的特点,为法国民法奠定了坚实的、稳定的法律基础。正因如此,该法典才能历时近两个世纪而不衰,至今仍然在法国施行,并且为许多国家的民事立法所吸收和借鉴。学习、研究三大民法原则,对完善我国的民事立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意思自治即私法自治,是指当事人在从事民事活动时,享有自由决定其行为、不受他人非法干预的权利。意思自治无论是在传统私法中还是现代私法中,都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基本原则,通过对这一原则的分析和借鉴.必将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私法自治是全部私法的核心与灵魂,而法律行为则是实现私法自治的手段。但由于我国对私法自治原则认知未深,对法律行为与私法自治之间的关系认识得不透彻,导致了法律行为制度一些明显的弊端。立法者应本着捍卫私法自治的信念来构建民法典中的法律行为制度,使私法自治应具有的功能在法律行为的理论与实践中得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7.
私法自治原则作为全部民法的基础,其统摄着合同、婚姻、遗嘱等意思表示的领域,其不是无限制的意思自由,而是在法律限制之内的自由。  相似文献   

8.
商法和民法同属私法,共同遵守着私法自治、契约自由等原则,具有诚实信用、秩序、公平、平等、安全等基本价值目标,但商法与民法之间的差异除了商主体与一般民事主体,商事行为与一般民事行为,以及商事关系与民事关系之间的区别之外,在各自的首要价值理念上呈现出不同,民法的首要价值理念是公平,而商法的首要价值理念是交易安全。  相似文献   

9.
传统民法理论所依据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民事主体由抽象向具体发展,部分民事主体互换性逐步丧失。私法的社会化随之兴起,针对市场经济交换领域中弱势群体保护之单行立法需要理论体系上的必要诠释。私法身份扩张之主张因其强弱标准难以界定而模糊不清,因其与民法典固有之亲属身份异质而无法统一,因其违背民法之既有调整方式而无法在法典中表达。因此,私法上的身份范畴应固守于亲属身份范围。  相似文献   

10.
遗嘱自由作为私法领域意思自治原则的体现原本无可厚非,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价值观、伦理观激烈冲撞,在尚未形成稳定的体系之前各种社会矛盾大量涌现.为此,该种理所当然的"自由"必须受到适当的限制.本文从遗嘱自由限制的历史起源,各国立法状况及对我国现行继承法缺陷的分析入手,阐述了遗嘱继承中引入特留份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与私法自治原则在现代民法和民法学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在民法典的制定中应完善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与私法自治的最佳结合,使私人自治应具有的功能在法律行为的理论与实践中得以更好的发挥。因此,本文在分析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与私法自治的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二者的关系,既两者互为表里,前者是外壳,后者是内核,私法自治原则的贯彻和实践离不开民事法律行为,同样,民事法律行为的设立也需要私法自治为其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2.
高新技术在民事主体、社会关系及法律调整领域等方面给传统民法带来了巨大冲击。针对法律的相对稳定性与不周延性特点,指出在高科技背景下,民法基本原则应在私法立法、民事主体行为准则、裁判依据、补充法律漏洞及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意思自治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传统理论对于意思自治原则与契约法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较为广泛深入,而作为民法另一主要领域的物权法由于奉行物权法定主义,因而意思自治原则在其中的适用似乎充满张力。从外部来看,意思自治与物权法定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表述成:"私法自治对物权法定构成一种背景性指引,物权法定为私法自治提供保障。"在物权立法的重心由重所有权向重他物权的转变这一宏大背景之下,物权法具有诸多内在的私法自治品格。这种内在的品格主要体现为当事人对物权法律关系发生与变动的自由、当事人对物权法律关系相对人的选择自由、当事人在发生及变动物权法律关系时在既有的物权种类中进行选择的自由以及在功能不特定的他物权中自主确定他物权具体内容的自由。  相似文献   

14.
国际私法中的自由裁量权论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经济交往的频繁,涉外民事关系越来越复杂,因而各国在国际私法立法中都规定有自由裁量权条款,以弥补立法上的不足,国际私法中的自由裁量权有其特殊性,国际私法的价值取向、司法人员的素质、立法的认识论、公民的法律理念是影响国际私法中的自由裁量权的主要因素,设计我国国际私法有关自由裁量权的条款,在立法上应处理好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民法精神论     
法律精神是指制约并决定法律制度在社会中地位的价值和观念。它包括对法律性质的认识,对法律价值的评断,以及对法律在社会系统中地位的理解。它可分为国家法(公法)精神和民法(私法)精神。民法精神以个体为核心,个体以意思自治为原则,独立地创设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关系。民法精神包含:契约自由观念、权利义务观念、主体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必须弘扬民法精神,完善民事立法,对中国传统及西方法律精神予以批判地扬弃、吸纳,使民法精神在今日之中国勃兴起来。  相似文献   

16.
民法精神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精神是指制约并决定法律制度在社会中地位的价值和观念,它包括对法律性质的认识,对法律价值的评判,以及对法律在社会系统中地位的理解。它可分为国家法(公法)精神和民法(私法)精神。民法精神以个体为核心,个体以意思自治为原则,独立地创设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关系。民法精神包含:契约自由观念、权利义务观念、主体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必须弘扬民法精神,完善民事立法,对中国传统及西方法律精神予以批判地扬弃、吸纳,使民法精神在今日中国勃兴起来。  相似文献   

17.
宪法权利与民法权利并不是同一语境下能被公约化的权利。对宪法权利的民事保护不能用公法的逻辑去解决。私法领域内部通过解释作业可以胜任对个人侵犯宪法权利的私法救济。侵权法的一般权利条款以及各项具体权利能为宪法权利人在私法领域提供充足的请求权基础。在契合私法自治的逻辑下,最大限度保护行为人的自由又保障权利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邢台学院学报》2014,(2):72-74
作为国际私法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意思自治原则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在各国的立法和实践中都有所体现。随着涉外民商事交往的深入,意思自治原则在不断地丰富其内涵,扩大其外延。2010年《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涉外法律适用法,它的实施对我国涉外民事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含义、历史发展,以及在《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的地位和内涵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完善建议,以期推动意思自治原则在国际私法上的完善和发展,更好地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以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涉外民商事案件中,当事人约定适用条约的现象十分常见.我国法院虽然会尊重当事人的选择,但处理方式并不一致:有时法院会采用契约自由模式,将条约当作合同的内容;有时法院会采用意思 自治模式,将条约当作准据法.虽然两种模式基于不同的法律制度,但都是对私法自治理念的坚持.从商事发展实践和立法动向来看,私法自治是符合国际商事发展的,因而法院应当尽可能尊重当事人对于条约适用的选择,并且应当优先将条约认定为准据法.在具体操作上,应当将条约区分为生效条约和未生效条约.如果当事人约定适用的是对我国已经生效的条约,法院应当将其认定为准据法;而如果当事人约定的是对我国未生效的条约,法院应当将其认定为合同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纵观世界法治发展历程,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法典》)开启了人类法治时代的新篇章。作为世界第一部成文民法典也是19世纪资本主义早期民法典的代表,以其先进的思想和立法成果对近代各国民法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提出了自由、平等、人权、民主和法治思想,并确立了契约自由、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过错责任三大民法根本原则。这些对我国当下正在讨论的民法典的制定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