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流动的运河往往在重要空间节点形成地位较高的运河城市,位于卫河和会通河交会之处的临清就是因运而兴的城市,这就决定了运河城市的职能多以漕运、商贸为主,兼具政治,乃是军事功能。除此之外,往往形成多元开放的文化环境,运河城市亦是文化名城。临清先有仓后建城,城市规模的扩大也是城市职能不断强大,其战略地位不断提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从“运河城市文化”的视角看,城市是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也是历史上一切文明成果创造与传播的中心。重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大运河文化,对于充实运河城市的文化底蕴,展示它们的文化魅力,培育它们的当代城市精神,发展运河城市的文化生产力,推动运河城市彼此之间产生更深的文化认同与价值共识,并在“申遗”实践中采取一致的战略与和谐的步调,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运河文化到淮安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运河文化的归纳和总结,提炼出运河文化的开拓、包容、沟通、交流的特点。对淮安精神团结、创新、实干、自强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大运河保存了城市的记忆,决定了淮安的品质、展示了淮安了风貌、塑造了淮安精神、支撑了淮安发展。可以看出运河文化可以折射出淮安精神,淮安精神正在展现运河文化。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大运河扬州段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申遗成功后,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实现扬州运河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的现实课题。在扬州运河文化遗产地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扬州运河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利用与开发现状,提出了加强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保护、丰富遗产保护与展示手段、积极开发游客参与性项目、创新旅游营销模式、深化运河城市间合作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是中国运河漕运发展的最高峰,在国家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刺激下,在沿运一线出现了诸多像天津、临清、聊城、济宁、淮安等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商贸城市,其中河北泊头虽仅为镇建置,但却是河政中心、漕运码头、商业基地,其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均带有贯通南北的运河特色,深刻凸显了明清漕运对运河区域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临清钞关是明清时期朝廷在运河沿岸的重镇一临清设置的对过往船只进行收税的机构。临清钞关是中央设在地方的征税机构,它在经济上发挥了显著作用。钞关还行使着重要的政治职能,由于钞关的存在,管关官员与当地土绅、过往的官宦之间经常进行交游酬唱,钞关官员的这些行为都在客观上加强了临清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当地民众文化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临清时调是明清时期借助京杭运河南北交融所形成的独特的地方音乐曲种,是山东西北部以临清为中心,沿运河一带流行的俗曲小唱的总称。关于临清时调的相关论文、论述资料很有限,更何况是关于很难考究其产生脉络的研究。同时,对于临清时调大家常关注其周遭环境(京杭大运河)的影响,而很少从音乐传播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去探究它。本文试以一位音乐学者的眼光,从临清时调音乐土壤的角度,来阐释,临清时调产生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8.
自然的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人工的运河则是人类文明的杰作。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能够与长城并列的伟大创举,首推大运河。开凿运河的初衷,常常是出于经济、政治或军事上的考虑,运河也确实在这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世界各国人民开凿了许多运河,沿岸的城市举不胜举。运河城市与运河的关系是血脉相连,可以说,运河养育了沿河的城市。千百年来,运河在航运、灌溉、防洪、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沿河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运河还催生和哺育了一批新兴的城市。  相似文献   

9.
运河及运河文化开发与德州城市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州是一所因运河而兴盛的城市。开发运河及运河文化,使其能够发挥历史资源的作用,促进德州城市发展,势在必行。做好运河及运河文化开发的整体规划,构建沿德州运河河道过境线的“运河文化风景带”,使运河成为德州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搞好运河及运河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作用,为德州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文明程度,造福于德州人民。结合德州地域文化研究,开展关于运河文化的系统研究,深入发掘运河文化的内涵、底蕴和特色,为德州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商品流通给城市规模的扩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宋以后,运河城市成为中国社会最有活力的城市。运河作为中国经济活动的大动脉,不但为市民阶层的壮大创造了条件,而且成为明清通俗小说的重要摇篮。运河城市交通枢纽地位的确立、商品流通、商业繁华等揭示了运河手工业的发展,透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通俗小说创作上的繁荣既与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息息相关,也与城市刻书业的兴起有直接关系。明清小说真实反映了运河城市兴盛的轨迹,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市民的新形象及运河城市的风俗习惯。运河及城市给明清小说增添了新的表现内容,成就了明清小说的辉煌。  相似文献   

11.
运河文明史就是运河城市发展史。大运河与沿岸城市是一体同胞、唇齿相依的。对于运河城市,它们或是由于运河开通而直接完成了自身的“城市化进程”,从默默无闻的农村或普通市镇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或中心意义的大城市;或是借助大运河的综合功能超越了城市已有的规模与局限,使城市在空间、人口等方面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许多城市的命运与大运河的兴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运河城市的主要功能在于推动内部的循环与交流,这在客观上有助于使中国社会因为更广泛的交流而成为一个内在联系更加密切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12.
大运河的开凿,改变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和人文面貌。对于嘉兴这样的江南城市而言,运河更成为其文化上的重要分水岭。人文荟萃的嘉兴由于运河而逐渐成为江南文化的中心地区。这充分表明:大运河不仅沟通了南北经济,而且使得不同文化得以交汇融合,促进了江南城市的蜕变;不仅使北方文化传播到江南,而且使江南文化的影响扩散开来。对于运河边的嘉兴而言,则是改变了其原先以渔稻文明为主体的城市文化结构,使其成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运河之城”。  相似文献   

13.
人类文明的起源,大都与水有着不解之缘。傍水而居,似乎是原始先民的一个通例。水不仅对于人类文明的发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水利交通更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号称“天下第一都市”的扬州,可以作为这方面最有力的证明。扬州之兴衰,正与运河的兴衰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古代的城邑往往首先出现在交通要道上,或港口、河口、山口或军事要冲。镇江是长江的重要港口,属东南锁钥之地,且城中有山,山中有城,本身就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京杭大运河的开凿贯通更为它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契机。交通的便捷使处于运河和长江交汇处的镇江迅速发展成为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可以说,古运河承载了镇江从古到今的财富与文明,记载了镇江的历史变迁,孕育了镇江的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15.
大运河孕育了明清新思想,明清思想浪潮是围绕在运河两岸展开的。大运河的畅通促进了运河两岸社会观念的变迁,加强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使人们的思想在明中期冲破程朱理学的束缚,萌发出了新思想的萌芽。明清时期的运河两岸是中国在那个时代思想最活跃和最有朝气的地区,也是思想变化最敏感的地带。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或出生和成长在运河两岸,或在运河两岸地区求学、游历、任职。其思想产生、成长于运河,传播于运河。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经济之河、政治之河、军事之河,更是一条涌动的思想之河。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大运河文化的内涵、功能与价值,分析了南通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并针对南通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面临的问题,借鉴苏南经验,提出南通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路径:开发大运河景观长廊,建设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挖掘大运河历史故事,发展大运河文化旅游;坚定文化自信,打响大运河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7.
京杭运河的流淌曾给山东带来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资源。如今随着运河申遗的提出,运河的旅游功能日渐重视.文章对京杭运河山东段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分析.并依据资源特点提出了旅游产品体系的初步构建.  相似文献   

18.
京杭大运河开通之后,地处山东运河沿岸的聊城逐渐由一个地方政治中心城市转变为一个发达的商业城市。来自各地的商人特别是山陕商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商业经济的发展对聊城的文化、民间信仰和风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清朝末年,由于天灾人祸频繁,山东运河逐渐被废弃,聊城也衰落下来。  相似文献   

19.
陈Xun是明朝初期一位很有作为的人物,虽非重臣,然其对明代社会的贡献颇大,主要在于漕运。陈Xun等为保障漕运的顺利畅通,有效治理了京杭大运河。这在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经济化的交流;加强了华夏境域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经济联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或消除了导致分裂、动荡的不稳定因素,对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古老的南北大运河历经千年的沧桑巨变,原有的互联水口及其周边的城镇景观等,亦随之显隐、变更或消逝,这些先后成为人们记忆的名物,正是大运河历史文化的重要构成。本文通过对末口、淮泗口、角城等个案的历史考察,彰显了运河文化考古亟待开发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