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移动图书馆服务逐渐完成了从“流量为王”向“数据为王”的转变,目前正从“数据为王”向“场景为王”转变。场景已成为移动图书馆信息接受的重要方式,如何将场景思维落实为移动图书馆的实际应用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总结和归纳了移动图书馆场景化信息接受的“五化”属性特征,指出移动图书馆场景化信息接受思维的实质是利用大数据挖掘用户特定时空的信息接受行为,通过场景化信息接受情境的配置将场景思维落实到实际应用。移动图书馆场景化功能的快速迭代使不同场景下的信息接受情境配置和融合效用成为场景化思维落地的有效途径,其可以促进移动图书馆场景化信息接受核心功能的优化,进而实现图书馆品牌化服务、提升服务黏性。图4。参考文献44。  相似文献   

2.
在媒体移动化和社交化的冲击下,杂志在中介功能、内容结构和资本补偿三方面均受到冲击.研究发现,不少时政类新闻杂志进入手机端时未关注到移动端的核心特点,因而未能形成竞争优势.在面临移动终端的新环境时,时政类新闻杂志应巧妙运用互联网思维,以二次传播为抓手,打造全媒体独立客户端,提升用户体验,探索赢利模式,实现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社交化产品成为新势力的当下,移动社交化成为新媒体发展的主要特征。新媒体通过充分挖掘用户个体和社群价值,以信任和人脉为核心有效进行产品和平台推广。移动社交化成为媒体融合发展中实现万物连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 移动图书馆场景化信息接受情境影响着用户信息需求,而用户信息需求源于其自身综合素养与解决目标问题能力的势差。在微媒体、自媒体、全媒体的时代,深入研究移动图书馆场景化用户信息需求及其特征,挖掘用户信息需求规律是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核心和关键。[方法/过程] 将移动图书馆视为一个系统,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研究用户的场景化信息需求内涵、要素和特征。在此基础上,以社会认知理论、用户满意度理论和自我调节理论为基础,对移动图书馆场景化信息需求规律进行总结,并运用日志挖掘的方法对用户场景化信息需求规律进行实证。[结果/结论] 在移动图书馆场景中,对单个用户而言,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或具有链式、支链、树状和网状等不同的优势,但对用户群体而言,其信息需求具有严格按照"链式-支链-树状-网状"的趋势递进。  相似文献   

5.
王垚 《传媒》2015,(14):26-27
今天的媒体如何去描述,已不再是一个界定分明的概念了.报纸被“二维码”延伸了信息呈现形态,电视被“摇一摇”“电视盒子”拓展了用户互动体验,手表被苹果公司创造成了新型智能终端,手机被移动互联网打造成连接虚拟世界的重要开关……媒体的功能不断在延伸、拓展和融合中超越人们的想象,为用户带来不同寻常的新媒体体验.但同时丰富多元的媒体形态、传播方式和传媒内容也带来了繁杂甚至海量的信息,用户在网络时代中的个性化需求纷涌而至,媒体融合的优势如何高效、智能地凸显在新型传媒时代之中?这是媒体融合发展的迅猛势头之下亟需探寻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8,(1):35-41
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是传统媒体转型的三条主要路径。移动化不等于媒体客户端,它是媒体产品的一次系统性升级,包括产品形式、产品结构以及支持它们的产品思维等各方面,与移动化相关的视频化生产也需要新思维。媒体的社交化有三个层面,即社交化传播、社交化生产、社交化运营,其核心都是用户角色的升级,社交化意味着用户成为媒体的渠道、生产力和可沉淀资源。智能化驱动了内容生产的新革命,也带来了媒体生态的深层变化。对于媒体转型中出现的"中央厨房"、平台化媒体、内容付费等新实践,需要从障碍因素及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意义]探究新媒体环境下,不同移动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的影响因素与表现差异,抽取标签要素并结合FBM理论模型进行用户画像分析,为健康服务机构深度了解用户群体特征、精准把握用户类型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方法 /过程]基于半结构访谈收集样本资料,通过扎根理论抽取要素标签,以在校学生、公司职员与农民为调查对象,通过K-means聚类算法对移动社交媒体健康信息规避用户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结论 ]研究得出,移动社交媒体健康信息规避用户可分为利用规避型、吸收规避型、暴露规避型与屏蔽规避型4种用户画像群体结构,且不同用户群体显著触发因素与规避表现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6月11日,"新华社发布"客户端上线,这是新华社在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方面迈出的新的可喜一步。"新华社发布"整合了新华社旗下各社办报刊、新媒体平台和信息产品,新华视点、中国网事等提供的信息可通过LBS智能推荐,供用户选择。"新华社发布"的目标是"移动化、可视化、智能化"。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负责人说,人们所看到的"新华社发布"只是"冰山一角",在它下面,还有更为广大的平台。"新华社发布"不仅是客户端记者(以下简称‘记’):"新华社发布"在设计理念上是作为产品级还是平台级来进行开发的?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负责人(以下简称‘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  相似文献   

9.
李晋馥 《新闻战线》2022,(3):102-104
移动终端是新媒体产品的主要呈现载体,新型主流媒体积极生产综合了网络表达独特性和新媒体传播互动性的新媒体产品。其产品通过“共情”向用户传递价值,用户通过“参与”对新媒体产品进行反馈,体现新媒体互动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社群化发展成为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化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基于移动端视频平台的网络社群为网络用户表达意见提供了便利,但相较于已经成熟完善的大众媒介传播系统,其传播模式相对粗放,传播内容同质化、娱乐化倾向严重,社交属性较为薄弱,仍缺乏区分其他互联网传播形式的社群文化。  相似文献   

11.
在这样一个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网络建构技术蓬勃兴盛、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电视媒体应当向移动化、社交化、平台化、数据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这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顾此失彼。当下电视媒体影响力大不如前,不仅被各种新媒体赶超,而且面临着与报纸、广播、杂志等传统媒体共冋竞争视频市场的局面。作为社交化媒介平台上众多媒体中的一部分,电视媒体所生产的内容在汪洋大海般的平台信息中很容易被消融掉。  相似文献   

12.
在媒体融合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推出之后,传统主流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进一步加速,基于移动网络的客户端也相应数量剧增,呈现媒体竞争的新景观.“澎湃新闻”“界面”等一度成为热门话题,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的新闻客户端也都获得了可观的用户下载量.“端”的探索,对传统媒体在移动互联时代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产品换代和价值再造,无疑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宫魁  汤代禄  郭强 《青年记者》2017,(12):81-82
如阿融合新老媒体的优势,构筑起新型的融媒体形态,是报业集团乃至全国传媒行业当前努力的重点.移动互联网成为新兴传播渠道,大众报业集团(以下简称“集团”)建立起“新锐大众”“山东24小时”“齐鲁壹点”“半岛”“爱生活”“壹家”等6个主要的客户端产品以及上百个官微,影响用户千余万.如何将这些新媒体的影响力聚集到集团影响力中,如何将这些新媒体用户稳固为集团的用户,成为摆在集团面前的现实问题.为此,集团信息技术部与各媒体通力配合,建设了统一大数据运营平台.截至2017年2月,已经汇集260多万用户数据,完成了对集团主要客户端产品内容数据、用户数据、行为数据的汇集和整合,初步建成了为集团汇集数据的“数据基地”.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21,(1):4-11
本文聚焦2020年"新冠疫情"这一重大事件,以相关案例、事件和数据为基础,从新闻行动者、新闻内容、分发渠道、用户四个方面分析本年度中国新闻业呈现的主要特点,并预测发展趋势。研究发现:本年度中央主流报刊印数增加,地方都市报规模进一步压缩,布局短视频客户端成亮点;新闻内容产品呈现出多形态的视觉化特征;传播渠道上,我国媒体融合已逐步深化到融媒智媒共存的发展阶段,县级融媒体中心在疫情期间作用凸显。媒体通过平台化和智能化发展不断拓宽传播的覆盖面和到达率,向多层次的现代传播体系迈进;新闻受众方面,疫情期间电视新闻收视率有较大幅度提升,短视频用户表达出显著的爱国主义情感,网民积极参与网络公益和提供社会支持,"网络用户"加速向"移动生活用户"方向发展。总体上,场景化传播中的视觉化呈现是2020年中国新闻业内容和传播的典型特征。展望2021年媒体的发展趋势,随着"新基建"的开展,智能基础的技术采纳和传播应用会更加普遍,内容视觉形态实践将成为常态,音频内容仍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网民信息消费行为嵌入日常生活的程度将不断加深。此外,互联网平台的国家治理力度会持续强化。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官方应用,带动了移动传播、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转型融媒体的发展,新媒体传播迎来了大爆发的时代。对基层电视新闻传播来说,将“大屏”的电视节目与“小屏”的短视频传播相融合,是提高电视新闻节目新媒体属性、避免电视新闻传播影响力降低的重要手段。公众的阅读倾向是新闻传播的风向标,移动媒体的发展已经将电视观众转化为网络用户,探索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是基层电视新闻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基于此,本文针对电视新闻的短视频化方向,探索新媒体时代短视频新闻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6.
戴世富  韩晓丹 《报刊之友》2014,(11):129-130
在移动端产品数量异军突起的今天,"脸萌"凭借其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挖掘、利基化趣味性功能定位、趣味性话题传播等因素大获好评,本文以"脸萌"为研究案例,结合移动终端设备特征、移动互联网用户媒介使用习惯和心理特质等,整合提出移动端产品设计的四大法则,即洞察人性需求,提升情感投入;聚焦产品定位,保证用户体验;构建趣味话题,形成口碑传播;延展产品功能,强化用户黏性。  相似文献   

17.
在移动端产品数量异军突起的今天,"脸萌"凭借其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挖掘、利基化趣味性功能定位、趣味性话题传播等因素大获好评,本文以"脸萌"为研究案例,结合移动终端设备特征、移动互联网用户媒介使用习惯和心理特质等,整合提出移动端产品设计的四大法则,即洞察人性需求,提升情感投入;聚焦产品定位,保证用户体验;构建趣味话题,形成口碑传播;延展产品功能,强化用户黏性。  相似文献   

18.
郑红  王继成 《传媒》2023,(20):46-48
打造自主可控移动客户端,是主流媒体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重要一环。但作为地市级主流媒体在打造这一新型传播阵地时,普遍存在用户规模小、黏性低、互动弱等问题,面临着客户端有“端”、缺“客”、少“动”的窘境,同时还面临着来自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和商业社交平台等不同客户端的激烈竞争。本文以厦门广播电视集团打造“看厦门”APP实践为例,解析客户端迭代升级背后的用户密码,为地市级媒体打造自主可控移动客户端提供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9.
岳学渊 《新闻战线》2023,(13):27-30
四川观察持续构建品牌型新媒体,将移动客户端建设作为传统广电媒体平台化转型的战略要道。通过品牌赋能,突出内容、用户、服务、品牌等4大特色,拓展“广电+政务服务商务”全链路服务,提高平台价值和用户活跃度,不断提升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中,信息具有海量、碎片化等特征.童书营销信息要在大量碎片化的信息中突围需要借势而为.文章在对童书出版社移动端营销行为考察的过程中发现,童书移动端借势营销已经发生变化,借势营销已不再局限于借助传统的舆论环境,而是向使用场景、内容环境等维度发展.其呈现出多维度的发展态势,并已取得很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新媒体形式主义、借势时机把握不足和依赖第三方内容环境等问题.只有通过消除新媒体形式主义、充分地把握借势时机以及兼顾利用和建设内容环境,才能取得更好的营销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