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疑与读书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大疑则大进。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疑者却  相似文献   

2.
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以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非常清楚地说出了读书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最后达到“无疑”的过程。而传统的教学总是教师先设计好了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布置的题目。  相似文献   

3.
陈昌发 《小学语文》2007,(12):43-46
《朱子读书法》对阅读过程有一段经典的描述: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无疑,中则节节有疑。多了这一番,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朱熹将读书过程揭示得十分清楚,教师研读文本大概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也要从“有疑”到“无疑”,再到“节节有疑”,以至“融会贯通”。笔者以为,教师研读文本大致需要经过三个轮次的阅读才能“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4.
学贵有疑     
理学大师朱熹曾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清代学者陈宪章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读书是质疑和释疑的过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质疑对于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阅读教学中究竟该在哪些地方质疑呢?  相似文献   

5.
陈桂红 《教育艺术》2004,(11):27-28
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为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公正严谨的观点启示我们:从广义的角度而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师生的交互活动,重视引导学生精思善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合理地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学贵有疑     
<正>理学大师朱熹曾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清代学者陈宪章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读书是质疑和释疑的过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质疑对于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阅读教学中究竟该在哪些地方质疑呢?  相似文献   

7.
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说:“读书求懂,先求不懂。”如果说“求懂”是读书的目的。“求不懂”则应该是读书的过程。因为只有带着一个个不懂的疑难问题“先求不懂”,即经过一个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的过程,才能达释疑解难,答疑解惑之目的。这个过程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曾把它描述为:“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可见,读书就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然后释疑再到无疑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可理解为“于不疑多有疑”,尔后释疑,最后到“都无所疑”。在这里,发现问题(有疑)…  相似文献   

8.
“学贵有疑”。学习中重视质疑问难,勤于思考;善于与人讨论,甚至于争辩是一种很 可贵很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朱子读书法》阐明朱熹的观点: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番后,疑渐释,以至融 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 方是长进。”朱熹把“有疑──解疑──无疑”作为一个读书的理解过程,并且认为只有达 到这种境界才会有长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 …  相似文献   

9.
培养创新人才,十分重要的是要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随时点击蕴藏在人才心灵深处的怀疑之窗。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都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番后,疑渐解之,以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怀疑是探索的母体,没有怀疑则不会产生探索的动机,而喜欢探索则是人类的天性,善于探索则是天才的本领。有探索,才有人猿相揖别,才有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丰富发展。正是在不断的探索中,人类社会才得…  相似文献   

10.
徐丽勤 《海南教育》2014,(20):46-47
南宋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里所说的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的过程,即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是精心思考的结果。读书若能真做到既读得熟,又思之精,那么才算是真正把书读通了,而且会真正有收益。  相似文献   

11.
南宋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学家朱熹说 :“读书始读 ,未知有疑 ,其次则渐渐有疑 ,中则节节是疑 ,过了这一番后 ,疑渐渐解 ,以至融会贯通 ,都无所疑 ,方始是学。”可见 ,无疑则无学。疑 ,就是产生问题。因此 ,教学应让学生能产生问题。目前我们的学生读书大多不愿思考、不会思考。绝大部分学生一直以为上课时 ,老师才是提问者 ,他们只是跟着老师的问题跑 ,围着老师的问题转。他们很少有过自己提出问题来 ,去揣摩 ,去探索 ,在读书过程中经历起疑、解疑的过程。因而 ,根本就谈不上融会贯通。这样的孩子 ,一旦离开老师 ,没人给他们提问了 ,他们去揣…  相似文献   

12.
“学贵有疑”。学习中重视质疑问题,勤于思考;善于与人讨论,甚至于争辩是一种很可贵很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朱了读书法》阐明朱熹的观点:“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番后,疑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说:“读者无疑者须都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把“有疑--解疑--无疑”作为一个读书的理解过程,并且认为只有驼 境界才会有长进。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题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3.
学习是一个知疑、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我国古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常常有疑。过了这一番以后,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质疑问难是创造品质的表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好习惯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  相似文献   

14.
思维的独特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其思维路径、实践方式和思维成果能够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总是以大胆质疑、勇于挑战、不墨守成规、不盲目地迷信和崇拜权威为前提的。知疑善思,就会“拓己之独见,察人之所未窥”。教师要百倍珍视学生所提出的“独创性”疑问,引导他们挣脱传统定论的桎梏,撷取真知灼见。宋代理学家朱熹论读书方法时指出:“读书,初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起疑。过了这一  相似文献   

15.
阅读释疑方法举例山东任永刚,曲永吉,董永安阅读教学中,发现疑点,是学生读书的起步阶段,而帮助学生排除疑点,则是我们教者的任务。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相机疏导,变“有疑”为“无疑”,使学生阅读的心理流向畅达不塞,顺流直下。这种疏导不是有疑必答,越俎代疱,而...  相似文献   

16.
在一次市级教学研讨活动上,我有幸展示了一节汇报课——《黄鹤楼送别》(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整节课的前半部分总体上可以说是比较顺畅。解析课题、自读课文、指导读书等环节几乎没有什么波折。当教学进行到“请同学们默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看哪里有疑问或者是不明白的地方”这一环节时,有的学生分别提出了“烟花、碧空尽、唯见、故人”等关键词是什么意思的问题,我通过引导学生诗文对照、联系上下文等方式比较轻松地解决了以上问题。随后,我继续引导:…读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  相似文献   

17.
肖川 《青年教师》2004,(1):45-45
“学贵有疑”,古人多有论述。宋代大儒朱熹就曾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名学陆九渊的观点更是精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另一学张载也讲过:“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但为什么要有疑,怎样从无疑到有疑,却没有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质疑问难”浅析许兰英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过:“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出。”可见,疑是学习进取的关键。有疑了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悟。质疑问难“双边”活动,教...  相似文献   

19.
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见,读书如能以疑见读,其味无穷。学贵有疑——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  相似文献   

20.
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古今中外的教育无不重视这一“疑”字。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英国、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在上个世纪末研究的STS(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科学教育中也指出“科学即为质疑、解释与证明。”而且把提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判断一个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