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以我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的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探讨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进行新闻史论与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动力与方向,借鉴国内知名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经验,反思我院传播学专业新闻史论和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而提出优化方案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传入中国以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新闻工作者沿着历史回顾、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三条研究路径进行了新探索,获得了新突破,取得了新成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文章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特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实际相结合三方面,对新时代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探讨,以促进新闻工作者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相似文献   

3.
当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仍部分存在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与应用等问题。将可视、可感的红色新闻资源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推动其由情感融入→知识吸收→理论建构→实践转化,可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温度和厚度,增强其教育效果。具体来说,有三条路径:一是叙事性融入,通过教师口头叙事与影像资料叙事,将枯燥的说理变成具有画面感的情境,帮助学生生成红色记忆,提升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力;二是探索性融入,通过问题式探索与体验式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知识并建构知识结构体系,巩固红色记忆,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解释力;三是创作类融入,通过纪录性作品和述评类作品创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转化能力,活化红色记忆,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传播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探索新闻院校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目标、体系与方法。结合理论探讨与案例分析,本文认为,新闻院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一要深入理论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精髓;二要完善教学体系,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神实质;三要推动教材创新,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价值;四要积累培养成果,输送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秀人才。总之,置身媒介融合、全球创新的新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应是新闻传播学科义不容辞的政治任务、社会责任和专业追求。  相似文献   

5.
高校新闻院系马克思主义新闻教育对社会新闻观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调查资料显示,高校新闻院系学生有关媒体的党性以及新闻的真实性等的认知整体都是十分积极的,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采取有效的方式,不断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改革,这样才可以显著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6.
<正>2001年,中共中央提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概念,在之后一系列的理论和政策推动下,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相关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师资培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都有较大收获。2016年2月,教育部特别提出:"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加快编写重点教材,加强相关课程建设,着力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1],进一步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重要性。据杨飞等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调查报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构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统领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从世界体系和人类文明进步历史的视角,考察当代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体系建设,主要体现在:依法施教,在培养目标方案上做好制度设计,确保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融入传媒人才培养全过程;依德选教,在师资队伍构成上做好以高尚的人格形塑新闻教育工作者师魂品性的工作;依道施教,在教材建设与教学教法上做好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养思想的生产者等课程体系的设计工作;因材施教,在教育技术上建立以新一代"云管理"传媒运营为平台的实践实训课程体系;全员治教,在育人环境上营造浓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隐性教育"氛围,培养新一代"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将其看作是新闻工作的灵魂和罗盘。本文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念提出的背景,以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教育活动形成和逐步推进的过程,指出它是适应我国新闻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而出现的。通过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可以增强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意识和党性观念,从而更加自觉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相似文献   

9.
从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日起,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就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最近,中宣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全国新协联合发出《关于在新闻战线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学习教育活动的通知》,要求各新闻单位通过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工作,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自觉弘扬新闻职业精神,恪守新闻职业道德,维护新闻队伍形象。这是新时期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学习《通知》精神,结合新闻队伍现状和本单位实际,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社会主义新闻学实践观的理论基础。它的形成使马克思主义走向成熟,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新闻学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因为新闻实践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天津市、北京市高校听障大学生510名,使用SCL-90量表进行施测,研究发现聋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各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男性听障大学生各维度得分高于女性,非独生子女各维度得分高于独生子女,其他人口学变量不存在显著差异。提出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发展全纳教育、重视心理干预的意见,从而提高聋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QIAO Shu-lan(Tianjin Staff University of Hedong District,Tianjin 300170)  相似文献   

13.
天津民俗文化可分为上、中、下三个干流,分别为统治阶级、市民阶层和下层劳动者创造和享用的文化。天津民俗文化发轫于建城以前,兴盛于开埠前后,成熟于近代百年。影响天津民俗文化的形成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生态。河、海交会是天津民俗文化形成的最大环境优势。二是经济发展。漕运、芦盐带动天津商业,市民阶层的逐渐壮大,使代表市民价值观念和具有浓重市民文化色彩的城市民俗进一步发展。三是社会环境。作为军事卫所,天津具有浓重的军旅气息,造就天津"俗尚武健"的市民性格。所谓"无论贫富,见义必为,饶有古遗风"。天津民俗文化长期处于一种碰撞、调试、吸纳、融合的运动状态,突出一个"杂"字。许多外地民俗文化一旦移植到天津,很快会被吸纳,形成具有天津特色的文化现象。近代天津开埠,为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天津都市中的碰撞和融合创造了条件。挖掘天津民俗文化,不仅描述出天津丰富的民俗盛景,而且力图使它产生现代效应,为天津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4.
为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改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提出了以岗位标准引导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紧密围绕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式开展专业设置,大力开展重点、特色专业建设;寻求各方利益契合,构建校企合作机制;引进校企合作项目,开展重要加工技术技能的消化与转化,持续完善教学内容;搭建产教办专职沟通与管理的平台,具体负责开展校企合作实践;充分调动师徒积极性和兴趣,构建新型师徒关系;以职业技能竞赛为检验,实现教学内容再优化;建立评价约束,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研究生党支部在高校学生党支部中占比较大,如何发挥好研究生党支部的组织力是新时代赋予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命题。本文从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组织凝聚力、发展推动力四个方面来分析研究生党支部组织力现状和提升途径,为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天津理工大学流通学课程为例,以多元整合为课程设计理念,以社会需求为支点,从理论层面系统研究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旨在将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提高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其他高校形成错位竞争。  相似文献   

17.
大力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研究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着力点,是新时代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该研究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基于现实情况,从大学生、教师、教学载体三个方面提出了科学的策略思路,帮助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8.
外国人在天津租界所办报刊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国人所办报刊作为一种大众传媒,是在设立天津租界的背景下出现的,并随着租界的繁荣而发展起来,其报刊种类之多,发行量之大,覆盖面之广,在天津历史上是空前的,是构成天津近代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们今天解读天津近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公安工作需要一支政治合格的民警队伍担负起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职责使命。为此,公安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强化公安民警的忠诚教育。公安院校是培养公安专门人才的主阵地,不断加强大学生忠诚教育势在必行,推进忠诚教育的系统性建设,构建忠诚教育体系,使忠诚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学生管理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全方位和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针对新时代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局面,高职院校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推动职业教育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毕业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举措,从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式创新、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构建、人才培养场所创设、绿色校园文化形成几方面研究了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可行性,归纳了面临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