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的印象中,鲁迅是一个很特别的人,用今天的话来说便是有些“另类”。这不仅仅因为他那在当时看来有点异样的“寸头”,也不因为他那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的性格,单凭他那犀利的言语以及讽刺过后的无情的揭露,就让人无法不对他本人以  相似文献   

2.
唐弢同志为纪念鲁迅先生八十诞辰而作的散文《琐忆》,是一篇以记叙为主又有着浓烈的抒情意味的散文。作者选取了自己与鲁迅先生交往过程中亲身经历的几件事作为这篇文章的基本材料,写出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怀念之情。文章开头,引用了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诗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因此,用这两句诗统领全文,就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先生“能憎,才能爱”的作为“一个成熟了的思想战士的特点”。作者正是以这种鲜明的爱憎感情为经,以亲  相似文献   

3.
夏懿 《现代语文》2009,(10):105-106
男性作家有自己对爱的理解,从鲁迅的作品来看,他的爱的哲学中并不乏“母爱、童心、自然”,但与冰心等女性作家的纤柔、清新截然不同。在他的文风中,你可以体会到男性笔下深沉的爱、无语的爱。鲁迅曾自比“孺子牛”,他的作品有一种“牛劲”,而在他的作品中爱的表达可以说是“先出犄角后出头”,尖刻中透出深厚,朴实中显出深沉。  相似文献   

4.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这是鲁迅对藤野先生满怀深情的回忆。那么,鲁迅的“性格”又是如何呢?下面试以《藤》文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5.
龙师父是鲁迅幼年“记名”寺院时所拜的和尚师父,他离经叛道,勇于反抗,善于战斗,他坚忍不拔,敢作敢为。这一切都对鲁迅性格的确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真正影响了鲁迅性格发展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6.
冯雪峰以鲁迅的亲信的战友、鲁迅遗产的研究者自居,在他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罪行未揭发前,却也迷惑了部分的人。但他早就是歪曲鲁迅、诬蔑鲁迅,并由此进行他反觉反社会主义的文艺思想的宣传,他在二十年前的那篇“鲁迅论”(注1),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这篇“鲁迅论”是冯雪峰在鲁迅逝世刚一周年时写的。通过这篇文章,他狠心地将我们革命民主主义战士、曾被我们领袖誉称为民族英雄的鲁迅的社会思想,说得是那样阴暗和漆  相似文献   

7.
一代伟人鲁迅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他的人格魅力、他毕生对民众的“哀其不幸”与“怒其不争”、他对国民性的深刻洞察等等都是这份遗产的组成部分。今天,当我们研究鲁迅先生的生平及著作时,首先面对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鲁迅毕生的思想和创作都是围绕着民众、社会、国民性这样一些问题而展开?这种对民间性、国民性的思维倾向或偏向源自何处?这是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关键问题之一。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从发生心理学角度追本求源,去追溯那个时代、那个地方还有那个家庭……  相似文献   

8.
作为启蒙者,鲁迅的思想无疑是深刻的。但冷漠的个人性格气质导致他对被启蒙者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无法真正走进民众。而启蒙的失败又使他陷入苦闷与绝望,为反抗绝望他迷恋上“恶”这一魔鬼。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在三千字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朽的“苦人儿”形象。我们说孔乙己的悲剧是他性格的悲剧(他热衷功名、迂腐清高、好喝懒做、鄙视劳动),但更是封建社会的悲剧——他是科举制度的殉葬品,是冷酷“吃人”社会的牺牲品。“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也正是作者写作的动机之一。那么小说中又是如何剖示出社会冷酷性这一时代病瘤的呢?  相似文献   

10.
寒假里随意阅读时,看到“藤野严九郎、鲁迅、唐瞍”和“戴维、法拉第、麦克斯韦”两个师生三代名家的故事,引起我反复的思考和品味。让鲁迅先生总时时想起的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鲁迅把藤野先生亲手改正的讲义订成三个厚本,珍重地收藏着,作为永久的纪念,而且一直把藤野先生的相片挂在自己北京寓所的书桌对面。鲁迅在文中还写道:“每当夜间疲倦,  相似文献   

11.
鲁迅毕生从事着国民性的批判工作,对看客现象的揭示和批判,是他国民性批判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容.这一切都源于他作为文学启蒙这一使命感以及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刻认识,源于他对于我们民族深沉的悲哀和极大的热爱.  相似文献   

12.
散文中,能在形式上前后照应,回环往复并不难,难在形式与内容相互融合、丰润圆通。下面从两个方面说说《琐忆》何以具有丰润圆通之美。一、角度独特多变,语言明断暗应,立体回旋唐弢写《琐忆》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和“俯首甘为”两方面对立统一的人格,从而突出鲁迅先生本质上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作家。本文选材上的特色在于:通篇以片断谈话的材料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风貌。这样,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置身其中之感,更便于表现鲁迅先生平易近人的性格特色。如作者和鲁迅先生初次见面时,先生那亲切的话语,“似乎十分高兴”的神态和“呵呵”…  相似文献   

13.
“我喜欢看他的照片,鲁迅先生长得真好看”今天在鲁迅纪念馆讲话,心里紧张——老先生就住在隔壁,讲到一半,他要是走进来怎么办?其实,我非常巴望老先生真的会走进来,因为我知道,我们根本休想见到鲁迅先生了。鲁迅先生被过度谈论了。其实在今天的社会尺度中,鲁迅是最不该被谈论的人。按照胡塞尔的定义:“一个好的怀疑主义者是个坏公民。”鲁迅的性格、主见,不管在哪个朝代,恐怕都是“坏公民”。好在今天对鲁迅感兴趣的年轻人,恐怕不多了吧。  相似文献   

14.
鲁迅家族自明代迁入绍兴后,已完全融入越人性格与文化中,特别是祖父周介孚以其鲜明的嫉恶如仇、刚直耿介的越人性格给以鲁迅深刻的影响,母亲鲁瑞正直善良坚韧顽强的性格则影响到鲁迅性格的另一侧面。由祖父“科场案”导致的家庭变故使鲁迅深味了社会人生的黑暗,强化了他寻求别样人生的求索精神,并加速了他独特个性与思维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鲁迅《阿Q正传》仅仅发表一个月以后,周作人就在1922午3月19日的《晨报》副刊上发表意见:“阿Q这人是中国的一切的谱——新名词称作‘传统’——的结晶……是一幅中国人品性的‘混合照像’。青年评论家茅盾也同意尚铖“阿Q是‘乏’的中国人的结晶”的看法, 应该说早期的评论者虽然还没有肘阿Q形象所包含的丰富性格特征、心理内涵做全面的挖掘,但都较敏锐地抓住了阿Q性格形象丰富性、综合性的特点。不管是“一切的谱”,“混合照像”,还是“‘乏’的中国人结晶”,都是对阿Q丰富性、综合性的揭示,均把阿Q当作中国人品性的“结晶”看待。这就给后来者系统地、多层次地研究阿Q性格指导了方向。本文意图从道教文化角度,谈谈阿Q身上的道教文化色彩。 鲁迅作为五四时期的思想家与他的前辈的重要区别,在于他始终坚定不移把“立人”作为一生的启蒙方向。在《阿Q正传》等小说发表前十余年,鲁迅就对“立人”——“国民性”问题进行了持久深入的思考,为了“刨祖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鲁迅对中国历史、文化、宗教都有涉及和研究。其中对道教思想的体认,则帮助他探索国民性格的底蕴并使之塑型。  相似文献   

16.
鲁迅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阿Q正传》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在现、当代文学创作中尚无人超越。恩格斯在给马哈克纳斯的信中,谈到最充分的现实主义要求时说过:“现实主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阿Q正传》的杰出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鲁迅从现实生活中严格地选择与提炼出足以表现阿Q的性格特征的真实细节,而且还在于最大成功地写出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流浪雇农阿Q的典型性格。阿Q这个典型的审美价值在于;他既是独有的“这一个”,又画出了“沉默的国民的魂灵”.阿Q具有特定历史时代的特质,具有特定阶级地位的特质,还具有时代伦理道德、社会心理以及整个精神文明的特质,也就是具有自己民族的特质。因此,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成为世界文学中一个杰出的典型。这里,我只就鲁迅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性格的同时,怎样独具匠心地再现了阿Q所生活的典型环境发表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17.
曹操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他“登高必赋,乃造新诗,披之管乐,皆成乐章”,鲁迅先生说他的文风“清峻”,“通脱”,“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其实曹操文的魅力,在于它们淋漓尽致而且非常自信的披露了作者的性格。曹操占主导性格的是他那大丈夫的胸襟和气魄,而他作为普通人的所思所想更让读者感动。曹操的文明白的展示出曹操作为政治家和文学家的心路历程,透过他的文章,我们可以了解曹操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8.
高觉新是巴金在《激流三部曲》里塑造的一个独特的人物,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小说画廊中罕见的受难者形象。他付出的代价远远超出作品中任何一个旧制度的牺牲品,然而,他对待任何逆境厄运的态度又是如此顺从,一忍再忍,他那懦弱的性格,在整个《激流三部曲》中,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作为他懦弱性格的表现,给人印象最深者,莫如眼泪和哭泣。在作品中,他是眼泪流得最多的人,仅在《家》中,写他痛哭、大哭的就有七、八次,还有那数不胜数的“抽泣”、“流泪”,说《激流》是写高觉新流泪的历史并不过分,他的眼泪流得最多、最久。了解高觉新的…  相似文献   

19.
【作家档案篇】●卡片①鲁迅的遗嘱鲁迅有墓,在上海。当初在万国公墓,1956年10月14日迁于虹口公园。现在也改名为鲁迅公园了。然而,鲁迅说:“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这60年,鲁迅没有“真真死掉”。亲近他的,信服他的,爱戴他的,利用他的,攻击他的,冷落他的,敬而远之的,谬托知己的,舐皮论骨的,和他生前一样。自然,一定有变化,不过迄今只是数量的增减而已。这不是好事情:人们纪念鲁迅,却忘记了他的遗嘱;或者根本不知道。比如:“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四,忘记我,管自然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六,别…  相似文献   

20.
在历史的天空中,荆轲,是一个让独裁者、暴君难以人眠的人物,也是一个让无数“草根”眼睛发亮的形象。无论是《战国策·燕策三》中,还是《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都是一个“节侠”形象,他性格深沉、刚毅、慷慨,他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他不畏强暴、不避艰险……每一人都可以有他心目中的荆轲,而我们的任务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去了解真正的荆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