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新时代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的叙事研究,可以了解山东省黄河环境史,从而有助于把握山东省黄河流域的未来。通过对相关新闻大数据进行词频分析了解山东省黄河流域发展现状,进行主题分析凸显山东省黄河流域发展的侧重点。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新时代山东省黄河流域叙事面临着治理不够协同、法治体系不完善、公众参与不足等薄弱环节。鉴于此,应当从推进协同大治理、落实依法治黄、鼓励全民参与等方面促进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20,(18)
黄河流域旅游"蓝道"系统建设,是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创新举措。通过打造集生态、安全、景观、文化、休闲为一体的"蓝道"系统,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姜玲 《今日科苑》2021,(12):55-69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但全流域普遍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创新驱动发展水平较低、区域战略重点失偏等问题,且流域内不同省份存在多元功能与利益需求.因此,如何加强流域内协同治理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难点.本研究基于典型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协调发展经验与内涵思辨,剖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同要求与内涵,基于整体协同和差异协调的二维视角梳理了流域协同治理的共性与差异化问题清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响应策略,并重点分析了科技创新协同与空间协同的问题与策略.  相似文献   

4.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21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与实施,促使黄土高原生态建设进入了生态治理成效巩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期。文章系统总结了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和主要问题,从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升、社会经济系统绿色转型、国土空间科学布局、全流域统筹协调治理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5.
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建设区、粮食主产区和经济发展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然而,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下,叠加黄河流域本底条件限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水沙治理与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经济和社会发展质量有待提高,亟待深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机理重大基础研究,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8月12日,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区域协调发展论坛"召开。本届论坛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以全国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变化、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产业结构调整、黄河文明源流与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探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傅伯杰、陈发虎,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刘彦随,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方创琳、邓伟,以及包括黄河流域九  相似文献   

7.
马军旗  乐章 《资源科学》2021,43(11):2277-2288
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是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设计。本文使用2007—2018年全国流域重点断面水质监测数据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对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的水环境治理效应及其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显著改善了黄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效果,且黄河流域生态补偿呈现出显著的长期治污效应,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②机制分析表明,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发挥了显著的制度激励效应,通过提高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投资,降低工业废水排放,改善了黄河流域水污染状况。③从空间角度而言,与黄河流域中上游城市相比,生态补偿政策对下游城市水环境治理产生了更为显著的影响。据此,从健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重视中上游地区生态转移支付、建立多元主体联防联治水污染治理体系等角度提出改善黄河流域水环境治理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黄河流域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胁迫诊断与优化路径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凤君  马丽  许堞 《资源科学》2020,42(1):127-136
黄河流域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格局的重要支撑区以及国土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安全支撑区和粮食安全基地。但受区位条件、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该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单一化产业体系加重了地区生态环境负担。本文在辨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主要限制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地区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本底、大气环境、水资源与水环境、生态功能的胁迫特征,总结了地区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矛盾及需要把握的关系;提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目标,必须处理好产业开发布局与流域生态环境安全格局稳定、重点区域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重点突破与系统统筹的关系。为此,建议该地区应优化产业发展路径,积极推进以绿色循环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以地区资源环境约束促进能源基础原材料产业规模控制和效率提升;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确定适宜的产业发展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推进重点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城市群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强能矿资源开发的生态空间管控与生态修复,实施一批区域性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工程。  相似文献   

9.
生态治理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基于2004—2019年面板统计数据,通过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分析黄河流域主要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治理绩效.结果显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绩效整体欠佳,最差年份为2007年,最佳年份为2016年,地区差异显著,其中山东省、河南省较好.空间计量分析...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是我国区域经济的重要板块。经过历史上的长期开发,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累积形成了生产力布局与生态环境安全格局、发展规模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两对尖锐矛盾。为此,需要以人地关系理论为指导,在科学解构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交互作用关系和耦合机理的基础上,深入剖析社会经济行为和布局与生态环境约束的矛盾,探索生态保护目标下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合理、资源环境效率高效的绿色转型方案。本文立足于黄河流域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两大矛盾,分析了现有产业绿色转型的研究现状,凝练出黄河流域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研究需要解决的四大科学问题,并提出黄河流域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研究需要人文与自然的学科交叉融合、技术与管理模式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1.
孙荣  张旭 《情报科学》2017,35(7):114-119
【目的/意义】国家生态治理现代化体现政府的生态建设、开发和管理能力,折射出公民社会的生态自觉。 海量多元的大数据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资产,对于提升国家生态治理水平,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方法/过程】 在各国将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从生态治理现代化的角度,梳理大数据时代生态治理转型的挑战和举 措。【结果/结论】数据资源为国家生态治理提供了更开放的平台,也使国家生态治理面临更分散的权力和更复杂的 关系,成为生态治理体系变革的新引擎。  相似文献   

12.
黄河流域半数以上城市是资源型城市,该类型城市生态和产业协调发展对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文章以环境治理数据和工业企业数据为样本,采用面板门限模型、熵值法等方法,基于资源禀赋分异对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进行类型划分,解析资源禀赋、环境规制和产业路径创造交互作用关系,归纳高、中、低等级资源禀赋下环境规制对产业路径创造的影响机制,进而针对不同等级资源禀赋条件下资源型城市提出高质量发展建议。结果表明:2003—2016年,黄河流域城市环境规制水平增长显著,且地区差距不断缩小,总体呈现上、中、下游逐级递增态势;2003—2013年,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产业路径创造水平提升明显,但地区差异显著;不同资源禀赋条件下,环境规制对资源类和非资源类产业路径创造的影响机制具有显著差异。为此,环境政策的制定和选择要考虑当地资源禀赋条件和经济发展对资源行业的依赖程度,科学设计精细化的环境政策,充分发挥环境规制对生态保护和产业转型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绿色科技创新是实现以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形成绿色发展模式目标的重要载体。本文在分析绿色科技创新定义的基础上,探究绿色科技创新理念的理论基础,全面阐述绿色科技创新的实践意义及其经济、社会、生态三重价值;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建设的新要求,指出绿色科技创新在此国家战略实现过程中对促进流域经济绿色发展、保障流域水安全、助力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体现及重要意义;从科技创新基础、科技创新投资、绿色科技创新成果三方面对黄河流域绿色科技创新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绿色科技创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的实现途径。以期完善绿色科技创新的理论研究,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14.
2013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区域比较
  《2013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区域比较》(下称《报告》)中,“省际和城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是由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和政府政策支持度三个部分构成,分别反映经济增长中的生产效率和资源使用效率、资源与生态保护及污染排放情况、政府在绿色发展方面的投资和治理情况等。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也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经济廊道,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近几十年来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受到威胁。然而,目前仍缺乏对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在流域尺度上的整体性研究,对其完整性、连通性和脆弱性的系统研究不足,难以有针对性地提升变化环境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屏障效应。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我们认为应从流域整体性出发,通过构建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类型及空间格局数据集,分析黄河流域生态水平衡分量的格局变化规律,解析并量化表征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变化之间的关联;基于多源数据集以及生态水文模型,解析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时空格局变化和生态水文过程,并以此建立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定量评估指标体系,揭示关键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的格局特征和空间流动及变化趋势,开展生态系统服务格局特征与空间流动时空变异的归因分析;阐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服务的级联效应,提出生态屏障功能的优化提升方案,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与管理提供科技支撑。上述研究对完善和丰富地球系统科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江苏  孙威  余建辉 《资源科学》2020,42(12):2285-2299
黄河流域是中国生态脆弱性较典型的国土空间范围,流域内资源型与非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差异大,研究两者三生空间的演变与区域差异,对认知黄河流域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状况很重要。在三生空间分类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自相关、泰尔指数,测度了流域内两类城市三生空间的区域差异。研究表明:①两类城市三生空间均变化较大,生活空间上升显著,资源型城市生态空间被生活、生产空间挤压的时段更长;非资源型城市生产空间被生活、生态空间挤压的时段更长。②两类城市三生空间具有空间聚集特征,三生空间的高密度区和低密度区较稳定。③对于影响两类城市三生空间区域差异的要素(经济和人口)而言,经济发展更易扰动三生空间变化。在经济和人口要素的影响下,非资源型城市三生空间的区域差异较大,而资源型城市的区域差异较小,其可能的原因与非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多样而资源型城市相对单一有关。黄河流域所有城市三生空间的总体差异主要来自两类城市内部。资源型城市生产、生态空间的区域差异,以及非资源型城市生活空间的区域差异,对黄河流域所有城市三生空间的区域差异产生主要影响。本文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黄河流域国土空间管控与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政府有目的、有计划、有条件地开发特色文化、发展特色经济,要解决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就要有效地保护地方生态资源和保护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区域性生态资源有效地规划、实施、保护。 作为地方性政府,需要制定区域性可持续性发展规划,该规划必须把保护“生态资源”放置第一位,第二步从保护有效的结果上去发展地区性经济开发。同时,在设计和制定“规划”初期,要充分认识保护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性及树立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意识。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随时要回头检讨政府在执行持续性发展计划时,是否削弱地方性特色文化、削弱区域性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出发,探讨了动力转换、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理论机理,并提出了加快布局新基建,夯实流域高质量发展基础;大力发展新产业,筑牢流域高质量发展底座;科学谋划新生态,筑实流域高质量发展根基的具体策略,以期为推进数字经济与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的有机融合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三江源草地多功能性及其调控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亮  李奇  赵新全 《资源科学》2020,42(1):78-86
三江源区是地球第三极典型代表区域之一,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物物种及其组成的生态系统,发育和保持着世界上大面积原始的高寒生态系统,是中国和亚洲重要的淡水供给地,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源头和重点区。生态系统服务、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草地是三江源的主要植被类型,由草地管理引起的诸多生态、环境、社会问题,其管理和治理不仅是牧区的问题,也是包括黄河、长江、澜沧江等江河流域的问题。本文综述了三江源草地管理的现状、问题和需求;提出了基于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对草地“生产—生态—生活”多目标需求的多重管理目标及管理框架,建立三江源区域草地进行多重目标管理的调控途径及技术支撑;以期对三江源生态可持续发展、国家公园建设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后续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青海地处黄河源头和上游,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区,全面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是未来青海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分析国内外形势带来的发展机遇,总结经济转型发展任务艰巨、应对气候变化任重道远、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等面临的主要挑战,从四种经济形态、碳达峰碳中和、特色文化等方面谋划青海全面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举措,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