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到灯塔去》中的象征底蕴异常丰富,“窗”与“灯塔”既是小说第一章和第三章的标题,也是其主题意象。“窗”反映了拉姆齐夫人为代表的女性原则同拉姆齐先生为代表的男性原则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灯塔”则象征了两种原则的浪漫和解,即作者理想的双性头脑。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伍尔夫巅峰之作《到灯塔去》的三个平面意象作出深入剖析,管窥其小说诗化。伍尔夫运用意象这一诗歌手法为枢纽串联全作,并借此揭示精神世界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探讨诗人试图解决的超越个人命运的更为广泛的问题,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和生活本质的哲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摘要:《到灯塔去》是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意象来阐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内在情感,以及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东西。与伍尔夫丰富的阅历以及对人生的感悟紧密联系。很多作家对其中的象征意象做了不同的解读,但是仍然留有一些空白之处。有些情感和意识是无法用直接的语言能表达出来的,伍尔夫善于运用象征意象来诠释感情,因此,文章大量的象征用于更加流畅地表达作者的感情。本文主要针对小说的各部分标题:“灯塔”、“窗”、“岁月流逝”等意象进行了分析。借以深刻领悟作者的创作理念和文本的主旨。  相似文献   

4.
《到灯塔去》伍尔夫是与体现其与传统小说分离主张的代表作。作品通过各种象征意义和人物流动的内心描写揭示了作者追求人与人之间,现实世界与内心世界和谐关系的美好愿望。本文通过分析《到灯塔去》中主导意象重复意象,逆变意象和随伴意象的建构,挖掘《到灯塔去》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探求伍尔夫通过象征给读者带来的启发以及作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到灯塔去》中,作者用象征手法表达了她对人的内心世界的理解与认识,象征意象作为一种叙述方式,积极地反映了小说人物的思想情感,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作品形式中的象征意象、人物及结构的象征意象,揭示伍尔夫在她的代表作《到灯塔去》中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6.
伍尔夫在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方面,表现出非常独特的创造性和开拓性,她认为,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分割,她追求的艺术形式是一种非个人化的形式,在她的小说中,创造了新的人物塑造模式,在叙事方式上,她放弃了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述”,由作家的个人叙述转变为叙述者的非个人化叙述,她还运用诗化小说、音乐和绘画的元素象征意蕴等表现方式,开创了小说表现的新领域。这一切在她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到灯塔去》中得到很好的佐证。  相似文献   

7.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向现代主义小说转型的代表作品之一.作为现代派小说家,伍尔夫在小说中摒弃了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叙事的常规,不再着重摹写外部世界的现实,而转向对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探索,从而凸现出她所倡导的文学创作理念--主观真实.  相似文献   

8.
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长篇力作《到灯塔去》中两个情境的象征意蕴,认为伍尔夫通过成功地塑造拉姆齐夫人和莉丽这两个艺术家人物,完成了其艺术家自我的造就。  相似文献   

9.
伍尔夫是一位意识流写作的大师。作为女性,她对女性的生活、处境和生命的本质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看法和体悟。本文仅以《到灯塔去》这部小说解读伍尔夫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和她对和谐的世界与生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到灯塔去》是一部在创作技巧上别具一格的意识流小说。作通过频繁转换第三人称的有限叙事视角,以及创造性地运用自由间接引语,真实呈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凸现了小说主题。本从学体学的角度,着重探讨该书的叙事视角与话语模式,揭示伍尔夫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及其对英国小说艺术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This thesis focuses on a study of To the Lighthouse in the light of Sigmund Freud's theory of Oedipus com-plex. By arguing that James Ramsay has an Oedipus complex and the lighthouse symbolizes James's mother Mrs. Ram-say, the thesis proposes that James' hope of going to the lighthouse mirrors his mother in an Oedipal dream.  相似文献   

12.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本世纪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其作品受到广泛的研究。她的意识流杰作《到灯塔去》更是以其深刻的寓意和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而被认为是她所有作品中最完美的一种 ,不同的研究者读出了不同的含义。该文作者试图从作品中各个主要人物的角度来解读新的象征意义和人物关系  相似文献   

13.
<推销员之死>是一部在现代社会的现实梦境中上演的生死悲剧.在这部戏剧中,阿瑟*密勒一方面通过运用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以及后表现主义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威利*洛曼这位以推销为职业的小人物在奔波中空忙,并在梦想幻灭中走向死亡的悲惨一生;另一方面,正是通过对威利一生悲惨命运的生动刻画,密勒敏锐地洞察到了所谓"美国梦"的冷酷本质,深刻揭示了以金钱为唯一价值原则的现代社会对生活的抽空,以及由此所造成的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以来,人类有关语言本质问题的认识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得以向前发展的同时,也不乏一些新的思想灵光的闪现。一方面,传统的语言工具论、语言符号论之语言本质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进一步的阐发与张扬,另一方面,以语言天赋论、语言行为论、语言过程论、语言本体论等为代表的新的语言本质观激荡涌生,开启了人类有关语言本质问题认识的新的路向。  相似文献   

15.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初期的英国文学家,她在作品中用女权主义视角审视了父权制社会里妇女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批判了男性文化霸权和男性政治,开创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以文化诗学语境为切入点,以伍尔夫的女性主义观点为依据分析其代表作《到灯塔去》,可以看出20世纪初英国男性文化的霸权地位和女性自我缺失的社会现实。作品体现了作者希冀超越性别、实现两性融合的美好愿望。伍尔夫独特的女性思想对人类和谐发展,对争取"人"的解放,促进两性携手同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英语动词的过去时的实质是距离性,或表逆时针的时间距离,或表虚假意义的真实距离,或表客气委婉的心理距离。这是隐喻化的机制在起作用,是英语语言表达者将其原来认识两点间的距离的意向图式投射到事物或事件的真假域再投射到认知心理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文学,本质上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建构行为。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唐浩明的历史小说充满浓郁的湖湘气息,体现出明显的湖湘文化精神。唐浩明的作品一方面褒扬实干经世,贬低清议空谈,表现为“学为苍生”;另一方面,于事功之外,主张修身、守静,强调“含雄奇于淡远”。儒家文化的“外王”与“内圣”,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与“心性修炼”在小说中得到了完整诠释。可以说,唐浩明的历史小说对湖湘文化精神,作了当代文学史上最为全面、系统、形象的文学诠释,并借此理性回护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已经很长时间了,可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和把握仍存在很多分歧。一般认为,对其内涵应从目标和手段两个层次来理解。可如果全面分析不难发现,从目标一个层次来理解和把握更科学。一方面,从目标和手段两个层次来理解有许多不足之处;另一方面,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的确是从目标层次来进行的,这恰恰是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科学概括的独到和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9.
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一方面,它深受东正教福音教义的影响,理想主义色彩相当浓厚;另一方面,无情的现实又不断侵蚀和冲击着它。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使托尔斯泰的内心时刻遭受着痛苦的煎熬,他的文学作品《复活》深刻而直观的反映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对当前我国高校“网络形象”现状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就良好“网络形象”的营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