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其他句子成分相同的情况下,分别将"差点没"表肯定的句子和表否定的句子与"差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差点没"表肯定语义时, "没"同时向前后两个方向进行修饰,而表否定语义时, "没"则是单向的否定,同时还发现,有时"没"的这两种作用区分得并不是很明确, "差点没"的语义结果从否定到肯定存在一个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名词的特征之一是语义偏移,例如由中性词变成褒义词或由中性词变成贬义词等。本文主要讨论了“好不”“差点”“差点没”三种现象.着重从偏移现象出现原因以及实践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3.
“差点”口语中也可以说成“差点儿”或“差一点”,表示某种事情接近实现或勉强实现。它的肯定形式是:差点儿+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否定形式是:差点儿+没+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根据说话的角度,其表达的意思又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4.
在以往的研究中,“什么”表否定多从语义、语用及其否定机制来进行研究,对能进入此构式的语言成分较少进行分类研究。本文在语料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能进入“什么A不A”的形容词的语义特点、“什么A不A”结构的句法位置及其共现成分。“什么A不A”结构在互动交际过程中表达否定立场,即表达对当下语境中“A”出现的合理性的否定,其特点在于体现了两个立场主体对某一立场客体的不同认知结果。“什么”的反问功能与“A不A”的语义结合是这一结构表否定的来源。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否定副词“不”、“没(有)”进行比较,指出“不”是表示句中主语的主动否定或说话者的主观否定;“没”是用于客观叙述,陈述动作没有完成和事件没有发生。同时,考察了“不”、“没”与时间词语的搭配情况,揭示了时间差异性是二者不同的否定意义在时间上的表现。并且还讨论了“不”、“没”与动词的搭配情况。  相似文献   

6.
“不”“没”作为有标记的否定词,在临沂方言研究中,很少有人专门从否定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本文分别探讨了“不”“没”作为词缀、词根及否定词时构成的否定范畴,力求展现临沂方言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考试评价更多关注结果的可比较性。“差点教育”理念下的中小学生评价,基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基于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充分尊重。其评价反馈着重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掌握和进步情况,激励学生自主地学习,它不对学生优劣排名,而更关注个体的纵向发展,鼓励孩子自己和自己比,让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反思,最终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8.
卢晓  李文波  余瑾 《考试周刊》2011,(58):40-43
“不”和“没(有)”是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否定副词,也是留学生在使用出错最多的否定副词.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对“不”的7种偏误类型和“没(有)”的3种偏误类型分析,作者发现在这些偏误类型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不”和“没(有)”的混用偏误.以及在动补短语中否定副词的位置偏误.这些偏误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据此,分析偏误的3种主要原因,并提出简化归类教学、分步教学、日常交际教学和对比分析教学等教学策略.以减少否定副词语用中的偏误现象。  相似文献   

9.
上古汉语被动句极少见,被动句式仅现一二,但意念型的被动句已出现,在经典语录体《论语》著作中有较集中体现。论文具体诠释《论语》中每例“可谓”“可”和“可以”具有表被动的语义功能,并且从深层次上分析说明“可”表被动的原因所在,是由“可”语义决定,并受上古汉语特定语法发展阶段以及语录体语用功能影响。从历时角度分析“可”“可以”的语义演变过程,列举的英文词汇仅以说明“可”表“被动”的语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0.
否定副词“没”和“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中,否定副词“没”(包括“没有”)和“不”,都能用在谓词(动词、形容词)之前,对谓词进行否定,构成状中关系。如:“没说”“不说”“没对”“不对”。粗看起来,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差不多。其实,差别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浅谈否定标准“不”和“没(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对否定标记“不”和“没(有)”与动词,动词结构,形容词及部分助词的组合关系做了详细的描述,试图从“不”和“没(有)”的分布特征中对它们的语义做一番比较。“不”和“没(有)”语义上的对立互补,形成了一对语法范畴。  相似文献   

12.
前人研究“没”的用法的有很多,但是对于“没…没…”结构却涉及较少,而且对“没A没B”结构的语义特征的研究更属薄弱环节。“没A没B”结构并不一定就表示双重否定,虽然包含了两个表示否定的动词“没”,它所表达的具体语义内涵随着与它相配合的AB两词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3.
闫瑾  王振来 《教师》2013,(8):123-124
否定副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是教学的难点。本文主要分析比较"不"与"没"的语义表达功能的异同,列举留学生学习中的典型偏误,并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不"与"没"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4.
荆门方言的“没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门方言的“没得”的语法意义与普通话的动词“没有”的语法意义基本相当。但凡“没得”后带宾语的,其句末带语气词“得”,构成“没得 宾语(O) 得”格式,这是荆门方言与普通话不同的。荆门话的“没得”不作否定副词,也不用“没有”作否定副词,而用“没”。“没得”的“得”据文献考为“有”。语气助词“得”主要表示事实的已然性、可信性,或表示根据以往的事实,预测和推断出相应的后果或结论,表否定的语气十分强烈。  相似文献   

15.
“没的(得)说”经历了词汇化、语法化和构式化过程,演变很复杂.具有[+不说]语义特征的“没的(得)说”首先词汇化成“肯定”义的形容词,语义再进一步虚化和引申,演化成了话语标记词和具有强主观性“高程度”义的典型构式.“没的(得)说”结构式的语义从“否定”到“肯定”再到“高程度”,语义的推导越来越不依赖组成成分,语义变得越来越不透明,构式的构式化程度也越高.  相似文献   

16.
“却”、“但是”和“倒”都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有转折意味,但它们在语义、语篇连接和语用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却”是语气副词,“但是”是连词,其基本语法意义是表转折关系。而在语篇中,“却”可连接两个句法成分,“但是”不能;“但是”可连接句子和段落,“却”不能。“却”和“但是”多用于书面语中,“却”多表示说话者持不同的态度。“但是”侧重客观叙述。“却”在表示转折关系时有时候没有语义侧重点,“但是”的语义侧重点多位于转折项。“却”和“倒”都是语气副词,能在表转折关系时表达一定的语气并起强调作用。在复句中,“却”可位于后一分句中,而“倒”既可位于后一分句,还可以位于前一分句。“却”用于书面语中,“倒”一般用于口语中。“却”在表示转折关系时有时候没有语义侧重点,“倒”的语义侧重点多位于转折项。  相似文献   

17.
"不"和"没(有)"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否定词,两者在具体运用中有各自的分工,有时也可以相互替换。"不"否定的是过去、现在或将来。"没(有)"否定的是过去或现在。"不"否定的是事物的性质或整个动作。"没(有)"否定的是事物进行或变化的过程。但是这些概括存在着很多的争议,这几点区分并不十分完善。本文旨在弄清前人对"不"和"没(有)"所做出的区别的基础上,分别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二者的区分进行探析,使人们掌握现代汉语的否定规律,以便在日常交际时更加规范。  相似文献   

18.
“忒”是一个方言副词,一直以来对于该字的研究并没有引起学者的太多注意。本文结合《红楼梦》中的语料、部分现代鲁南方言、徐州方言,从词的语义内涵、词义和语境的关系重点分析方言副词“忒”。“忒”作为方言副词,其语义内涵主要有两类:一类表示程度过头,含有贬义、否定的情感倾向;一表类示程度恰如其分.含有赞赏、肯定的情感倾向。“忒”不同的语义内涵限定了它不同的语义搭配。针对“忒”不同的语义内涵,如何正确理解它所表达的感情倾向.语境便成了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半”的模糊语义不同,其隐含的否定意义也不同,通过系统分析总结出模糊量“半”在不同组合中的弱否定特征:否定部分量、部分性质、部分程度和动词的部分特征,还可否定质变。“半”在表模糊极小量时,只用在否定句中。最后还对强否定“不”和弱否定“半”的语义特征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差点儿+没+VP”,为范例,对汉语中“不定副词否定格”的句法现象进行了辨析,在批判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语义双向性和单向性的观点,并就其产生机制和分列情况作了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