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泉的《中国当代文学的西藏书写》是一部以研究当代西藏文学作品和作家为主要内容的文学史专著。这本书在着重史论叙述的前提下不忘在全球化背景中关照中国当代文学西藏书写所呈现出的多元发展趋势。这是一次对当代西藏文学细致而虔诚的审视和回顾。  相似文献   

2.
王泉的《中国当代文学的西藏书写》是一部独特的文学史著作,以关注现实的态度和宏博的学术视野展现给人们清晰的西藏文学图景。该著作将西藏和平解放60年间各民族作家的西藏题材文学作品进行了系统而准确的评价。同时,探讨了西藏书写生产机制的形成和全球化中西藏文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西藏现代新闻、出版、教育等现代传媒的发展与当代西藏文学之间的关系紧密,是西藏当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语境;西藏现代传媒的发展对西藏当代文学生产方式、文学生态、文学观念等方面都有深刻影响,并因此导致西藏当代文学与传统的西藏文学之间质的差别。  相似文献   

4.
西藏神奇的土地赋予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作家一双锐眼,他们在小说中关于西藏的历史、现在与未来的书写,形成了“一源多元”的文化语境。梦与死亡成了许多作家关注的对象,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及冲突也显现出来。这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的西藏书写开始走向文化诗学。  相似文献   

5.
当代文学史的书写问题及其策略是当代文学史的两个大问题。文章以《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三十年(1978—2008)》为中心,对"重写文学史"之后当代文学史中文学传统、文学精神等问题作出批评与考察,解读了当代人对于"当代文学史"的视域以及"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与"当代性"是何关系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西藏兰     
"西藏兰"与世界各地的兰有着绝对不同的命运。西藏兰所在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她的生存方式:迎难而上。文字表面上感觉安静,实际下面却埋藏着雪一样的火。植物的理趣与人生经历后的哲思,在行文中从容又节制地表达出生命的高贵与人生的无奈。越是环境的不易,人的精神越是向上。比起当下许多人在建构文字世界用力过猛,欲处处刻意雕刻汉语意境的所谓新散文写作,这样的写作更见大家的胸怀与冷静、智慧与底蕴。这是发现者的现代书写方式,也是当代西藏散文的新收获。  相似文献   

7.
何言宏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先后出版了《中国书写:当代知识分子写作与现代性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坚持与抵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和《介入的写作》(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等著作,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中具有较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西藏,在中国的西部。西方人认为:这里是诺亚方舟搁浅的地方,因此这里的人民是当代人类的鼻祖;东方人认为:这里离天堂最近,它是天神栖息的地方。这片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山的海洋被称为世界屋脊,许多地理学家和探险家把它和南极、北极相提并论,称为地球的第三极。这个夏季我走进西藏。  相似文献   

9.
《集宁师专学报》2020,(4):17-22
西藏当代文学史经历了四个依次发展的时期,分别为和谐共谋期、对立冲突期、和谐共谋与对立冲突交织期、更新超越期。不同的时期显现出现代、前现代、后现代交集纠结的杂糅状态,不同时期的作家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展现出了西藏当代文学在跨越式停顿中,不断自我更新、自我调节、自我超越的可能,也建构出了具有地域性、多样性的民族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10.
西藏因地理、历史等因素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对西藏散文的表现对象、表现方式以及艺术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凝聚了独特的精神空间,与其他地域及其他边疆民族地区的散文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精神气质和风格气象。本文从整体层面对当代西藏散文进行研究,一方面,从各个层面对当代西藏散文的整体走向、宏观脉络进行剖析,另一方面,以类型研究为经,呈现当代西藏散文的精神向度、主题意蕴、问题特征和散文创作主体之间的关联,进而对当代西藏散文的整体特点、发展方向得出一些理论性认识,以期对当代西藏散文创作给予合理性借鉴的思路,由此探索其发展命运。  相似文献   

11.
当代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在建立之初,就深受现代文学的学科建制的影响。现代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学科的建制上,也体现在书写范式上。受现代文学史书写范式的影响,当代文学史书写的叙述框架和价值标注,主要是以单一的“社会历史决定论”的观念为根据,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西藏地区传统教育制度的特点,重点介绍了西藏传统教育中最重要的宗教教育,并结合当代西藏教育发展的情况,力图使西藏教育制度中的优秀成分在当代能够得到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西藏是祖国西南边疆的天然屏障,西藏人民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曾对外国入侵者展开过多次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自从十八世纪中叶,英国占领印度之后,就一直把我国西藏地区作为它侵吞和独占的目标.英国企图从印度侵入西藏,敲开中国的后门,打通从西藏经由四川,沿长江东下,直到上海的水陆交通线,进而把南半个中国变成它的势力范围.为了实现这一狂妄计划,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占领孟加拉不久,该公司的董事会就提出建议,要求搜集关于棉布或其他欧洲商品能否通过尼泊尔在  相似文献   

14.
<正>2019年喜逢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60年来栉风沐雨沧桑巨变。西藏经过民主改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主,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建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把旧西藏变成新西藏,巨大变化充分证明了,西藏60年跨越了上千年。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尤其是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们用智慧和行动书写着西藏教育历史的傲人篇章。西藏公学的故事虽已遥远,但许多独特的办学精神和经验值得传颂。西藏公学是在西藏实现由封建农奴制到社会主义制度伟大历史跨越重大时期创建的,它肩负着特  相似文献   

15.
<正>立足世界之脊,面向西藏教育,以宣传国家教育政策、传递最新教育信息、探索民族教育规律、促进教育和谐发展,坚持服务教师、服务教学、服务基层为己任的《西藏教育》迎来了创刊30年之喜,她不仅在书写西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同时也开拓了西藏教育科学发展新的历程。作为关注《西藏教育》发展的一名读者和作者,谨最诚挚地奉上祝贺、祝福和期待!30年间,一线教师、教科研人员、教育专家……他们都曾经并一直是《西藏教育》的作者和读者,《西藏教  相似文献   

16.
王达敏先生的《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一部非常重要的理论著作,通过“十七年文学”人道主义思潮、启蒙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和世俗人道主义文学思潮三个不同阶段代表性作家作品的研究,掀开了当代文学中蕴含的人道主义思想面纱,在善与爱中生发出对同情人道主义的准确阐释,完成了对当代人道主义文学的全新解读。这是第一部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它的面世,必将对当代文学研究与作家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定当会引领一代人文价值潮流。  相似文献   

17.
<正>从文化地理学视角探究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能够揭示这一历史阶段文学发展特性,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当代文学的内涵,促进当代文学健康、长足发展。由孟繁华、程光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修订版)》一书,在阐释中国当代文学发生、来源和话语空间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系统地揭示了当代中国文学的历史语境、  相似文献   

18.
导语 1999年8月.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标志着当代文学结束了无史的历史。由于它是第一部个人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其治史理念与方法不同于此前任何一都当代文学史。这部书以客观、冷静、有距离的方式重现了当代文学的历史场景.赋予文学史写作以鲜明的学术个性.将当代文学史研究带进了学术化和学科化的时代.为当代文坛所激赏.不仅在当时反响强烈.也对其后数年的当代文学学术空间的开拓起着持续的引领作用。同年9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该书亦以独特的文学史观与述史方式体现出重写文学史的收获。其卓然的学术姿态在当代文学界引起广泛的注目并得好评,与洪子诚的文学史一起.构成当代文学学术天空上的双子墨座。2004年1月.由孟繁华、程光炜两位博士合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新世纪第一部有学术创生力的当代文学史著作,是一部吸收了“重写”经验而又富有学术想象力的当代文学史。它将文化和艺术的经纬交织.绘结出当代文学的历史地图,展现出叙事权力在建构历史时的魅力与超越品格。这三部当代文学史都以新的知识型构和不可拒绝的力量.进入大学文学教育,对于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它们是破解文学史观与历史处理方法之间的关联的经典性文本。基于以上的认识。2005年3月.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在指导教师毕光明的组织下.对这三部新型当代文学史进行了比较性阅读。并在“当代文学研究”课堂上就研读体会开展了讨论。参加讨论的有研究生颜水生、田文兵、廖述务、罗勇、王春艳、康艳琴、王海丰、张朝霞、邹艳琴、张燕等。下面是部分同学讨论稿的选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蜗居》的电视版非常忠实于小说原作。电视剧《蜗居》的被禁不仅折射出了当代文化语境的非生态性,更暴露了整个当代文学创作的结构性匮乏:一是,写实性使《蜗居》在塑造人物、构置情节上遵循人物的情感逻辑和生活逻辑,而非当代都市小说那样在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立场上书写都市文明病中的边缘群体,《蜗居》折射出了当代文学对"五四"文学"写实性"的整体性遗忘;二是,《蜗居》的悲剧性紧扣现实生活层面中的普通人,既不同于十七年文学、文革后文学将悲剧历史化处理,也不同于先锋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寻根文学等将悲剧文化化或哲学化处理,《蜗居》使悲剧体现了舍勒意义上的那种普遍性,也打破了当代中国文学无现实悲剧的意识形态神话;三是,《蜗居》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折射出了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困境,现实主义已被沦为一种意识形态策略,从而使"现实生活"在当代文学中遭到遗失。因此,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不具备生态学意义上"灌木丛式",而更像是一株美丽而苍白的"盆景艺术"。  相似文献   

20.
黄伟宗同志的《文化与文学》,最近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本很有特色的文艺评论选集.正如作者在《依然故我(跋)》里所说:“近几年来,我多以文化观照文学,或以文学观照文化,所以,这册以近年作为主体的评论文章选集,取名为《文化与文学》”.我们遵循作者关于“以文化观照文学,或以文学观照文化”的指引,谈下面四个方面.一、以文化观照中国当代文学40余年的发展状态和规律.在《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化观照——在“中国当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学术报告》一文里,作者把中国当代文学分成三个时期.从1949年10月至1965年5月为中国当代文学第一时期,此时期的文化特点是“蜕化、苏化、北文南化——赤色文化”.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即中国当代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