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克思哲学形成的基石是科学的实践观,而科学实践观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的价值性和唯物史观的真理性的统一。丛大川先生的实践人道主义新体系,就其与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相比而言,具有显扬马克思哲学革命人道主义的重要特征,强调其改造世界的革命批判性,突出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性以及辩证法的主体性等优越之处。但若与笔者主张的马克思哲学两层次构成的实践唯物主义相比,则又有缺少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规律性、价值性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空悬性以及辩证法尚未达到现代化等不足之处。因此,这一新体系应是关于马克思哲学的革命人道主义价值观的系统理论,而不宜看作是马克思的全部哲学。  相似文献   

2.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道主义是马克思对国民经济事实进行哲学分析和道德批判的理论基础.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如何在历史发展中通过消除异化而实现自由的理论体系.它的基本思路是:把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运动的现实规律归结为人的自我异化及其扬弃的抽象的形式规律,用后者的抽象关系和抽象发展去克服前者在现实关系和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把后者看作是前者的本质.这表明,马克思此时还尚未达到对“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的实证程度.马克思的后续研究表明,他不仅放弃了用人道主义哲学方式分析经济现象的基本方法,也放弃了把人道主义哲学当作诠释历史发展规律的根本原则.但是,作为一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批判形式,一些人道主义因素却被马克思一直延续下来.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早期人道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早期人道主义历史观的形成及最终扬弃,有其学校、社会的复杂原因。学校环境是形成其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社会实践的现实生活斗争则促成了其对人道主义的现实关注及反思。马克思从现实的社会生活出发,对人道主义作出实质性批判,在扬弃基础上确立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曾数十次称谓自己的思想是唯物主义的,指称的仅仅是他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如唯物主义的历史科学、唯物主义的经济学和唯物主义的实证科学方法、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掌握方式等等。马克思的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分界在于,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同时又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学科有所区分,且主动从思维科学、技术工艺学等领域退却下来;而专攻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领域。马克思的历史观和哲学观,所面对的不是先在的自然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而是在人的主观意志支配下通过实践而改变了的世界。作为价值观念理解的马克思哲学,不是唯物主义的,只能是人道主义的。马克思实践人道主义哲学精神,表现在不同时期所创意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念中。  相似文献   

5.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作了最初的阐述,他这里所理解的共产主义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通过人并且为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向人自身的复归;这对当今社会主义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在扬弃前人已有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不断地超越自我而完成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是人类哲学史上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在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丛大川教授的“实践人道主义”解读有较大的学术影响。自90年代初始;他对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诸文本进行解读和对马克思哲学总体加以研究,并对国内诸多唯物主义解释系统进行解构,认为“马克思哲学思想是人道主义的现代形态,即实践的人道主义或完成了的自然·人道主义,是对实践及现存的人道评价的价值性哲学形态”。围绕这一主题发表有几十篇论文,其包括刊登在本刊1997年第3期的《马克思的自由宣言——〈博士论文〉解读》,均为学界关注。最近,作者把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体系整理…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深刻论述了关于私有财产的本质及私有财产积极扬弃的思想,并深刻论证了对私有财产积极的扬弃即共产主义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必然的环节。手稿当中关于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的思想是人对人自身本质的占有,是人向人的社会存在的复归,是对一切异化的积极扬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这一论断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手稿》中认为,空想共产主义的致命缺点在于只强调扬弃私有财产的客体方面、物的形态,而没有认识到它的主体本质,因而不可能认识私有财产产生的真正原因,不可能真正扬弃私有财产。实际上,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而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这个观点,也是马克思的一贯思想,对我们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据理论发展的逻辑规律,将马克思实践现的形成分为两次根本转变和四个历史时期,并主要探讨了第一次转变即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的历程,指出,马克思自身具有的实践精神和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接受,是他能够跳出唯心主义的巢臼,井在后来追随费尔巴哈而又扬弃、超越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根源,也是其最终走向科学的、成熟的唯物主义的内在动因;本文同时分析了马克思从把实践理解为一种理论批判活动到看作革命实践活动的过程,指出他在第一次转变结束时所谓的革命实践的单一性、不成熟性,认为这正预示了马克思实践现的下一次转变。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察了马克思提出从异化劳动得出私有财产这一结论的含义、原因和意义。一些人对于这一结论感到迷惑不解。异化劳动是马克思为解剖资本主义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重要范畴。私有财产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马克思考察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就是从劳动的本质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及其将被扬弃。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采用了“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的方法,即从后头开始思考。由于某些人对方法问题缺乏理解,造成有意无意地曲解马克思的结论。异化劳动范畴,后来为剩余价值学说所代替。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事物、现实、感性”,因而是一种以实践性为本质特点的唯物主义,亦即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实现了对以直观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心史观为特点的旧唯物主义的扬弃,具有鲜明的辩证性、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特点。所以,实践唯物主义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共产主义世界观。那种曲解实践唯物主义的原意,把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对立起来的观点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3.
共产主义理论是马克思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现代社会批判的结论性主张。马克思最初创立自己的共产主义理论的文本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这一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现代工业社会的批判将共产主义理解为人类扬弃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向自己的本性复归的历史活动,是一个真正的“否定之否定”。但是这一理论仍然局限于人本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过度强烈的理想倾向反而削弱了理论本身对于历史当事人的影响和征服。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实现的变革实质上是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它旨在主张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对于精神活动的决定作用,并坚持立足于物质实践去说明全部人类生活;马克思哲学作为现代唯物主义,是一种实践的唯物主义,其自然观念是关于人化自然的观念,其社会观念则把社会视为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交往关系的产物,而且马克思哲学揭示了社会和自然之间不可分割互为中介的关系;马克思哲学通过阐释认识的社会性本质,把认识活动置于整个人类历史活动的视野中考察,使认识论获得了坚实而正确的本体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理论极其深刻地阐明了真、善、美的统一关系,集中体现了现代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5.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费尔巴哈提纲》或《提纲》)是1845年春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写成的,用以批判费尔巴哈列出的11条提纲。《提纲》的重大意义,在于提出了新的世界观,出现了新唯物主义的萌芽。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础上做到了合理扬弃,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因此,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通过《提纲》,完成了新旧唯物主义的完美对接。  相似文献   

16.
关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关系之争,马克思明确提出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结果,然后表现为相互作用的关系,但学界对此观点尚未达成共识。如要彻底理解马克思的命题,必须结合马克思文本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概念作出新的澄清,才能进入对二者关系的讨论。沿此路径,我们便能理解马克思为什么能顺利瓦解国民经济学视野中私有财产不可动摇的既定事实,同时也为扬弃异化劳动基础之上的私有财产寻找人类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异化思想是一个自身不断发展、突破的历史过程,他最终将自身批判特质与费尔巴哈人本学批判相区别开,并将异化理论的批判建立在了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而对于异化扬弃的历史走向问题,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对扬弃异化的历史必然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不仅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私有财产和雇佣劳动所带来的工人异化现状;同时,马克思也找到了扬弃异化的方法,那就是"共产主义"的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18.
实践决定主体的本质,实践能力和水平决定主体性程度的高低。马克思正是以主体和实践的关系为切入点,在扬弃旧的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主体观和实践观的基础上,唯物而辩证、具体而历史地阐述主客体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揭示出实践是主体解放自身、走向自由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哲学对旧哲学的突破发生在历史领域。与通常的理解不同,在马克思之前已经存在关于社会的唯物主义和人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把它们作为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关于社会的唯物主义和人的唯物主义属于客体的唯物主义和直观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则把唯物主义奠基于实践概念之上,由此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和人的历史性,由此,社会的和人的唯物主义被发展为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但实践唯物主义不仅改造了社会的和人的唯物主义,而且使自然的或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的面貌焕然一新,所以它的意义不仅仅限于社会历史领域。实践唯物主义是一种一般世界观。  相似文献   

20.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所揭示的意识的对象问题是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核心.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认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把意识的对象理解为实践,而旧唯物主义理解为既成的自然存在物,这些观点在一定意义上接近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然而,由于有些代表人物反对区分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以致不能坚持唯物主义,不理解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在一定意义上偏离了实践唯物主义,最终并未真正理解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