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是华人导演乐于表现的一个内涵丰富的意象,李安早期的"父亲三部曲"(一说"家庭三部曲")因最贴近李安自己的生活原型,并最少地受到商业化目的及迎合西方口味的影响,而能够更原始地表现中国文化思想冲突,以及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碰撞(其实质仍是东西方文化矛盾)。中西方文化在由冲突到相容,由疏离到互换的过程中起到了描绘中国文化形象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家庭三部曲"系列电影是著名导演李安的早期代表作,影片对中国人的日常家庭生活进行了细致地描绘与刻画,展现了现代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对跨文化背景下传统中国家庭的文化变迁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厚重的文化内涵获得了观众的共鸣,具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安的艺术创作,不仅代表个体,而是代表了一个文化群体——台湾的"外省人"。他们一次次经验着文化认同的问题,一次次被视作"局外人",李安将其外显为电影中的"父亲形象"和"父子关系"。然而,电影中的父亲,已不仅仅是家庭中所出现的由郎雄所扮演的中国父亲形象,而是映射了国家层面和世界层面上的大陆与台湾、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李安借此表达了作为一名导演的雄心,同时也表明了一种文化的雄心。  相似文献   

4.
"心得体"是近年文化解读热中流行的一种新的文体样式,常用于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重在个体体验,通俗易懂,它使"精英文化"变成平民易于接受的"草根文化",大大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当代大众的心理距离.这种为普通人提供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简易方法的"心得体"是一种新的流行文化现象,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李安电影蕴涵着中西两种异质文化的撞击与融合,他将这种文化的冲突与交融隐身放置于电影中"父亲"这一角色之中,使观者透过"父亲"形象来完成对世界不同文明的体认。同时,李安借由"父亲"的象征意蕴把代表民族、文化、宗法制度的情感表达出来,让父亲这一形象顺理成章地成为他想表达的文化原型。具体结合李安导演的影视作品浅析其电影中的"父亲"形象,透过对"父亲"形象的剖析来解读其背后隐藏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电影《色戒》在世界各地的上演,李安导演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纷纷关注的热点。李安是名受中原文化、台湾文化、美国文化三重影响的台湾第二代外省人、留美华人。经历的丰富性,对于李安的  相似文献   

7.
张恨水在"五四"后进京,以<春明外史>迅速崛起于通俗文学界,其作品中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成为他小说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他异乡人的身份,又使他对地方文化的呈现带有鲜明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理论上论述了"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思想对兴凯湖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总结了兴凯湖文化发展的现状和展望了兴凯湖文化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四海皆兄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他人关系的一种认识与实践.传统的人格理想指导人们内主仁、外行义、积极入世,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认识自我,体现自我价值,秉"义"而行,"义"结四方.  相似文献   

10.
李安电影中一大主题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东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李安在电影中探讨家庭伦理、爱情观念以及人性特征,并呈现自己的文化思考与价值判断。李安的"世界人"身份让他能够通过电影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解构、改造东方文化,让传统文化接近西方文明,并最终达到中西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11.
当代民居建筑景观中存在着"历史虚无主义"泛滥的现象。原因主要是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妄自菲薄,以及对西方外来文化的顶礼膜拜。当代中国民居建筑景观应体现本土性与民族性,在满足现代居住功能的基础上体现民族特色、地域文化和建筑文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下半叶,西方音乐学界形成了反审美自律潮流.在反审美自律潮流下的众多著名学者,如希奥多·阿多诺(Theoder?Wiesengrund?Adorno)、劳伦斯·克拉默(Lawrence?Kramer)、苏珊娜·麦克拉里(Suzanne?McClary)以及理查德·塔鲁斯金(Richard?Taruskin)等等,纷纷提倡通过社会文化来理解音乐活动,使得以审美自律性为基础的音乐史学变得式微.中国学者顺应了反审美自律潮流,他们在撰写西方音乐史时同样着重于展现音乐背后复杂的社会关系.但是,音乐史是音乐的历史,音乐作品的审美自律性是我们无法绕开的因素,卡尔·达尔豪斯(Carl?Dahlhaus)曾围绕如何保持音乐作为社会文化和审美艺术之间的平衡问题展开过大量讨论.如今,我国的西方音乐史撰写同样遇到了如何平衡审美和文化的问题.本文以达尔豪斯和利奥·特雷特勒(Leo?Treitler)的音乐史观为基础,并以王晡和塔鲁斯金的音乐史著作为分析文本,探讨审美自律性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在撰写音乐史时不应执着于用"文化的"或者"审美的"方法去统一全书的叙述,而是应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式,当一部作品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文化联系时,书写应当淡化审美自律的方面.反之,当一部作品表现出明显的审美自律性时,书写应当淡化社会文化的方面.本文希望通过对审美自律性地位的重新思考,来唤起人们对作品本身的重新关注,并为未来我国的西方音乐史撰写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陈凯歌是与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一位“忧国忧民的电影人”,在陈凯歌的一系列电影作品中都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社会问题、人的生存境遇及命运的深切关怀,特别是通过电影作品中人物的悲剧命运表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14.
商州文化作为秦文化的子系统,具有秦文化的浑朴厚重和楚文化的神秘奇幻.出生于商州的贾平凹受商州文化的濡染,其作品除了极富秦文化意蕴外,对楚文化同样表现了很大的亲和性,其作品体现了秦楚文化的基本精神浑朴与空灵,厚重与飘逸,务实与浪漫.其小说<废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秦楚文化的孕育形成了贾平凹独特的创作个性,使他在地域文化上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15.
江苏籍台湾作家的创作中有丰富的地域文化的内容,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江苏士风对他们的影响;江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善于创新的特色发展为新的独创。在张晓风、司马中原、郭枫、段彩华、蔡文甫等作家(包括准江苏籍作家余光中、白先勇等)的作品中都有鲜明呈现。  相似文献   

16.
李钧 《现代语文》2007,(12):119-120
"狼文化热"高温一如既往。既有作品表现对传统的珍现与反思,又有作品对"狼文化"的现实意义进行排演,还有科学家对"狼文化"精神内核的理性剖析。"狼文化热"有深层的精神和文化原因。"狼文化热"利于提高中国人的"精神造血"功能,益于中华民族的精神重建。  相似文献   

17.
白先勇作品中的乡愁不仅是一种故园之恋,更是一种"文化乡愁"。独特的生平经历与性格气质使文化成为白先勇寄托乡愁的重要载体,对传统文化的殷切关注,以及对传统文化美学观念与表现手法的借鉴使白先勇的作品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有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的厚重。  相似文献   

18.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作品体现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唯美的意境、东西方艺术技巧的融会等特点,是一位具有独特魅力的作家.从"传统文化的追寻"和"东方美学的挖掘"两方面论述,可体悟其作品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电影《色戒》在世界各地的上演,李安导演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纷纷关注的热点。李安是名受中原文化、台湾文化、美国文化三重影响的台湾第二代外省人、留美华人。经历的丰富性,对于李安的电影创作深有影响。他生于传统中国,后义留学黎民到美国,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巾原文化、台湾文化、美国文化的冲突与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20.
《生死依托》是一部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鄂尔多斯草原为背景,从另一个角度去关注农民的健康和命运的现实题材电视剧.这部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剧中的人物形象设定也被打上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烙印.电视剧中出现的地域文化元素也可称为一部作品的地域特色,是生活在同一地区中一个或多个民族的历史、语言、风俗的文化概念,是一个地区文化与属性成独特风格的源泉,其也会内化成为该地域文化艺术鲜明的可识别性.地域风光和民俗风情的塑造是地域特色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其中传统的民歌、舞蹈也是对地域文化的深化和表现.在我国的电视剧发展过程中,地域文化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明显的趋势,并且成为许多作品纷纷效仿的创作方式.它包含了一个地区根深蒂固的文化信仰,同时也包括了这个地区人们所拥有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