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对企业发展壮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2014—2015年新三板挂牌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公司治理、创新投入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创新投入促进公司绩效的提高,但是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股权集中度对创新投入和公司绩效具有负向调节作用,股权集中度的增加将降低公司创新投入的产出绩效;股权制衡度和董事会规模对当期创新投入和下期公司绩效均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创新链视角,探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多重路径,创新投入和成果产出在其过程中分别发挥中介作用,且创新投入与成果产出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进一步,从信号机制、杠杆机制和触发机制三方面,揭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影响企业创新过程的内在机制。结果显示:在创新投入阶段,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信号机制激励外源融资进入创新链,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在成果产出阶段,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发挥杠杆作用,撬动企业寻求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科技成果产出;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是否能触发企业创新绩效提升,认定质量是关键情境变量。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视角,分析其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路径,并利用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部分数据实证检验其实施效果.结果 表明当前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促进了企业增加创新投入,获得创新产出,但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增加短期内未反映在企业的发展上;进一步检验发现创新投入对创新产出的正向影响具有明显的企业规模差异性.具体是研发费用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具有企业规模差异,而科技人员人均研发费用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则不具有.研究可以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效果评价的一种尝试,也可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时的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现有文献缺乏国家研发财税政策在企业层面上对研发活动影响的研究。本文选取2008-2014年北京市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旨在探讨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政策和政府研发补贴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和产出都产生显著的激励效应;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和产出产生促进效应;政府研发补贴政策与高新企业研发投入显著负相关,其中非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的“挤出效应”更加显著,同时政府研发补贴政策对研发产出的影响则不显著。本文的发现为国家合理运用财税政策推动企业创新活动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5.
以2011—2013年沪深两市124家民营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高管团队特征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高管激励在高管团队特征对企业研发投入影响中所起的调节作用,以及从不同类别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与非高新技术企业)的角度验证高管激励调节作用大小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高管的年龄与企业研发投入呈负相关关系;2高管的教育水平越高,企业与研发投入就越多;3高管股权激励在企业团队特征对企业研发投入影响上起正向调节作用,但薪酬激励的调节作用并不明显;高管股权激励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的调节作用明显大于其在非高新技术企业中的调节作用,薪酬激励的调节作用虽然不明显,但是在高新技术企业中所起的调节作用也略高于在非高新技术企业中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2008—2017年A股3500家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运用PSM估计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研发投入的激励效应。结果发现:母公司和子公司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均显著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相较于2008版认定政策,2016版认定政策对研发财力投入的激励效应较小,但对研发人力投入的激励效应较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前,企业会自主增加研发投入以满足认定标准,认定期间研发投入会显著增加,认定期满后企业不会显著增加人力投入;企业当期的认定状态具有较高的概率,与其前一期的相同。本文的研究结果意味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是有效的制度安排,但应在激励企业持续性地进行科技创新等方面完善认定政策,以建成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相似文献   

7.
基于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数据,从资源获取和信号传递的视角出发,构建了中国本土情境下的微观企业层面政策不确定性认知人—境交互的创新决策模型,将管理层与企业内部情境中的股东和员工纳入同一研究框架,探讨了政策不确定性认知对企业探索式创新的影响作用机制,分别考察了股权集中度和员工合作度对政策不确定性认知与探索式创新之间的调节效应,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股权集中度与员工合作度的联合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政策不确定性认知显著促进了企业探索式创新;(2)股权集中度对政策不确定性认知与探索式创新之间存在正向调节作用;(3)在员工合作度高的情境下,政策不确定性认知对企业探索式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大;(4)股权集中度对政策不确定性认知和企业探索式创新的调节作用还依赖于员工的合作程度。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立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到底如何?本文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视角,分析其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路径,并利用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部分数据实证检验其实施效果。结果表明当前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促进了企业增加创新投入,获得创新产出,但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增加并未驱动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检验发现创新投入对创新产出的正向影响具有明显的企业规模差异性。具体是研发费用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具有企业规模差异,而科技人员人均研发费用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则不具有。本文研究可以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效果评价的一种尝试,也可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时的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构建超越对数的知识生产函数,从理论上分析内外创新投入的互补与替代效应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收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2000—2014年内外创新投入产出相关面板数据,运用计量模型对相关理论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在无内部吸收能力调节作用的条件下,内外创新投入对研发与商业化阶段的产出具有替代性;(2)在有内部吸收能力调节作用的条件下,内外创新投入对研发与商业化阶段的产出具有互补性;(3)吸收能力对内外创新投入的互补效应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公司前5名供应商采购占比和前5名客户销售占比作为供应商集中度与客户集中度,根据生物医药和信息技术行业A股上市公司2012-2018年的数据,实证检验供应链集中度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以及市场化程度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供应商集中度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而客户集中度对企业创新投入则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高市场化程度均增加了供应商集中度和客户集中度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政府研发补贴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是政府激励区域创新的两种重要措施,现有研究主要从研发投入和产出角度来评估这两种政府研发激励的实施效果,而较少从创新效率细分的角度去解读。为此,本文以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7—2017年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随机前沿模型实证分析了前述两种研发激励措施对分别以专利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为产出所对应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和商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政府研发补贴对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影响,而对区域商业创新效率产生负向影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具有负向影响。此外,在不同发展驱动方式下,政府研发补贴对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均为正且无显著差异。但相比于投资驱动地区,政府研发补贴对创新驱动地区的商业创新效率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同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在创新驱动地区相对实施效果更明显,相对于投资驱动地区,创新驱动地区增强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区域商业创新效率的正向影响。本研究为政府相关决策者在甄选资助对象以及政策实施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财税激励和研发投入交互作用下,企业创新绩效是否会受到影响。本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选取西部地区59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2014-2018年的面板数据,以此检验财税政策支持、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关联。结果显示:从所有制和行业视角分析,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都通过研发投入这一中介变量对制造业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显著影响,但享受税收优惠的民营企业,其研发投入对创新绩效的提升存在挤出效应。深入考察企业研发投入的作用路径,发现:税收优惠与企业费用化研发投入交互作用更加有利于提升企业创新绩效,而财政补贴与资本化研发投入相融后对创新绩效的提升也存在积极影响。最终本文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提出进一步合理运用财税政策来优化研发投入的作用路径,以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96年至2016年的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本文聚焦产业要素集聚视角研究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来源,利用莫兰指数(Moran′s I)进行空间相关检验,通过LM等系列检验确定本研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结论指出:(1)总体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点,创新能力存在区域间的空间正相关;(2)劳动、技术、人才、规模等要素集聚及税收优惠政策都对地区内高技术产业各阶段创新能力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资本集聚对产业创新转化存在逆向作用;(3)FDI和政策支持都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体创新能力存在约束,原因是FDI与政府资金目的导向差异性所致。  相似文献   

14.
政府RD投入是政府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政策手段。本文基于企业所有制差异,运用零膨胀模型研究了政府RD投入对2008-2011年上海高新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政府RD投入对高新企业创新绩效的激励效应远远大于其对企业自身科研投入的挤出效应; 2)政府RD投入对高新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呈"倒U"型,中低的政府资助率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激励效应最为显著; 3)企业所有制不同,政府RD投入对企业的创新绩效的影响也会有所差异。对于国有企业,政府RD投入率虽然较高,但是对其企业的创新没有明显的激励作用,但对于非国有企业,适当的政府RD投入会促进企业创新,其中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最优政府资助率为中高投入率,有限公司最优为低投入率。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2015-2018年新能源汽车产业110家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探索政府补助与市场融资及其协同配合对企业研发创新影响的差异性。结果显示,新能源汽车产业政府补助对企业研发创新具有显著激励效应,市场融资并未显著促进企业研发创新,政府补助与市场融资协同配合能有效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创新。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处于不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阶段的企业,政府补助对中上游企业研发创新的激励效应更大,而市场融资对下游企业研发创新的激励效应更大,政府补助与市场融资协同配合对中上游企业研发创新的激励效应更大。同时,相对于国有企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政府补助与市场融资及其两者协同配合对非国有企业研发创新的激励效应更大。本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创新激励与政府干预理论,并为政府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精准设计创新政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驱动。本研究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度中国大陆29个省市2011—2016年的技术创新效率,然后引入贝叶斯模型平均(BMA)方法,对22个可能影响技术创新效率的潜在因素进行识别和检验。结果表明:几年间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平稳中略有上升,技术创新在增效和研发之间摇摆,不能兼顾,技术进步水平微降是阻碍各省市技术创新效率提高的主因;创新氛围、对外开放度、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研发税收、所有制结构、政府支持是技术创新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此外,自主创新倾向、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水平对技术效率有关键影响,也应予以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7.
曹勇  苏凤娇 《科研管理》2012,33(9):22-31
技术创新投入对创新绩效具有直接影响。本文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改进的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和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实证分析1995-2008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并首次对高技术产业整体及其下属5个典型行业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整体与其下属行业之间、以及下属各行业彼此之间,其技术创新投入对创新绩效影响的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即使相同的投入要素在不同行业对初始创新绩效和最终创新绩效的影响效果也有显著差别;R&D投入和非R&D投入对创新绩效都有重要影响;对于不同行业创新资源的高投入并不一定都能带来高产出。在进一步分析这些差异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就今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战略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冯泽  陈凯华  戴小勇 《科研管理》2019,40(10):73-86
现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创新活动影响的文献缺乏从整个创新链的全角度揭示税收优惠政策是否真正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探索。基于中关村科技型企业数据,本文选取税收优惠政策中典型的政策工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作为研究对象,有别于已有主要从“投入”视角关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引导作用的研究,从“投入-产出-收益”的创新链全视角,将创新过程分为技术研发阶段与技术转化阶段,以揭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是否真的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基于PSM-DID方法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投入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显著提高了企业的研发投入规模与强度;在产出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仅促进了研发产出规模的提升,而对于产出强度则无显著影响;在收益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收益规模与强度同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文的发现肯定了我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引导作用,以及其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本文的研究思路为揭示政府创新激励政策的效果提供了新视角,研究发现为从创新链与企业创新能力的角度思考和改善政府研发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和实施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9.
政府通过R&D补贴、税收减免和政策引导扶持企业创新,但政府R&D扶持效率很少被深入研究。本文提出基于Super-SBM的三阶段DEA模型测度政府R&D扶持效率,研究发现企业因素中的技术能力和经营能力以及外部环境因素中的企业特征对投入、产出松弛变量产生了较大影响。利用计量回归分析企业R&D投入对政府R&D扶持效率的影响,发现企业的R&D支出对政府R&D扶持效率具有正影响,但政府补贴占企业R&D投入比例对其产生负向调节。这表明政府必须保证R&D补贴不能超过一定比例限额;只有当企业R&D水平在临界值以下时,政府提高这一比例才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