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传统认识论的缺失在于很少关注与主体的认知能力相关的问题,赖欣巴赫限于"辩护的语境"提出的科学认识论的三项任务则缩小了认识论研究的范围。当我们主张把科学认识论研究的视域由"辩护的语境"扩展到"发现的语境"时,当代科学认识论研究的任务发生了三大转向:(1)从只重视知识来源问题的抽象研究转向重视科学家如何获得其认知能力的过程研究;(2)从只重视命题性知识的研究转向重视技能性知识的研究;(3)从只限于辩护语境的研究转向重视科学家如何做出认知判断的个案研究。这种研究视域的转换对于理解科学创新与深化教育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不同思想主导下的科学史学研究,其合理性主要体现在能否科学地解决科学史研究面临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文章基于语境论科学史学的核心主张,从客观的"语境实在"本体论说明、动态的"语境建构"认识论解释和合理的"语境基底"方法论分析等三方面,回答了科学史的客观性诠释、史料的解读、科学事件的意义、文本的修正等一系列核心的、基本的问题,为语境论科学史学的合理性进行了理论辩护。  相似文献   

3.
教学理论知识的地方性建构——兼论教学流派的创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普遍主义”是一个时期教学理论研究的“具象”,它框定了教学理论研究的思维方式。“普遍主义”秉承现代知识观,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形而上学化的产物。“地方性知识”是对“普遍主义”知识观的时代“消解”,在此,知识是“个人”的、境域的,对知识的辩护随着知识的生成过程的观念合理导引了教学理论研究的方向——教学理论研究应该倡导教学流派理念,并回归教学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4.
认识的语境主义是当代认识论中一种非常流行的研究进路或一种一般立场。但若通过梳理传统知识观遭遇的困境及引发的回应,剖析认识的语境主义是在何种程度上对传统知识观给出的一种新辩护,则会表明,这种立场由于自身包含的矛盾或不一致性,并不能成功地辩护知识。  相似文献   

5.
论地方性知识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方性知识是与普适性知识相对应的一个学术概念。它是指在一定的情境(如历史的、地域的、民族的、种族的等)中生成并在该情境中得到确认、理解和保护的知识体系。地方性知识具有地域性、整体性、授权性、实用性等特点。地方性知识是一定地域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创造并不断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成果和成就,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具有育人、文化保护、生态保护、医学、环境与资源管理、农业研究、调解民间纠纷等价值。  相似文献   

6.
认为搞好文化多样性语境下的民族地区图书馆特色资源服务,需从五方面入手:1.搭建一站式民族地方性文化知识资源协同服务共享空间;2.加强民族地方性文化知识内涵的揭示和解读;3.为民族地方性文化知识传承"课堂化"提供文献支撑;4.参与民族本土课题研究,直接服务本土社会建设;5.富集多样性文化知识资源,搭建文化多样性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7.
本主崇拜是云南大理白族独具特色的民间信仰,也是典型的“地方性知识”,从产生、发展、变迁的千百年里,它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实现族群认同、传承民族文化、培养社会成员、增强人类适应环境等教育功能。通过对人类学田野调查资料的梳理,可以分析本主崇拜“地方性知识”的性质和非制度化的教育功能,进而了解本主崇拜中的道德与行为规范教育。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大多数英美认识论者们将研究中心放在信念辩护的条件之上。阿尔斯顿的新书《超越“辩护”——知识评价的维度》则是在知识理论领域扭转这种长期争论的大胆尝试。他认为,知识论者们长达世纪之久的探索知识辩护、为其本性与条件寻求正确解释的努力,其实迷失了要义。因而他们对假定的信念客观属性的努力寻求如同对不老泉唐吉诃德式充满幻想的追寻。他呼吁知识论的信赖主义者、恰当功能主义者、证据主义者等等悬置各自所持有的知识辩护理论,放弃对知识辩护的寻求,停止有关知识辩护的谈论,在他全新多元主义的知识框架内重新构思,采取一条新的路径——对有可能被信念所认可的多样“知识欲求”的评价.走向知识信念。早在十多年前.阿尔斯顿就在一篇名为《知识欲求》的文章中主张应该放弃传统知识论对辩护核心解释的寻求,转而建构旨在试图理解知识欲求的全新多元的知识论。这本精致且重要的著作可以说是对他主张的详尽清楚的论述。此书既是对传统知识论的有力挑战.也反映了向早期哲学经典问题的回归。阿尔斯顿对认识论中许多基本问题有着独特见解.如运用信念的知识欲求重新诠释自己为批判和辩护不同的知识确证所做的论断等等。书中还涵盖了认识论中的许多重要主题,如;信念形成,解释,知识基础,智慧美德,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感知.可靠性,怀疑主义,等等。  相似文献   

9.
基础主义与融贯主义是相互竞争的知识辩护理论。它们执迷于知识的绝对真理性质,错失了知识的语境性。这导致两种辩护观都存在无法克服的难题。基础主义和融贯主义之间存在其他知识辩护理论的逻辑空间。语境的基础融贯主义试图融合基础主义和融贯主义,克服基础主义和融贯主义的难题。语境主义的知识辩护以特定语境下的实用真理为目标,是"挑战—辩护"过程中的动态活动,是可错的、历时的、公共的。基于此,语境主义的辩护观认为,知识辩护既有其基础,又必须融贯。辩护的基础性通过界定"语境的初始辩护"概念得到说明,而辩护的融贯性则来自先验框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曾提出两条合理性原则。一是“最少初始概率原则”,用以为主观主义概率归纳逻辑的动态假设进行辩护;二是“试验机制无差别原则”,用以为主观主义概率归纳逻辑的意见收敛定理进行辩护。在本文中,作者将保留前一辩护,而对后一辩护进行两点修正和补充:1.本文对归纳辩护的局部性给以充分的承认,同时对归纳辩护的局部化加以限制,以求局部合理性的最大化。2.对局部归纳辩护的合理性给出一种实用主义的辩护。  相似文献   

11.
学校教育代表主流社会和国家利益,而地方知识则存在于具体的社区脉络中。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社区里,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的关系更深地潜藏在国家与乡村互相建构的关系之中,学校对新时期乡民的真实文化需求,例如将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的忽视,很可能是导致学校与社区关系趋于紧张的主要原因。学校与社区的关系问题,是文化取向的教育人类学研究的经典命题,亟待相关专家学者在跨文化比较的视野中通过扎实的民族志研究提供有益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2.
Building local research capacity is an enduring challenge that confronts many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particularly when aspirations for a knowledge economy dominate policymaking. While research capacity has received tremendous attention among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encies and scholars, the discourse is largely oriented towards infrastructure, skills training and best practices. This study interrogates the concept of local research capacity building as a dynamic process. By contrasting the policy rhetoric with the lived experiences of academics based in Kazakhstan, we propose a conceptual model to illustrate the diverse levels of research capacity building: resources, locality, relevance, human capital and culture. This study examines research capacity build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s researchers become increasingly mobile. We argue that investing in infrastructure and human capital are insufficient for capacity building. Rather, sustainable capacity building requires research that is relevant to the local context and a cultural environment that can nurture a vibrant research community.  相似文献   

13.
地方院校学科门类齐全,人才培养规模巨大,教学设施完善,具有培养国防人才的基础;其在国防生培养、为军队兵员输送、国防教育开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不足之处在于大学生国防知识匮乏与国防职业价值观淡薄,保障机制不完善。因此地方院校要创新思维,健全国防教育保障机制,拓展国防教育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职业价值观,切实担负起历史使命,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人才,为中华民族崛起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4.
民族地方性知识强调所有知识的平等与特性,反对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文化中心主义。任何一种民族地方性知识都有其不可替代的魅力和优势,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得到不断的彰显。由此唤醒了民族地方性知识的"文化持有者"——民族地区图书馆对民族地方性知识载体民族文献信息收集的自觉,以便使民族地区青少年一代能够熟练地掌握和应用这种民族地方性知识,成为民族本土社会的建设者,保证民族本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旅游地居民是构成旅游地人文景观的主要因素,古往今来的各种历史遗迹或现代景观都是在旅游地居民特有的文化中形成的。从这一角度解释,可以认为旅游地居民也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旅游地居民对于旅游业的态度更是影响到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发展旅游业,有必要研究旅游地的居民。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ethnographic case study in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policy making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practice of research and policy making. The central claim of the article is that it is impossible to establish a transcendental epistemology of the case study on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Instead it argues for the notion of situated judgement that needs to be made by practitioners in context, practitioners being both researchers and policy makers. In other words, questions about the level of confidence or warrant that can be placed in different sorts of research evidence and findings cannot be answered independently of forming a view about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he policy culture that shapes political decision‐making. The article draws a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general, which is internal to the data as construed by a particular discipline, and the universal, which is the result of embedded human deliberation. This applies to all research findings and not only to case study, although since case study has long had to defend itself against accusations of the lack of generality, it can be a useful starting point for the discussion. This article is not meant to be yet another defence of the case study research genre, although a summary of other defences is offered. Rather it focuses on how use of the case study points to the limits of epistemology as rationality and offers a view of epistemology as ethics.  相似文献   

17.
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是"地方人"对自己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不断认识的结晶,它记录着"地方人"生存、繁衍和发展历史进程并已经融入"地方人"的生活,每一个"地方人"身上都深深地打上了地方性知识的烙印。它对"地方人"生存和发展、对一个民族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和谐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当前,全球化和现代化对地方性知识产生了巨大冲击,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面临退出"地方人"的生活,走进历史博物馆的困境和危机。传承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是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鉴 《教育研究》2006,27(4):24-27
民族地区的地方课程开发模式可以概括为“国家专门机构统一协作、多省区联合开发、不同层次民族自治区共同使用”,其理论基础在于地方性知识的教育价值及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理念。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目标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各民族优秀的文化知识,放眼全球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特点,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知识、态度与能力的一代新人。地方课程的内容包括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社会历史、传统科学、民族艺术和语言文学等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区域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地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台,应当发挥自身文化职能,主动服务于区域文化建设。地方大学可以通过发挥文化传承功能,培养区域文化传承人才;通过发挥文化创造功能,开展区域文化研究与交流;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示范与辐射功能,多层面地推动区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民族地方性知识的文化内核隐藏在许多表现形式(如语言的、仪式的、物质的等)背后,这给大众的理解和运用造成了障碍。因此,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对各种表现形式蕴涵的民族地方性知识进行积极的研究、探索、揭示、报道和解读,使其显性化,方便民族大众的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