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慢就业”现象给毕业生就业创业形势带来新的挑战,也成为相关学界关注的热点。本研究通过调研学生基本情况、家庭背景、就业观念等,提出构建创新型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力图从政府相关部门、高校、家长、学生等方面共同发力,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蔓延。  相似文献   

2.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日益突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依据精准帮扶理论中精准识别、精准分析和精准施策的研究思路,首先根据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目的和行为差异,将其划分为:考察蓄力型、“学考”多战型、优选固执型、就业困难型和放任消极型五类,然后针对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不同类型进行成因分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精准帮扶策略,以期有效化解“慢就业”的消极作用,促进广大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3.
当前,国家把稳就业放在“六稳”工作之首。高校毕业生是就业的重点群体之一。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深化,“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高校要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助力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文章提出后疫情时代高校“稳就业”工作体系建设路径:“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有序推进就业服务;紧跟社会发展趋势,精准施策;聚焦就业困难群体,开展就业创业帮扶;逐步完善就业创业平台功能。  相似文献   

4.
“慢就业”群体不断扩大逐渐引发社会的密切关注,这关系到国家稳定、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高校要强化办学定位和专业解读、开展职前专项培训和毕业教育、推动校外实习就业有效衔接、营造积极向上的职业“认同”氛围、构建就业指导与服务“六化”体系;毕业生要提高自身独立意识和责任意识;政府更要加强对就业舆论的正确引导等。该对策的提出旨在为河北省人社部门、教育部门及地方院校解决毕业生“慢就业”问题提供决策参考,以期在社会、高校、家庭和毕业生等多部门、多角色、多维度的共同努力及协同合作下减少“慢就业”毕业生数量。  相似文献   

5.
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逐年上升,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媒体曾报道“史上最难就业季”、“史上更难就业季”,而近两年媒体又广泛关注一个新的现象——“慢就业”。一些高校就业部门老师和用人单位都有切身感受,学校组织的校园招聘会、企业宣讲会,经常面临毕业生参与不积极的尴尬场面,而一些用人单位通知毕业生面试,也经常出现爽约的情况。大家既担...  相似文献   

6.
王超 《科教导刊》2024,(7):129-131
高校辅导员是毕业生就业指导的直接参与者,对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三全育人”视角,分析了当前高校辅导员指导大学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并从“协同联动多方,全员构筑帮扶合力”“落实精耕细作,全程贯穿培养教育”“多举措多渠道,全方位完善育人体系”三个方面提出高校辅导员引导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思考路径,为辅导员实际工作提供有益的指导借鉴。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增长方式都发生转变,在产业升级调整、新冠疫情防控和复杂国际局势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今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复杂。与之相反,受到多元化择业观和包容开放的社会就业环境影响,在高校毕业生群体中“慢就业”现象更加凸显。本文立足当前时代背景,从外部就业环境、就业指导体系、就业竞争力三个维度深入解析“慢就业”现象的产生原因,并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综合就业竞争力、改进就业服务措施三个方面为高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提供契合时代背景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使其更好地服务社会,文章基于相关背景,首先分析了高校毕业生“慢、漫、蛮”就业现象的成因,然后从学校层面、家庭层面、个人层面三个层面论述了高校毕业生“慢、漫、蛮”就业现象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高校毕业生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毕业生就业事关学生切身利益、事关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事关社会的稳定。因此,就业工作越来越受到地方和高校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机构逐步健全,就业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得到广泛开展,出现了十分可喜的工作局面。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功利思想的影响,高校的相关工作往往有失偏颇。为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更加科学、系统、协调,最大限度地发挥功能、避免误区,高校就业工作应注意把握“七宜”、“七不宜”。一、就业指导安排上,宜“前”不宜“现”“前”指前置、前瞻。高等教育与其…  相似文献   

10.
为了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针对高校部分毕业生呈现出慢就业、缓就业、不就业的状况,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思想破冰”决策共谋,“行动破局”发展共建,“机制破障”齐抓共管,“提质增效”效果共评,“内外兼修”成果共享,提升高校就业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1.
随着毕业生就业体系的改革,高校必须转变观念,改变过去的不能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就业工作模式,构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六化”标准的毕业生就业援助体系,以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1.就业体制的规范化。国家就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市场选择为根本取向,以自主就业为主导模式,以素质能力为竞争之本,形成与计划分配迥然不同的就业机制。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的情况下,我们的就业体制改革自然也要进一步规范化。第一,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努力建立比较完善的国家就业体制建设,在高校建立一个“常设型”专业中介机构,建…  相似文献   

12.
“1365”探索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大幅度增长、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成为就业工作战线上的各位同志在办公室和茶余饭后的重要话题。本文立足现实,开拓创新,提出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1365”新模式,即“一个中心、三个要点、六项工作、五个到位”。  相似文献   

13.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结合新形势下的社会现状和毕业生特点,梳理主动、被动两类“慢就业”学生群体及其在就业工作中的各方面具体表现,分析社会、家庭、求职技能与学生心理四个层面的相关因素,结合实际工作,有针对性地提出毕业生“慢就业”全过程精准帮扶提升路径,助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4.
高校毕业生“就业成本”探究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就业成本”,这里专指高校毕业生在进行双向选择,落实就业单位过程中的各种付出。在商品社会不断追求经济效益的今天,如果我们把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看作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产出,无疑对于”就业成本”的核算以及如何降低“就业成本”等问题的探究也同样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5.
受新冠疫情冲击,高校毕业生呈现就业去向日益多元化、体制内就业偏好显著增强、就业期望同质化问题突出、“慢就业”和“NEET族”有所增加等现象。新冠疫情对经济和就业影响深远,供给叠加竞争压力倍增,毕业生合法权益维护问题日益凸显。政府、市场、高校三个层面齐抓共管,打好“组合拳”促进高校毕业生稳定就业。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高校应届毕业生中的"慢就业"现象越发突出。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慢就业"现象,探索在职业能力训练营视阈下,通过提升毕业生职业能力素养,摈除"消极慢就业"导致的"懒就业",帮助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更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7.
张华  张莉 《高教论坛》2022,(8):58-60
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就业供求关系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状态、就业结构、就业趋势的重要因素。新形势下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既具备良好的经济发展条件和完备的工作机制条件,也面临就业总量压力增大、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就业供需服务体系有待完善、“慢就业”加剧等挑战。在就业工作推进上,要在就业政策、就业路径、就业服务体系、人才培养与就业指导上完善政策措施,提高高校毕业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日渐凸显。家长作为孩子人生的重要关系人,其所持的子女就业观是影响孩子大学本科毕业去向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课题组以当前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的社会现象为研究背景,选取大学毕业生家长作为调研对象,透过家长对大学生子女的毕业去向的期待和去向选择影响的调研,分析当下大学毕业生家长所持的就业观念与大学生“慢就业”选择现象蔓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十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以及招生并轨工作的完成,将逐步实行毕业生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方式自主择业。因此,充分发挥各类毕业生就业市场,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培育、建立与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拉开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序幕。《决定》明确指出:“要改革大学…  相似文献   

20.
在智联招聘公布的《2021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中显示,2021届毕业生有12.8%的人选择了"慢就业",暂时选择游学、支教、"休息"或继续准备考公、考研。2021年11月19日,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召开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公布了2022届高校毕业生有1076万人的规模,我国的高校毕业生继去年突破900万之后,将首次超过1000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