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到底有没有“学”?有,是什么? 没有,为什么?从已经出版发表的论著情况看,这方面研究的论文和著作不少。同时根据我们从事编辑工作的实际来看,“编辑”是应该有“学”的。但在所接触到的相关编辑学研究的论著中,似乎说服力很强的东西较少。最近,读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的张积玉先生的《编辑学论稿》,不禁喜出望外: 这确实是一本夯实“编辑学”学科的好书,因为它至少让我们第一次从理论上明确地、全面而系统地知道了“编辑学”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一编辑工作是否因时代而变化? 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编辑工作当然不能例外。然而,这个问题的内在意义,要比这种简单化的回答方法更为深刻。 8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出版学研究,依我个人之见,重点是研究出版(包括编辑工作)的规律上,尽管目前对于究竟有哪些规律意见并不一致,对于规律本身的研究也有待深入,但“编辑工作是有规律的”这个命题作为一个前提已为大家所接受。人们普遍承认,当今世界各个地区各种体制之下的出版社,其编辑工作在内容、程序、方法等侧面确有一些共同的东西。这十年的出版学、编辑学研究,孜孜以求的就是这些共同的东西。简言之,是一个“共同”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3.
现在有些编辑部搞编校合一,取消了专职校对人员,由编辑兼任校对,我以为,这是当前书报刊差错多的一个因素。因为其一,编辑对于从自己手中修改过的稿件已经熟悉,熟悉了的东西往往容易忽视。其二,编校合一之后,编辑为了节约时间,在校对时过于匆忙,草草溜看一遍就签了付印。其三,过去编辑校对分开,可以让校对与编辑互相监督,发现差错。编校合一  相似文献   

4.
做好编辑工作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回答。根据自己的体会,我以为最重要的是编辑思想。所谓编辑思想,我以为就是编辑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对一个时期或一个专题的报道内容和方法作的统筹安排所体现出的基本思想。编辑思想是编辑工作的灵魂。编辑工作决不是被动的。一个称职的编辑,总是依据自己对全局的掌握和了解,积极地组织报道,通过编辑手段进行生动有力的宣传,以引导和影响受众的行动。  相似文献   

5.
办报纸,一天都离不开编辑。有人问:怎样才能当一个称职的、有所作为的报纸编辑呢?我认为,重要的在于摸索、认识和掌握规律性的东西。40年新闻工作的实践告诉我,规律性的东西不仅超越现象性的东西,而且超越经验性的东西。报纸编辑一旦掌握了规律性的东西,就会变得聪明、能干,就会使自己的工作效率更高,更有成果。敢于大刀阔斧善于精雕细刻对一篇稿件作点文字修改或略作压缩,是不难的,难的是琢磨整篇稿件的主题思想,既敢于大刀阔斧,又善于精雕细刻。在多年编辑工作的实践中,我觉得,我们编辑是琢“璞”者。我们手中的许多稿件,也像璞那样,是玉和石  相似文献   

6.
如果有人问我……如果有人问我:“忙些什么呢”?我将这样作答:“打杂。”对方兴许不以为然。其实在我来说,并非戏言。对编辑工作稍有一点体会的人,恐怕都会以为我的回答是不无道理的。编辑人员有别于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和工程师之所在,我以为就是后面这些人员,可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只研究某个专题或某项工程(如有的人一生只研究古代货币史,有的人一生只研  相似文献   

7.
读者信摘     
《中国编辑》2007,(4):90-91
蔡学俭(湖北新闻出版局)在2006年1183日来信中写道:我一直有个想法,即对编辑本身要多加宣传。在《出版科学》上辟有《老编辑甘苦谈》、《中青年编辑自画像》两栏目,有刊物曾加仿效,受到欢迎。后因稿件难约(编辑不愿意写自己,别人所知甚少,好稿难求),几年后取消了。现在,作家、明星连“超级女声”都被炒得“轰轰烈烈”,而编辑始终“默默无闻”。  相似文献   

8.
我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新闻写作,至今已逾12年。其间,我在地、市级以上新闻单位发表各种体裁的新闻稿件2400多篇,并有上百件作品获奖。1996年,平均每天都有一篇稿件被刊播。于是,一些通讯员朋友在向我探询上稿“秘诀”时,总是要求我为之介绍认识几位编辑先生。他们满以为我在新闻界结交了不少编辑,所以上起稿来便“路路通”。虽然我反复向他们说明:编辑认稿不认人,稿件便是介绍信。但他们大多半信半疑,以为我“保守”,不肯帮忙引见编辑,以至产生隔阂。无奈之际,我想到“稿件就是介绍信”这个命题。  相似文献   

9.
《新闻与写作》的编辑朋友约我谈谈如何写好时事评论.谈写作经验体会的书籍、文章,我读过不少。总的感觉是,共性的东西,大家都谈得差不多;个性的东西,别人又无法学习。而且,我一直以为,母鸡生蛋,奶牛下奶,前者或许是水到渠成,后者可能是被逼无奈。无论是谈“生蛋”的经过,还是谈被“挤奶”的感觉,都是母鸡、奶牛心中的“隐痛”,未必是一种快乐。  相似文献   

10.
题记题目既平且直,这个“编辑”就是我。为什么不用“我”,而要标明“编辑”? 因为一则,编辑是我的职业,我已经干了四十年,打算还干下去。编辑无非咬文嚼字,于是来了个“二则”。二则,说明我读《红楼梦》,无非咬文嚼字而已。咬嚼似有所得,我居然也“欣然忘食”,陪父亲喝酒的时候跟父亲说,在办公室里跟朋友们说。他们听了都怂恿我记下来,可能因为他们也是编辑吧。  相似文献   

11.
几年来,我编发的稿件被《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文摘》、《文摘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以及《国内外教育文摘》等中央或地方报刊全文或摘要转载的约占50%的样子。同时,我在首先当好编辑的前提下,还努力争取机会采写新闻稿。那么,我是怎样做编辑工作的呢? 一、审视新闻价值,力争写出好稿子我的本职工作是当好编辑。但是,却不放过力所能及的采访机会,并注意在采访中促进新闻业务水平,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东西,尽力提取有一定宏观意义的问题。由于我的工作范围,一般的采访活动,多在参加各种会议中,而会议消息又是极易写成“记录式”,难于提供信息。为此,我每采访一次会议,  相似文献   

12.
雷群明 《出版史料》2008,(2):110-111
1981年,我由上海市出版局理论研究室调到新成立的学林出版社当编辑,成为“学林”第一批职工。1986年,从一个普通编辑被越级提拔为副总编辑,两年后,又受命担任社长。十一年以后的1999年,改任总编辑。2002年2月,因为年龄关系,离开“学林”到韬奋纪念馆工作并且在那里退休。  相似文献   

13.
时下发生“意识错位”的编辑已不在少数,尤其是近年来的职称评定与好新闻评选,更令这一岗位上的从业者若有所悟,已出现“改弦易辙”的趋向。何为编辑的“意识错位”?产生的原因何在?且听两位青年编辑的一番探讨对话: 甲:不知你感觉到了没有,不安心编辑工作,希望像记者一样“跑单帮”的编辑,似有增多的趋势。而这样的编辑,往往又是报纸版面的骨干力量。这种编辑“意识错位”的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乙:谈“意识错位”问题,我看还是具体一点好。比如我,作为一名地方小报的编辑,确实为面前的二难选择而苦恼:选编稿件和编版应当是我的主业,可是这样的主业都难以在工作鉴定、职称评  相似文献   

14.
杨宏斌 《新闻前哨》2005,(10):34-35
现在各媒体的采编人员都在努力贯彻落实“三贴近”,改进新闻报道。作为采访记者如何做到“三贴近”?笔者以为,记者要把“三贴近”落到实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克服当前日趋严重的记者的“编辑化”倾向。什么是记者的“编辑化”倾向呢?笔者以为,记者的“编辑化”,就是记者不运用采访的手段、却用编辑的手段来完成记者应该完成的工作。通俗地说就是:记者没干记者应该干的活儿,却干了编辑该干的活儿。  相似文献   

15.
宜删不宜添     
当投给报刊的稿件登出时,我总爱同原槁对一对,看看编辑是怎样修改的,从中学习点东西。看得多了,感到编辑“删削”的稿件一般没出什么问题,只是“增添”的内容却往住不妥。通讯员的稿子,往往谈的面宽,显得臃肿、罗嗦。象从山坡上采来的野花,连枝带叶夹杂草,一嘟噜送给编辑,好花反而给湮没在杂草枝叶当中。经过编辑修剪,花朵才显露出来。清楚、简洁的稿件一经登出,心里着实高兴,对编辑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可是,当稿子被编辑增添了东西,即使增添得好的,心里也总不是滋味。因为那些增添的部分,毕竟是编辑的意思。再说,增添的内  相似文献   

16.
范进 《新闻记者》2003,(10):63-63
报纸专栏如何由“专卖店”办成“精品屋”?时事编辑该如何打造名牌专栏?我打算从报纸专栏的功能入手,结合盐城晚报在这方面的实践作一些探索。 报纸为什么要开设一个个专栏?我以为,专栏的功用可用四个字概括——优化信息。具体来说,专栏的优化信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前几年,我更多地从事编辑工作,为他人作嫁,确是一件美事。可是久而久之,却发现自己的“衣裳”破破烂烂,何不为自己也作几件漂亮的“衣服”呢?我想,一个新闻工作者应该编、采、排三能具全(我报一般都是编采合一,更要求能力全面)。能够编织一只只美丽的花篮,却未必能够得心应手地采折枝条,采写和编辑完全是两回事。一听“采访”,便为之生怯。出门采访,“采”不回来东西怎么办?两手空空,给编辑部怎么交代?我似乎看见自己尴尬的样子,不敢迈出半步。  相似文献   

18.
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这是10年前曾提出来探讨过的老问题,当时我认为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审稿(见《编辑学论集》1987年218页)。1995年被安排给第一期全国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岗位培训班讲审读加工课,我在讲课提纲中重申“选题、审稿和加工是编辑工作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审稿处于中心地位,它是决定图书质量的主要关键”。主办单位把讲课提纲印发给有关方面征求意见,有同志提出:“审稿处于中心地位”似可不提,目前对此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在市场经济发展、竞争激烈的今天人们认为选题、组稿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我采纳了这个建议,有争议的提法确实不宜作为知识性的东西在课堂上讲授。  相似文献   

19.
关于建立编辑学的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之友》的同志,要我在创刊之际谈谈建立编辑学的事,我自然非常高兴。然而提起笔来,却又踌躇,不是有人说编辑的属性是一个“杂”字,编辑无学吗?我翻了翻辞书,许多门类都被尊为学,这当然是对的,因为科学时刻都在发展,将来被称为学的东西越来越多。但是,编辑学却没有条目,连出版学的条目也没有。辞书算是有一定权威的著作了,这上面没有,其他地方自然也找不到。既不见经传,人们说它不成学,大概也不无道理吧!然而,仔细一想,  相似文献   

20.
关于编辑学者化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编辑学者化”的问题,不仅发表了不少文章,而且还被作为一种理论观点、基本概念进入了一些编辑学研究专著。应该说:“编辑学者化”对于提醒我们正在从事编辑工作的同志关注、研究学术同题,的确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就其理论内涵而言,我以为,呼吁“编辑学者化”对编辑人才的培养,乃至我国的编辑出版产业发展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