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试图通过阐释康德对待基督教神学的独特态度和方式来揭示康德哲学的独特性及其意义。康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批判,并不想否定基督教信仰,而是要瓦解基督教神学的“知识论”基础,清算前康德哲学中的“神学一本体论”传统,康德既从其哲学基础上批判了基督教神学为论证基督教信仰所采取的那种使“神学”和“本体论”合二为一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又竭力为基督教信仰的合理性作独特的辩护。由此,本文阐释了康德哲学对信仰与知识、本体与现象、理性与知性等所作的独特区别的独特意义,揭示了康德哲学对前康德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传统的独特修正和超越。  相似文献   

2.
以鬼魂信仰、神灵崇拜为代表的温州民间信仰是清末民初西方传教士重点批判的对象。通过分析西方传教士关于温州的英文著述,探讨温州民间信仰及其与基督教之间的冲突。西方传教士注重言说基督教的尽善尽美,却言辞激烈地贬低儒道释和民间信仰;更在言说评判温州的种种民间信仰中宣扬基督教,提升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3.
圣徒崇拜缘起于犹太教与早期基督教的信仰与仪式,是基督教信仰体系中最具活力的民众信仰。公元4—9世纪,圣徒崇拜盛行于拜占廷帝国。其因在于:一方面,它迎合了当时民众的精神和世俗需要;另一方面,它接纳了传统异教习俗,同时教父们对此采取了务实的“宽容”态度。因此,圣徒崇拜本身体现了基督教信仰的传统与发展、世俗性与神圣性共存的特点,是认识基督教信仰的一扇重要窗口,也是理解基督教能够战胜传统宗教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神学的基本教义表现为对上帝的信仰,古希腊哲学的核心理念是理性。它们是西方人精神世界中的两个基本特质,对西方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基督教神学与古希腊哲学的关系表现为信仰与理性的碰撞。文章以基督教的发展历程为参照,考察古希腊哲学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基督教神学的影响,结论是:基督教神学与古希腊哲学的关系在基督教发展历程中表现为神学对哲学的顺承、弘扬与反叛,具体表现在信仰与理性的关系上是信仰与理性的基本对立、相互融合、最终决裂。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信仰宗教人数逐渐增多是一个不容置疑的现实,信仰情况如何是政府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基督教为例,使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从心理学角度调查了大学生基督教信众的宗教认知和宗教情感状况,希望能够对高校德育和心理健康工作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6.
19世纪,基督教传到中国西南地区,并渗透到了黔西北彝族地区的威宁县板底村。板底村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村落,不仅有独特的民风民俗,还有自己特殊的宗教信仰体系。基督教作为一种外来信仰文化,势必会与当地的文化发生碰撞并相互调适。而基督教信仰文化所具有的动态性,也促使其自身的不断变迁。基督教信仰文化在板底村长期发展,既获取生存空间,也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只有研究分析板底村基督教信仰文化的形成、变迁、文化碰撞与调适等,才能全面了解板底村基督教信仰文化的体系以及其与当地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殷曼曼 《考试周刊》2011,(68):21-22
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的童话不仅充满着诗意和童趣,而且闪耀着基督教的光芒。本文试从他的基督教信仰及其作品的基督教主题方面进行探讨.阐释其蕴涵的博爱和原罪一忏悔一救赎的基督教思想,表达了他对上帝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性的信心。  相似文献   

8.
太平天国运动从1851年持续到1864年。该运动遍及清帝国的所有省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革命;同时也是一场宗教文化革命,共有两千万人丧生。洪秀全所发起的太平天国信仰,虽然有着基督教的部分教义和形式,但它不是西方宗教或者基督教信仰,也不是中国化了的基督教。太平信仰由基督教信仰点燃,却发展成了一种全新的、充满活力的中国宗教,是中国古典文化与宗教的回归的尝试,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吸引力的实质。洪秀全利用基督教因素打破其时固有的文化形态,开启了复古之路,其目标是要在古典文化与宗教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9.
犹太基督教在向"外邦"传播的过程中,与"外邦人"的救世主信仰在"耶稣基督里灵魂得救"这一点上实现了视域融合,从而形成了基督教的普世救主信仰.  相似文献   

10.
独龙族跨越中缅边境,居住在独龙江流域,大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少数群众相信原始宗教。从宗教文化类型来看,独龙族的基督教信仰源于生活需要与娱乐消遣。具有不稳定性和弱组织性。从国内外独龙族居住地区获取的大量第一手田野调查材料并结合独龙族历史文化的相关文献记载和论述,可以将独龙族、怒族和僳僳族等居住在“三江并流”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基督教文化归为同一个宗教文化类型——滇西北山地民族“弱组织强需求钟摆型”基督教信仰。  相似文献   

11.
石头与玻璃的平衡--试论哥特式教堂玻璃花窗的宗教寓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信仰是哥特式教堂艺术风格的灵魂。哥特式教堂为了这种信仰而建造,为了这种信仰而存在。石材与玻璃在教堂的整体结构中构成了一种和谐,石头和玻璃的材质美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教堂的形式美,形式美又寓意了基督教信仰。信仰与材质,信仰与建筑构成了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基督教传播中出现一系列新问题:民众信仰不同,呈现"世俗化";传教方式变化,呈现"家庭化";基督教组织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呈现"多样化";基督教信徒结构改变,呈现"高层次化"。信仰危机与文化重建带来的信仰真空,疾病、天灾、人祸使人们在基督教中寻找精神寄托,这是基督教快速传播的社会和现实根源。为此,可通过加强宣传党的宗教政策、挖掘基督教教义中的和谐因素、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途径,引导散杂居地区基督教向着健康有利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督教信仰在中国农村传播开来。对原有的乡村产生了不小冲击。基督教作为一种洋教,和佛教传入中国一样,经历一个本土化过程。很多教义教理都随之发生改变。但是中国人信仰的功利性依然未变,很多人在经历了生活的重大挫折后,原有的信仰已不再能保证他过上平静的生活,因而他们选择了新的神——耶稣。笔者认为,基督教传入中国农村,并不需要过多的焦虑,而因作为一种民众信仰神的一个补充。中国人的文化根基没有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4.
追根溯源,中世纪的宽容和不宽容,在终极意义上都与基督教有关。在那个“黑暗”时代,基督教信仰是人们寻求宽容和爱的唯一源泉,教会信仰专制,也是一切专制和暴虐的思想来源和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王小明 《培训与研究》2006,23(6):53-54,60
有学者认为,拜上帝会是中国化了的基督教,实际上,这夸大了基督教色彩。拜上帝会与基督教的表面联系看起来比较接近,实际上其内在联系上相去甚远。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一场农民革命运动,民间信仰对他们的影响极为突出。拜上帝会的宗教思想绝大部分都来自于中国民间信仰。拜上帝会本质上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民间宗教组织。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在毕节苗族聚居区的传播现状,呈现出长期、广泛、无序、自发、具有民族复杂性和国际关联性等特征,部分群众对基督教信仰有一定的功利性和盲目性,这对构建和谐社会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彻底去除盲从和迷信,摆脱功利和实用的局限,让基督教信仰升华为纯粹的精神性信仰,只有这样,才能让广大苗族群众,在实现人与自我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全面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司法仪式的地位和作用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司法仪式对法律信仰的强化作用已形成了普遍的共识。本文从基督教仪式中寻求到仪式之共性,并在论证仪式与信仰的关系过程中,试图探求到司法仪式与法律信仰在中国文化背景之下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8.
由于宗教、文化、社会、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林语堂对基督教文化的态度经历了从信仰到反叛再到重新信仰的迂回反复,也相应地造成了他文化身份的多样性和混杂性。现从林语堂的基督教信仰之旅这一视角出发,探讨林语堂在不断更迭的文化场域中的文化身份变迁。  相似文献   

19.
新形势下,不同文化相互激荡,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日趋复杂。以基督教为例,调查显示: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人数比例逐年上升。大学生基督教团契现象成为近年来高校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0.
欧洲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献作为传播化的特有载体,有三个明显的化指向,即基督教精神支柱和信仰;基督教的道德规范以及宗教学的特定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