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7 毫秒
1.
半个世纪以来,内蒙古当代诗歌发展虽几经曲折,但取得的成绩是丰硕而辉煌的。50年代至60年代初是内蒙古当代诗歌的黄金时代,以吟唱时代的欢快颂歌为标志;在“左”的政治影响下,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是自治区诗歌发展历程中沉寂荒芜的时期;新时期以来,自治区诗歌创作进入了复兴阶段,沉默了20年的老作家复出,一批在文革后期从迷惘中觉醒的年轻作家崛起,他们忠实于自己的感受,在倾诉心灵之歌的同时,不再满足于表现方法的陈旧,进行了从内容到形式的探索。内蒙古自治区老中青几代诗人历经半个世纪的努力与探索,才使自治区诗歌获得了“人的精神的觉醒和人的艺术个性的复归”,从创作的单一模式走向自身创造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2.
杨志学 《红领巾》2005,(1):121-123
消费时代的来临使当代诗歌陷入难言之困境.诗歌的困境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诗歌再度辉煌的可能性很小,但也不会走向消亡.消费时代的诗人主要有坚守者、迎合者和推销者三种类型,其中第一种诗人在捍卫着诗歌的尊严和精神高度.为诗歌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需要政府部门、广大读者及媒体的理解与支持.  相似文献   

3.
阿宁的长篇小说《能耐》从消费时代的心灵困境着手,揭示了两个处于社会不同阶层的家庭在遭遇困厄时的精神变迁与灵魂感悟。小说着力于捕捉物质年代消费文化对于人性的异化,对承受身体与精神困境双重压力的x..4rl的灵魂状态及自我救赎进行了生动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重庆诗人冬婴的诗歌写作以“根性写作”的方式反拔着无根时代加诸于人的种种对于自由的限制。他在其诗歌写作中执著于追索人类的“情绪与智慧之根”,将被“现实性功利性”与“即时性”所缠绕的“诗意”释放出来,伸展到人的心灵才能抵达的领空。他的写作植根于人对于自身终极存在的不懈探寻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顽强叩问,植根于人对“诗意地栖居”的美好向往。他用诗歌来平衡消费时代的种种弊端所导致的不平衡,来摇撼欲望超载的过重的一端。他以长达二十多年的诗歌写作证明了心灵对于人的完整性存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读到一篇文章,是为高中学生课外阅读写的“导读”。文章提出,心灵上的阴影,是人格的大患。有一种是“溶于我们精神血液中的时代阴影,它潜伏在几乎每个人的心中,如同精神病毒一样,妨碍健康心灵的形成。”文章举出俞平伯先生“文革”中被下放到五七干校期间写的一些诗歌。诗歌素材不外是农村野景,茅檐、水塘、柴门、油灯、  相似文献   

6.
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人类特有的审美活动,它是主体人对客体世界的精神消费活动,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价值关系。这种消费方式和价值关系的形成根源于“自然的人化”。主体对客体的对象性活动,使主、客体双方造成了同步双向的“自然人化”,而且都是在主体的感觉和心灵中完成的。审美就是以“主体自然人化”的结果为纽带实现主、客体的相通融合,从而使主体获得精神消费需要的满足感即美感的活动。“美”就是主体因获得了美感而对消费对象作出的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文化转型,历史进入以后现代主义为特征的大众消费文化时代。伴随大众消费文化时代的来临,90年代的诗歌也发生转型,呈现出种种断裂性的后现代先锋写作特征。诗歌写作出现了鲜明的个人化倾向,诸如散文化、口语化、叙事化、非诗化。正是这种高度的个人化写作迅速瓦解了传统诗歌美学观念,使诗歌由传统的结构主义诗学时代滑向后现代的解构主义诗学观时代,呈现出一种非历史化的平面性狂欢写作状态。  相似文献   

8.
从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女性诗歌写作,经过90年代以及新世纪以来的不断演变,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与形态。可以说,在中国现代诗歌的诸多发展浪潮中,新时期以来女性诗歌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女性诗歌的重要性及其特征,首先在于欲望化的抒写不仅仅是男权时代里的女性性别意识的凸起,而这样爆破性的“崛起’又与新时期市场经济与大众消费文化的不断兴起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朦胧诗伴随着时代的激荡,以及自身的心灵衍变,开始走向建立主体自我的过程。“主体”的自立、自觉,标明朦胧诗人成功地实现了两个“剥离”:一是从集体主义的“工农兵”概念中剥离出来,实现了“人”的主体自由和解放;二是从抒写方式或诗歌模式中剥离出来。这两个“剥离”对于体制文学范式是一种反叛和挑战,而对于新时期文学来说却是久旱甘霖。它的价值具有不同的精神指向,前者找回的是人的主体性,而后者获得的是文学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经济浪潮中迎来了中国大众文化的崛起,信仰的失落、精神的失范以及审美取向的转变使得大众文化失去了批判的功能而逐渐走向消费和媚俗,而学者和媒介的联袂创造着文化的狂欢和学术的普及,“学术明星”现象凸显着消费时代的大众文化世俗娱乐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韩困首尔W饭店的消费文化为例,阐述了当今社会从生产社会进入到消费社会的原因及其发展,强调了消费在不同社会中对经济、文化的正、负面影响。对于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发展趋势,我们应该从生产逻辑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借用符号学研究的成果,揭示消费社会中由于符号的编码作用而导致的身份社会的区分过程,这是消费社会确立自身合法性的根本依据。  相似文献   

12.
当我们把家庭作为一个微观领域施以政治哲学方面的考察时,会发现,家庭内部诸成员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类似于政治领域的权力关系。传统中国社会由于其“家国天下”的宗法体系,更是为家庭生活披上了一层政治权力的色彩。而消费生活作为家庭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了权力的特性。在当代中国,随着货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家庭消费权力的形式、内容、分配状况等均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学界也已对其作出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探索。故作者旨在从消费主体的倾斜、消费客体的多样化、消费时间的占有状况三个维度来审视和比较中国传统与现代家庭中的消费现象,从而试析中国家庭消费权力的现代嬗变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我国城镇居民近年来收入及消费需求进行了研究 ,并根据消费倾向的变动说明了开展消费信贷的意义。在回顾总结我国消费信贷发展情况的基础上 ,分析了阻碍消费信贷发展的因素 ,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消费信贷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大学生消费水平适中,总体上现实合理;消费结构多样化,但在学习消费和高雅文化消费方面比重偏低;消费习惯情感与理智并重,非理性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消费观念具有双重性,对中国传统消费观念具有很高的认同度,对现代消费理念也不乏接受和理解。针对本次调查中呈现的大学生消费差异和非理性消费现象,笔者从培养大学生节约型消费理念的高度给予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其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关注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因素,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财商,”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在当前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晁乐红 《台州学院学报》2011,33(5):87-91,96
解决我国消费问题的出路之一在于实现消费结构升级,即从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转变,从实物消费向劳务消费和精神消费发展。结构升级的消费不仅是促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增长消费”,同时也是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绿色消费”,更是促进消费者自身发展完善的“人文消费”。  相似文献   

17.
论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大学生消费道德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也体现着当代青年的精神文明程度。加强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对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方式、完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建设先进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美国消费社会初期的男性消费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期。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个现代消费社会在美国逐步兴起与发展。消费成为美国生活方式和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人们普遍相信消费是一种女性化行为。而忽略了男性作为消费者的角色。但高涨的消费浪潮将美国男性卷入了不同层次的消费活动中。男性开始成为美国现代消费社会的一部分。随着20世纪的推进,男性消费群体的兴起逐渐获得了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1985-2003年农村消费的相关数据的研究,找到影响农村消费的若干因素,从而为促进我国农村消费的增长,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寻找思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以绿色限定消费的性质,使绿色消费走出人类在以往消费生活中遭遇到的节约资源与快速发展经济二者无法兼顾的“两难”困境,与中共中央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理念相一致,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大力提倡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模式。绿色消费对于时代困境的超越,体现在它对传统消费模式局限性的克服上,体现在它对于消费的精神文化效应、经济效应与生态效应的综合考虑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