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社会学视角下的虚拟学习社区中社会性交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研究旨在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交互问题,以河北大学《远程教育学》网络课程为研究对象,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该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网络进行了分析,揭示出该社区中社会性交互的现状,并提出增强社会性交互的策略,以促进教育领域类虚拟学习社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辅助类虚拟学习社区是常用于辅助校园课堂教学而存在的一类虚拟学习社区,与常见的远程教育领域虚拟学习社区有较大的差异。通过以曲阜师范大学"学习科学与技术"虚拟学习社区为研究对象,对社区中各种类型帖子的数量、跟帖程度、不同发帖者发帖情况、精华帖数量和交互时间段等进行定量统计;对帖子的内容性质、社区人际网络关系、交互的热点、交互中的知识建构等情况进行定性分析。结果显示,社区成员的交互意识不强、冲突意见很少、交互密度低且交互活动限于组内、交互热点集中在方法与理论探讨上。针对这些问题,社区管理者和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综合运用"宏观评价"和"微观评价"两种方式;教师要积极参与社区的交互活动,让学习者产生贴近现实的情境体验,避免过早地分组,增强学习者团体意识;关注学习者心理需求,注重培养社区归属感。  相似文献   

3.
交互问题从来都是远程教育的核心问题,随着虚拟学习社区的悄然显现,这一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交互研究现状的定量分析发现,尽管有关交互研究的理论成果已经相当丰富,但是,相对于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实际来说,理论研究还相对薄弱。基于此,我们进一步对交互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定性分析,发现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交互研究刚刚开始,主要表现在:①没有回答虚拟学习社区中交互的本质;②没有回答虚拟学习社区中交互与学习者学习能力和教学内容结构松散程度之间的关系;③虚拟学习社区中交互模式和设计研究(怎么做)与交互本质(为什么)、交互(是什么)之间没有形成统一体系。考虑到虚拟学习社区交互系统本质上是个“人造”信息控制系统,笔者认为交互结构研究应该是进一步研究交互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网络教育课程论坛的社会性存在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网络教育实践中,课程论坛作为学生网上协作学习的虚拟学习社区,其社会性存在水平的高低将影响到网上学习的质量和学生的满意度,从而影响网络教学的发展.本文借助QSR Nvivo软件,根据探究社区理论模型而形成的内容分析编码体系,对三个课程论坛中与社会性存在有关的语意单元进行量化处理,并从情感类、互动类和凝聚类三个方面对其社会性存在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发现,所选择的以异步文本交互为主的课程论坛样本的整体社会性存在水平较低,多数停留在伴同存在的层面上,较少达到心理参与和行为参与层面.本文还探讨了不同课程论坛之间社会性存在的水平差异以及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及其启示.本研究对指导实践者更加关注提高学习社区中社会性存在的强度,从而提高网络教育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满意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交互问题从来都是远程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随着虚拟学习社区的悄然显现,这一问题变的更加突出。本文在对国内外交互研究现状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有关交互问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虚拟学习社区交互系统本质上是个人造信息控制系统,虚拟学习社区中交互结构研究应该进一步研究交互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远程学习中社会性交互策略和方法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如何通过社会性交互有效提高远程学习的质量,已经成为现代远程教育实践的新课题。论文广泛调研国内外关于远程学习中社会性交互策略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国内现代远程教育中社会性交互的实践方法,通过归纳和演绎,提出了远程学习中社会性交互的策略框架。该框架按照远程学习阶段和交互主体两个维度,对社会性交互策略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论文针对学习者与教师,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社会性交互策略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人际交互机制如何作用于虚拟学习社区,以国家级精品课程《现代远程教育》为例,从横向(学习讨论区—普通讨论区)和纵向(讨论成员、讨论话题、讨论的交互过程)这两个维度来展开讨论并分析案例。  相似文献   

8.
社会性交互联通着远程教育中的人,它影响甚至决定着在线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本研究基于比格斯3P教学模型,使用结构模型方程探讨社会性交互层次对在线深度学习的作用与影响。结果显示:深层社会性交互正向显著影响着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投入,进而影响学习结果;浅层社会性交互表现乏力。研究还发现,学习策略对在线深度学习及其结果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
阐述远程教育中交互的作用和交互的意义,以电大在线为重点,分析远程教育中社会性交互的现状,提出改进策略,并探索社会性交互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远程教育的核心是远程学习,社会性交互是远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可以促进学习者知识的建构,也是教师开展网上教学的重要手段。回顾近十年来国内社会性交互的相关研究,对社会性交互研究在生生交互、师生交互以及交互策略三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目前国内社会性交互存在的问题,同时指出了每个方面研究的具体方向。  相似文献   

11.
网络课程教学交互水平的质量决定了网络教学效果。针对目前平面设计类网络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网络教学交互理论,构建基于项目引导的"主导—主体"平面设计类网络课程教学交互模式。在分析学生特点、课程性质及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媒介从教学内容、教学支持两方面开展教学交互设计,以期为网络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多媒体技术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突显了其独特的优势,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不注意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也不利于教学活动开展。多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互动教学方法,同时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教学要素进行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增强多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向互动,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为例,对我们在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进行了总结归纳。作者提出应通过加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选择有效的自主学习指导方式、开展专题研究活动、注重素质拓展等,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教学得到迅速发展,网络教育模式正经历着从单纯的信息呈现向学习者参与的转变,而如何解决网络教学中存在的导学功能薄弱、资源利用率较低、资源质量欠佳、交互效果不理想等现象,以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和网络学习的效果,是广大从事远程网络教学教师关注的问题。因此,近期我校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郭文革教授进行了交流,郭教授以北京大学开发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网络培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为例,介绍了采用引领式网络课程,在Moodle平台上构建课程结构和内容,开展网上学习活动、过程性评价、教学管理等情况,阐明要依据成人学习者的需求,用新的理念和方法来设计网络课程。经郭教授同意我们将主要交流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网络课程的教学交互及控制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网络课程教学交互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网络课程学习的效果。本文对网络课程教学交互的特点、类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优化网络课程教学交互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学交互是网络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远程学习的有效性。目前教师和学生在网络课程论坛上的教学交互,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待加强。教学交互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远程学习者的学习质量,从而影响到远程教育试点院校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学习者是MOOC学习过程中的直接参与者与体验者,学习者的体验将直接影响着自己是否选择MOOC课程并完成.研究基于用户体验的视角,对MOOC学习质量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和分析,提出了MOOC学习质量立体模型,并对学习内容的质量、学习交互的质量、学习支持的质量、学习期望的质量及学习感知的质量五个构成要素及其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促进MOOC学习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开放大学网络教学平台、教学教务管理系统等的功能应以建构主义指导进行设计,注重平台如何为开放大学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和公益性教学三大任务提供服务。开放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应由由行政与管理、网络课程、互动学习三大部分构成。行政与管理系统包合行政办公、教学教务管理两大系统;网络课程除课程学习外还包含阅读划重点、标签、博客、QQ、社区等功能;互动交流系统包含在线辅导与答疑、在线自测等学习模块。所有教学活动都经过科学系统的教学设计,提供教学活动跟踪、学习活动跟踪、质量保证措施等。  相似文献   

19.
网络课程的有效性是新一轮网络课程建设的焦点问题,而网络课程中交互的有效性会对使用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等产生深远影响,因此网络课程中交互的有效性是网络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探讨基于动态评价的网络交互的设计形式,以评价为交互活动,主要从信息交互的层面提出网络课程设计过程中可以参考的几种形式,旨在提高网络课程交互的有效性,使网络课程既能建好又能用好。  相似文献   

20.
Blended learning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instruction that combines features of face-to-face learning and computer-mediated learning.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 perceptions of three types of interaction and blended learning course satisfaction. The participants included K-12 teachers enrolled in a graduate-level cour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tudents (a) perceived interaction as important to their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b) were moderately satisfied in their blended learning course. The predictive model of student satisfaction including three types of interaction was reliable. Of the three types of interaction, learner–content interaction was the strongest predictor of student satisfaction when the course design involved a low amount of collaborative activities. Additionally, student personality was found to be a vital factor for interaction and satisfaction in this type of course design. Students who reported having an extroverted personality noted more interaction and a higher level of student satisfaction than those who self-reported as introver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