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文章用密度泛涵理论(DFT)和广义梯度近似(GGA)研究了铁、钴和镍在纤锌矿结构氮化硼(w—BN)(001)B面上排列的纳米线的电子结构和磁性,计算了原子的磁矩和态密度,发现在w—BN(001)的B1址的铁和钴纳米线具有高自旋极化的特性,并与孤立的铁、钴和镍原子线的电子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这种高自旋极化材料在微电子器件中可以用作自旋过滤器.  相似文献   

2.
《宜宾学院学报》2016,(6):86-90
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对未掺杂的锶铁氧体SrFe_(12)O_(19)、Co掺杂SrFe_(12)O_(19)及Co与Nd共掺杂SrFe_(12)O_(19)的晶体结构、电子性质及磁性性质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未掺杂的SrFe_(12)O_(19)晶体为半导体,体系中Fe原子表现为高自旋态,2a、2b、12k晶位Fe原子的磁矩与4f1、4f2晶位Fe原子的磁矩反平行排列,总磁矩为40μB;Co掺杂SrFe_(12)O_(19)后体系表现出金属性,Co与Fe原子均表现出高自旋态,Co原子磁矩为2.5μB,Fe原子磁矩为3.58μB,总磁矩为34μB;Co与Nd共掺杂SrFe_(12)O_(19)后Fe原子表现为高自旋态,磁矩为3.55μB,Nd原子被局域为高自旋态,磁矩为3μB,Co原子表现为低自旋态,体系总磁矩为62μB,掺杂后体系磁性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3.
采用第一原理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铁原子掺杂入六角氮化硼层中的磁行为。发现铁诱发了六角氮化硼层的自旋分裂,铁d电子的占据也明显发生变化。通过密里肯标准布居分析判断,体系表现出来的磁矩主要由铁的3d电子捐献。论文丰富了分子磁铁的研究并指出了一条增强分子体系磁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和非平衡格林函数方法,研究了边界掺杂下锯齿型石墨烯纳米带(ZGNRs)中的自旋输运性质,结果显示:在ZGNRs边缘,利用单个铝(Al)或磷(P)原子替换碳原子后,ZGNRs中的电子输运呈现强烈的自旋效应.特别地,在Al掺杂的偶数个原子宽度的ZGNRs中,上自旋电流随着电压单调增长,而下自旋电流在1伏偏压左右出现明显的负微分电阻效应(NDR).其主要原因是替换边缘C原子的Al(P)原子为施主(受主)杂质,一方面使透射谱或电导发生自旋极化,另一方面在透射谱上杂质态在费米能之上(下)引入了一个透射谷.  相似文献   

5.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和非平衡格林函数方法,研究了铝或磷原子掺杂对锯齿型硅烯纳米带输运特性和自旋热电效应的影响.发现通过改变铝或磷原子掺杂位置,其费米面处的自旋极化率可以达到100%或-100%,同时其自旋向上(对于-100%)和自旋向下(对于100%)对于塞贝克效应也得到明显加强.甚至在特殊的掺杂位置和电子能量时,其自旋塞贝克系数可以远大于相应的电荷塞贝克系数.表明用铝或磷掺杂后的锯齿型硅烯纳米带可以用作制备理想的热自旋器件.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双磁垒量子结构中,磁场强度和偏压大小对电子自旋极化输运的影响。结果表明:零偏压下,电子在反平行等强磁垒结构中输运不会产生自旋极化;电子传输的阈值能量随磁场强度或偏置电压的增大而增大;在一定的磁场强度和偏压大小下,比较由半导体InAs和GaAs两类材料构成的量子结构中电子输运自旋极化度,发现它们的电子输运自旋极化度都随入射能量的增大而呈振荡衰减趋势,朗德有效因子高的InAs材料比GaAs的自旋极化度高出一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7.
通过求解非约束的Hartree-Fock近似下的真实spd带模型哈密顿,研究钒铑混合的Bcc类9-原子,15-原子,27-原子团簇的电子和磁学特性,计算自旋极化的局域s,p,d轨道电荷分布,局域s,p,d轨道磁矩,每个原子的平均磁矩μ,从计算的结果和电子态密度(DOS),分析嵌埋在不同环境中的Rh9(V9)磁性行为,从而研究原子环境,电子和磁学特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利用散射矩阵方法研究了双磁势垒结构中二维电子气的自旋极化输运性质.结果表明:电子的自旋极化输运性质与磁场构型、入射电子的能量、入射电子的波矢和外加偏置电压有关.在双磁势垒的磁场结构中只有两磁势垒不对称时,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的电子的传输概率才发生分离,电子隧穿不对称双磁势垒结构表现出自旋过滤效应.  相似文献   

9.
采用自旋极化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系统研究了CH3、CH2、CH和C在Co(0001)表面的吸附,给出了吸附能、稳定吸附位点、吸附结构及扩散能垒等信息.它们的吸附能按照从弱到强的排列顺序依次是CH3相似文献   

10.
电子既是电荷的负载体,同时又是自旋的负载体.以研究、控制和应用半导体中数目不等的电子和空穴(即多数载流子和少数载流子)的输运特性为主要内容的微电子学是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之一.众所周知,在这里自旋状态是不予考虑的,电子的输运过程仅利用它的荷电性由电场来控制.人类是否可以利用电子的自旋来操纵它的输运过程?回答是肯定的,它正是磁学研究的最新前沿——磁电子学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我们知道,在铁磁金属中,由于交换劈裂,费密面处自旋向上与自旋向下的电子态密度不等,因而自旋向上电子载流子数与自旋向下电子载流子数是不等的,故在电场的推动下,铁磁金属中的传导电子流必定是自旋极化的.事实上,七十年代初有人通过超导体特殊的能带结构,利用“超导体/非磁绝缘体/铁磁金属”隧道结检测出穿越绝缘体势垒的隧道电子流是自旋极化的电子流.此外,也正是由于铁磁金属在费密面处自旋向上与自旋向下的电子态密度不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溴化十六烷基吡啶存在下硫酸铵—碘化钾—结晶紫体系浮选分离铋的行为及其与常见离子分离的条件.结果表明,在O.5mL溴化十六烷基吡啶(10g/L)存在下,当固体(NH_4)_2SO_4、碘化钾溶液(0.1mol/L)和结晶紫溶液(0.001mol/L)的用量分别为1.0g、1.0mL、1. 0mL时,控制pH值为7.0,Bi~(3+)可被该体系浮选,而常见离子Zn~(2+)、Fe~(2+)、Co~(2+)、Ni~(2+)、Al~(3+)不被浮选,据此实现了Bi~(3+)与这些离子的定量分离,对合成水样进行了定量浮选分离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基于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本文研究了Fe吸附于锐钛矿TiO2(001)面、替位掺杂表面Ti位,以及在横向晶隙和纵向晶隙内部掺杂的晶体结构变化及形成能,讨论了对应的能带结构及态密度的变化。为与表面氧空位进行对比,计算了氧空位存在条件下的能带结构及态密度。通过形成能的比较发现:Fe在吸附于晶体表面并向体内迁移时,倾向于掺杂在晶体表面晶隙位置。通过对电子结构及态密度的分析发现:Fe在晶体表面晶隙掺杂较表面氧空位掺杂更有利于TiO2光催化氧化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采用化学溶液沉积法在Si(001)衬底上制备Ni0.7Zn0.3Fe2O4铁氧体薄膜,XRD谱表明样品具有单相的尖晶石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样品平均颗粒尺寸随着退火温度的上升从10 nm增加到32 nm。NZFO铁氧体薄膜磁性能与退火温度有强烈的依赖关系,薄膜的矫顽力从退火温度为500℃时的25 Oe增加到900℃时的80 Oe,饱和磁化强度也由146emu/cm3增加到283 emu/cm3,这对于现代电子器件微型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测量Co3Ti、 Ni3Al、 Fe3Al、 TiAl四种金属间化合物在氧气、氢气中在2×10-4/s形变速率下的拉伸性能,研究了 其在氢气中的室温环境脆性.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四利金属间化合物在H2中的脆化程度(用氢脆因子 IH2=[(δo2一δH2)/δo2]×100%表示)是不同的,其大小依次为Co3Ti>Ni3 Al>Fe3Al>TiAl.其脆化程度的差异用金属间化合物中 基体金属对氢气的催化裂解作用的强弱进行了很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PVP/[Co(NO3)3+Ni(CH3COO)2+Fe(NO3)3]复合纤维,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复合纤维及其焙烧产物进行了表征,较为系统地考察了制备参数,如PVP含量、醇/水比例、电场强度以及无机盐含量对复合纤维形貌和直径的影响,获得了最佳制备条件。将所得复合纤维在550℃焙烧2h可以制得单相尖晶石结构的晶态Co0.5Ni0.5Fe2O4纳米纤维,其平均直径约为80nm,在室温下具有良好的磁性,比饱和磁化强度和矫顽力分别为52.3A.m2/kg和81.0kA/m。  相似文献   

16.
用XRD,FT-IR,XPD和Mossbauer对样品进行表征。Ni的加入有2/3以氢氧化物型态存在,增加了催化剂表面ON∧-的浓度,使催化剂在较低汽气比条件下具有较高催化活性,Ni不可能进入Fe3O4尖晶石晶格的A位,从而改变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和几何结构,起结构助剂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自旋局域密度泛函的第一性原理对3d过渡金属(TM=V、Cr、Mn、Fe、Co和N i)掺杂的II-IV-V2(CdGeP2和ZnGeP2)黄铜矿半导体进行系统计算.结果发现:V-、Cr-和N i-掺杂的CdGeP2和ZnGeP2将出现铁磁状态(FM),而Mn-、Fe-以及Co-掺杂的CdGeP2和ZnGeP2将出现反铁磁状态(AFM).  相似文献   

18.
催化剂种类对PECVD制备碳纳米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PEVCD技术,分别用Fe、Ni、Co作为催化剂,在Si基底上沉积出了不同形貌的碳纳米管.并用扫描电镜对碳纳米管的形貌进行了表征.而且深入研究了不同催化剂种类对碳纳米管生长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Ni是这3种催化剂中最适合沉积碳纳米管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9.
在无水溶胶凝胶法基础上,以Fe3+盐为铁源,添加聚乙二醇-400作为表面活性剂,制备了掺杂钴的LiFePO4/C正极材料(LiFe1-xCoxPO4/C,x=0,0.05,0.1)。并通过XRD、SEM、恒流充放电等方法研究了不同钴掺杂量对LiFePO4/C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