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经济社会有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在整体发展的同时,区城之间的发展差距也逐渐扩大。2003年,苏南以占全省31%的人口创造了全省GDP总额的61%,苏中以占全省24%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18%的GDP,而苏北以占全省45%的人口,创造的GDP总额仅占全省21%;从人均指标比较看,苏南人均GDP分别是苏中的2.74倍、苏北的4.16倍,三大区域经济差距十分明显。实际上,无论从经济总量、人均水平,还是就产业结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采用加权求和法对江苏三大经济区域高职教育发展水平进行排序,结果表明:发展水平从高到低的排序是苏南>苏中>苏北。苏南和苏北之间、苏中和苏北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苏南和苏中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小。政府应根据不同区域高职教育发展特点,制定针对性和差异化高职教育发展战略,加强对全省高职教育发展的科学规划和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3.
基于理论分析基础,采用丹尼森系数法分析锡、苏、常、通、淮五市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采用匹配值法分析五市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采用DEA模型法分析五市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相对行业发展的效率,分析表明苏南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苏南高职教育专业与行业匹配值比苏中、苏北地区大,苏中、苏北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使用效率比苏南高。为此,为提高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苏南、苏中、苏北都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强化专业设置与行业匹配,而苏南高职教育还需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苏中、苏北高职教育则还需要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加强资源的引进。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内部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经济梯度差异发展的现象。江苏省内部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经济在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着梯度经济差异。原有的经济基础、区位、政策、交通、人才等方面的因素差异构成了三大区域经济梯度差异的成因。江苏省应该通过财政政策倾斜,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加大教育投入来促进江苏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利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动态地分析了江苏省"十一五"期间的经济运行状况。结果表明,江苏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以往的惯性增长,产业结构和区位条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偏低,江苏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区位条件并没有持续的改善,苏南的产业结构和区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大于苏中、苏北地区,要想江苏经济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转变经济发展观念、放缓增长速度、调整产业结构、南北联动发展、苏南区位优势再造、苏中、苏北区位优势跟进。  相似文献   

6.
"徐州是苏北最重要的大市,900多万人口,2007年GDP是1700个亿,在苏北还算是龙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然,比起苏中、苏南,经济还相对落后,有较大差距.徐州与南京、郑州、济南各有300多公里,是一个淮海经济区域,但是处于东部沿海的低谷地区.  相似文献   

7.
地方高职院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离不开正确的办学定位。江苏苏南、苏中和苏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江苏的高职发展在政府层面必须加强统一管理和分类指导,在学校层面必须注重个性培养和技能训练,在院校之间必须走强化特色定位与差异化发展道理。  相似文献   

8.
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与其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间呈高度正相关关系,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城市,其所辐射区域的协调发展水平也较高;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极不平衡,南北差异较大;苏南可持续发展受资源瓶颈制约,苏中、苏北具有后发优势;江苏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探寻新的发展模式,走生态效益型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先行 促进苏北经济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苏北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苏南和苏中存在较大差距,这与苏北高等教育的布局失衡、结构单一、效益低下密切相关。苏北发展的滞后客观上已成为制约江苏经济再上新台阶的重要因素。要实现苏北经济社会发展的腾飞,高等教育要先行。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苏北地区经济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复合作用,苏北(指徐、淮、宿、盐、连五市,下同)与苏南(指苏、锡、常三市,下同)的经济差距依然较为突出,并在近几年又趋扩大,1984年苏北、苏南人均GNP分别为596元和1354元.两者之比为1∶2.27,到1994年苏北、苏南人均PNP分别上升到2787元和12310元,两者之比扩大为1∶4.42。区域间的经济差距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江苏在区域间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并存的状况仍将存在较长时期。加快发展苏北地区的经济是缩小区域间差距的重点所在。如何加快发展苏北经济,是多年来各方人士殚精竭虑,共同探索的一个问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深入探索这一问题尤为重要。本文就加强苏南与苏北欠发达地区间的横向经济联系,实现区域共同发展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人均GDP指标,运用变差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三种方法对广东省1995年到2004年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趋势进行探究。利用泰尔指数的可分解性把广东省总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解为珠三角、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和各区域内部差异并分析各部分对总区域差异的贡献份额。研究发现,1995年到2004年间广东省的区域经济差异持续扩大,而广东省的区域经济差异主要来源于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和珠三角内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根据1999-2012年的江苏省面板数据,采用OLS(普通最小二乘法)考察了FDI对于城镇化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FDI是江苏省城镇化的推动力量之一,但其影响力度不及人均GDP、二三产业发展水平;FDI在江苏省内的不均衡分布一定程度上拉大了江苏省三大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差距.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不断推进和扩展,给中国经济和产业结构等带来了许多影响。基于中国东部十省市2004—2011年的面板数据,详细研究中国东部十省市经济增长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经济全球化指数对经济增长影响最大的三个省市是上海、江苏和山东,经济全球化指数每增加1个百分点,人均GDP分别增加0.69、0。63、0.60个百分点;经济全球化指数对经济增长影响最小的三个省市是浙江、广东、河北,经济全球化指数每增加1个百分点,人均GDP分别增加0.03、0.06、0.08个百分点。此外,经济全球化与各省市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有时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我国何时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从GDP角度预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世界一流大学的产生与发展,与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分析当今世界高水平大学与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GDP的关系发现:产生世界著名大学(世界前200名)的基本条件是GDP总量超过3000 亿美元,产生世界一流大学(世界前100名)的基本条件是人均GDP达到2.5 万美元。上海、北京等部分发达地区2020年前后GDP总量将超过3000 亿美元,人均GDP将接近或达到2.5 万美元,加之政府的重点支持,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完全可能在2020年前后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相似文献   

15.
由于对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模式可持续性问题的关注,人口红利问题近期又成为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焦点。在以往的实证文献中,由于在对人口红利的概念理解、研究方法、变量选择方面有很大差异,研究结论之间存在较大分歧。本文基于经济收敛理论,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在控制了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科技发展等因素的前提下,考察了人口结构转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省级之间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983—1992年期间,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快于总人口的增长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占人均GDP增长的14.1%;而从1983—2009年整个时期来看,人口结构转变所引致的经济增长占整个人均GDP增长的6.9%。分东、中、西部考察发现,西部地区由于人口结构转变而带来的经济贡献要远远大于东部和中部。对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考察则发现,少儿抚养比与人均GDP增长是显著的负向关系,而老年抚养比的影响不显著。上述研究结果意味着,在人口转变的过程中,由于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总人口的增长速度而带来的人均收入的增加,这个值并不一定是正数,当人口转变进入到下一阶段,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慢于退休年龄人口,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作用则转变为抑制人均产出。同时,这一增长效应能否在事实上转化为实际的经济增长,还要取决于一国的产业政策、就业政策以及教育政策。对于劳动年龄人口快于总人口的增长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以及这一效应有多大,需要谨慎地看待,片面夸大或忽视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都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6.
基于四川省五大区域1998~2009年GDP及人口数据,首先采用变异系数分析人均GDP的发展变化情况,然后采用锡尔指数及其分解式,对四川省区域总差异、区域间差异以及区域内部差异进行计算和分析.变异系数和锡尔指数分析结果均表明,区域差异呈倒U形特征,其中区域间差异和内部差异所占比例相当;通过成都和各区域经济核心的带动作用,将有利减小四川五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地区经学的发育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中,淮扬吴越地区经学发育区域最为广阔,经学家分布最为集中,经学地位提升最为迅速。优越的地理载体,良好的经济基础,显要的政治依托,深厚的文化内涵,则是此种局面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用人均GDP的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σ系数及经济增长率的标准差分别测算了1999年至2007年西部地区12省内部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发现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内部差距逐渐拉大,这不但表现在西部12省(市、区)的总体差异,而且表现在地理位置相近的西南地区各省份之间、西北地区各省份之间,以及收入水平相当的高收入省份之间、低收入省份之间。借用马尔可夫链方法考察单个省份的经济发展行为变化,发现西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两个分别向高水平和低水平演进的趋同集团,且稳定性很高。  相似文献   

19.
采用人均GDP、GDP和人口指标对2000年以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定量测度,运用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和泰尔指数来描述区域经济差异程度,可以得出结论:山东省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一直在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基本呈缓慢缩小趋势,各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是造成山东省总体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从四大区域的比较上看,鲁西北的经济差异程度最大,鲁中地区次之,山东半岛地区的经济差异下降幅度最明显,鲁南地区的经济差异水平最低,但近几年有较明显的上升趋势。最后为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提供一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对1997—2017年间OECD成员国高职层次院校生均经费的变动情况进行理论分析,发现其主要影响因素为该国人口构成形态、青年就业状况、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等。而后以棘轮效应理论为分析框架进行数理统计,取得如下基本研究结论:影响生均经费的主要因素是一国上年度此项的生均投入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生均经费总体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而逐渐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2万美元时,高职层次院校生均经费的涨幅大体高于同期本科高校经费涨幅,也整体高于当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