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西方的罪感文化强调人生来有罪,人的内在欲望诱使人违抗上帝的旨意行事,为此,人要通过悔罪行善来求得救赎。日本著名小说家渡边淳一的小说《失乐园》讲述了一对已婚男女沉湎于一段不伦之恋并为之殉情的故事。本文试从西方罪感文化的视角对小说进行解读,从罪恶之源、罪感意识、惩罚与救赎三个方面探讨这段不伦之恋的始末,以期进一步揭示小说题旨。  相似文献   

2.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原罪意识的讲解,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西方悲剧意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追溯西方历史,找到西方人信奉上帝、不断忏悔、不断寻求救赎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阿瑟·丁梅斯代尔是《红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作品“救赎”主旨的集中体现者。面对罪孽,丁梅斯代尔挣扎于人性与神性的冲突中,最终在上帝恩典的感召下认罪悔过,以生命的代价获得了灵魂的救赎。本文将丁梅斯代尔推向前台,通过剖析其赎罪历程来阐释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4.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原罪意识的讲解,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西方悲剧意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追溯西方历史,找到西方人信奉上帝、不断忏悔、不断寻求救赎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罪恶"和人性的阴暗面是霍桑一生都在关注和思考的主题.<红字>中海丝特·白兰以自己诚实的劳动和助人为乐的品德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使红字A最终失去了原本耻辱的含义,变成了德行的标志.通过艰难的自我赎罪,这个堕落的天使已完全从罪恶中解脱出来,获得了思想和灵魂的重生.可见人是可以被拯救的.而这种将人从罪恶之中解脱出来的救赎之路不是通过对上帝的忏悔来铺就的,而是通过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德行的自我完善和灵魂的净化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马可福音》充分借助戏仿、重复等解构主义特有的文学手段,成功地实现了与《圣经》中同名福音书的互文本建构,并通过埃斯比诺萨这个被解构的"基督",成功地向世人传达出小说被赋予的特殊神学寓意:世人渴望上帝的救赎,但上帝救赎的概念常常遭到世人片面而世俗化的消解;跟其他为传颂基督而殉道的基督教使徒一样,埃斯比诺萨的死,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揭示上帝所成就的十字架救赎的真正奥秘。  相似文献   

7.
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马可福音》充分借助戏仿、重复等解构主义特有的文学手段,成功地实现了与《圣经》中同名福音书的互文本建构,并通过埃斯比诺萨这个被解构的“基督”,成功地向世人传达出小说被赋予的特殊神学寓意:世人渴望上帝的救赎,但上帝救赎的概念常常遭到世人片面而世俗化的消解;跟其他为传颂基督而殉道的基督教使徒一样,埃斯比诺萨的死,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揭示上帝所成就的十字架救赎的真正奥秘。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柏格森的心理时间理论的基础上探讨《麦克白》中剧中心理时间在主人公身上的表现手法,试图从麦克白的心理时间旅程中发现其人性悲剧性特点,通过两个人格意识层面和心理时间本质的剖析麦克白人性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9.
17世纪的悲剧《麦克白》揭示潜伏于人类灵魂深处的罪恶意识,19世纪的诗集《恶之花》完美地延续《麦克白》确立的恶之世界,同时又是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将文学推向现代进程的神性宣言。《恶之花》与《麦克白》在恶之世界的象征之林中演绎特别的救赎之美,波德莱尔亦是“19世纪的莎士比亚”,惊奇地集聚现代与古典的双重气质,是现代诗人的原型。  相似文献   

10.
中外对戈多的解释纷纭众说,但因个人境遇、学识、视角等差异,任何一种说法都难以征服所有人。理解戈多的象征意蕴,可以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并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去寻找比较切实的解释。对戈多的等待实际上揭示了"上帝死后"西方人的精神状态,一方面表现了人们对基督教信仰的反叛,另一方面人们又寄希望于新的信仰。由此可见戈多与上帝既有不同又有相似性,或者说戈多就是类上帝的救赎者。  相似文献   

11.
艾萨克·辛格的短篇小说以描绘人与上帝的关系为中心,从笃信上帝到背弃上帝,再到重塑上帝.反映出犹太民族的信仰伴随着分裂性与不稳定性。通过梳理人类与上帝关系的演变历程.揭示出犹太民族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传统宗教的重新认识,表现了辛格对人类心灵世界的终极关照。  相似文献   

12.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将个人从神的束缚下解放后进一步对人性加以探讨的大思潮,私性观及唯我意志冲破宗教道德取得合法地位并大肆张显,本文试图从笛福小说来对启蒙运动所导致的人性的解放和失落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13.
米盖朗琪罗的作品是自由的、激愤的、深刻的,他的人体表达将造型艺术永远带离了中世纪,其笔下的基督,是一个具体的凡人,一个要用凡人的身躯来追求不朽神性的人。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反”当时无耻平庸堕落之“动”,用一种毫不含糊的反叛精神震惊了那个时代。  相似文献   

14.
《圣经》中的上帝是犹太人和众基督徒信仰的神,对上帝的起源或原型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西方文化的渊源。通过对圣经中上帝形象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上帝的原型就是"神秘的大自然"、"原始父亲或王"与"人类自身的映射"。  相似文献   

15.
东西的小说《救命》讲述了一个情节趋向极致荒诞的故事——为了满足麦可可这一精神偏执的女子的过分要求,好人孙畅贡献了自己的婚姻.之所以荒诞而又圆满,原因在于这一故事情节只是抵达作品内蕴——探讨有关疯癫与理性的命题的工具.在生命陨灭的压力面前,疯癫与理性可以转换;当理性无法提供救赎的时候,生命可依托之物只余疯癫;表层上孙畅拯救了麦可可的生命,深层地作为信仰之象征的麦可可通过“疯癫”使孙畅从实用理性的禁锢中同样得到了救赎.  相似文献   

16.
《等待戈多》被称为"《圣经》的注释",荒诞不经的现代文本隐含着晦暗古老的《圣经》原型,许多来自《圣经》的语汇曲折地表达了罪恶-救赎主题。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的卑琐、虚空与现代人精神的虚弱和罪恶对应,戈多的显性缺席隐喻着现代人与传统宗教的疏离,而波卓和幸运儿的出场也已预演了上帝和耶稣在现代社会中的失败。但是在灵魂的救赎中贝克特仍有深情的期待,那是对宗教回归的渴望。  相似文献   

17.
刘媛 《英语广场》2020,(11):13-15
小说《面纱》是作家毛姆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小说中,毛姆刻画了一个有着觉醒与救赎意识的女性角色——凯蒂。凯蒂这种觉醒与救赎意识的产生,主要是源于家庭及失败婚姻的影响,但凯蒂自身刻在骨子里的强烈的依附意识严重影响了她的独立,进而影响了她摆脱依附、救赎自我的决心及彻底程度。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凯蒂的觉醒和救赎是不彻底的。  相似文献   

18.
薄伽丘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肯定与对人类道德的反思,他关于人的观点已经脱离了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思维框架,不仅看到人类的堕落是由人自己引起的,同时也指出了人性中积极向善的一面,认为人只有克服人性中的恶才能获得善行。对人性的反思影响着薄伽丘关于社会生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美国著名作家菲利普·罗斯在其作品《退场的鬼魂》中,通过主人公祖克曼在纽约的种种经历,再现了西方世界的安全危机、政治危机、科技对人的物化及由此而来的人的危机,同时蕴藏在本书字里行间的东方文化元素如隐居、禅及天人合一理念却显示出对人类心灵的抚慰功能。东方文化对深陷西方危机中的人们起着重要的救赎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与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史目的保持一致,尽管在具体事功上对古今似有偏重,但司马迁基本上还是坚持了等视古今的理性态度。因古今在揭示天人关系上的同等地位,司马迁既反对崇古也反对厚今。因而在处理古今关系上他强调“古今一体”而要求通晓古今之变。司马迁对古今的态度及其对古今关系的认识与其历史观密切相关。因古今时长的可调性,从宏观上看,司马迁在审视古今历史发展的总体历程时采取了循环论模式;但是从微观上来看,司马迁在审视具体的古今变化时又秉持明显的进化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