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了鲁迅杂文用典的精妙艺术。首先,用典要有新意深意,不能拘守于典,唯典是从,浮泛在典故的一般意义上;要勤于思索,善于思索,以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的观点来揭示典故与现实的本质联系,使典故焕发出强大的思想力量。其次,用典要重视技巧。鲁迅用典含蓄蕴藉,明白易懂,气度恢宏,眼界开阔,多用意引不爱照录,善于化用不被典囿,而且结构灵活自如,不拘一格。因此,鲁迅先生用典达到了融化古今、出神入化的地步。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学史上,张岱的小品文素来以独抒性灵的风格而著称,用典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张岱的代表作《陶庵梦忆》用典有语典和事典,涉及经史子集和众多文史人物,典故众多和典源丰富是其用典主要个性。张岱小品文用典方法多样,有直用、化用、正用、反用、明用、暗用六种。张岱小品文用典意蕴深厚,展现了明清之际的社会生活,为后世散文创作树立典范。  相似文献   

3.
唐海琴 《英语广场》2022,(25):37-40
典故运用是毛泽东诗词的重要创作手法。通过对各类典故的正用或反用,毛泽东创造性地构建起诗词中的形象和意境。概念合成理论对语言现象、意义构建乃至思维活动有很强的解释力,特别适用于解释富有创造性的语言、机制和过程。诗词用典也是概念整合的作用和结果。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将概念合成理论应用到毛泽东诗词用典的解读中,分析和解释毛泽东诗词用典的心理空间及其在线运行机制,从认知层面来理解诗词用典。  相似文献   

4.
典故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中经常用典,鲜明生动的形象性,精深不露的含蓄性,字数严格的规定性,决定了诗词用典的频繁性。从用典的方式上看,引用典故有明引和暗引;从用典的性质上看,引用典故分用事和用辞。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的事也可以引入诗词中成为新的“典故”。  相似文献   

5.
文体简说   杂文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始于鲁迅先生。而对杂文的定义,一般来说,人们都接受这样的描述:杂文是有浓厚的议论色彩、又有叙述内容、以形象说理为主、以文学手法来表述的短小、活泼的文体。杂文的基本特征有:   一、关注现实,感应敏锐   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杂文作者总是密切关注现时的社会生活,对生活中现存的事物、现象和观念做出分析和评价。鲁迅先生所代表的 20世纪前半叶的杂文创作,更多地表现出战斗的姿态。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虽然有所不同,但“维护正义,追求真理”仍应是我们写作…  相似文献   

6.
《与妻书》用典知多少安徽宿州市时村中学付振果巧用典故是《与妻书》一文的写作特色,“课文说明”指出:“信中用了许多典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境重圆’等等。如果不指出来(共有十处),一般人还不觉有不少典故”。但这10处典故具体有哪些,编者并...  相似文献   

7.
用典种种     
在古籍中,尤其是在诗词曲赋中,古人用典的情况比比皆是。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了古人用典的几种情况。古人用典主要有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借用、化用等六种。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课本中用典较为普遍,有时一篇之中用典竟达五六处。 本文拟就从用典方法的角度,撷取课文中使用的典故一二分析之。 归纳起来,课文中用典的方法有六种。 一、明用 所谓明用,即是用典故的字面意思,亦即把典故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加以扩大,变为泛指。《林黛玉进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诗词的用典艺术,从用典形式看有“用事”和“用辞”两种类型。“用事”表现为“推陈出新——对典故的意义加以引申发挥”和“反弹琵琶——按照典故的固有含义反其意而用之,并对其意义加以发展”两大特点;“用辞”表现为“引用前人诗句”和“把前人辞语和形式结构融化到自己的境界之中,创造新的风格”两大特点,从用典特点看,表现为“不拘一格”和“自然妥贴”。从用典的基础看,有“心理基础”和“知识基础”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在古诗文中,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用最有限的语言,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常见的有明用、暗用,而反而“典故”却少见。反用“典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  相似文献   

11.
李商隐和辛弃疾都是备受青睐的用典名家。他们在诗词用典方面却有着诸多不同之处:首先,所选典故人物方面,义山诗多涉及历史上有着亡国亡家经历的封建帝王等人物;而稼轩词主要是具有超常智慧和英雄性格的名将、勇士、义士、侠士等。其次,在典故的组合方式上,李义山善于把没有直接联系的诸多典故灵活的组合在一首诗中,利用典故所包蕴的氛围来表情达意;辛稼轩则选取那些与作者理性情感有着密切关联的典故。最后,在不同诗词中相同典故的运用方面,李义山用典缺乏灵活性;而辛稼轩能够利用历史典故的多义性做到一典数用。  相似文献   

12.
笔下无典,其文必浅,言之无文,传之不远。《滕王阁序》生动感人,千古传诵,这与文章成功地使用大量典故不无关系。使用典故,也即用典,是“用较少的词语拈举特指的古事或古语以表达较多的含意。”(张中行《文言津逮》)使用典故,除了有加强论证的作用之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写怀,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滕王阁序》用了大量的典故来叙事抒情,既有历史故事,也有前人文句。运用的手法既有明用,也有暗用;既有正用,也有反用。大量典故的成功运用,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具体说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援用明典,…  相似文献   

13.
从修辞的角度说,用典是引用的一种,暗引典故叫用典,如果明引一大段“典故”,一般叫引用而不叫用典。《汉语大词典》释为:“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前者叫事典,后者叫语典。  相似文献   

14.
“援引典故,诗家所尚”,用典是我国古代诗文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由于用典乃“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自然倍觉深厚”,因此,诗家对于用典是特别重视的。刘勰《文心雕龙·事类》早就指出:“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在用典的方法上倾向于“虽引古事,而莫取旧辞”,要达到“凡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的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正>用典是古典诗词达意抒情最经济而巧妙的方法。用典,贵在精切、自然,运化无迹,以"精妙隐密"为人所赏。正因为如此,就给学生读懂诗情、鉴赏古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使鉴赏成为诗歌教学的一大难点。那么如何教会学生鉴赏用典手法,读懂诗人表达的情感呢?一是丰富积累,知人论世。诗人运用典故是为了隐密、经济地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思。典故,即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那么了解相关典故涉及的人与事,就有助于我们  相似文献   

16.
袁枚的《随园诗话》中多有对其诗歌用典观念的论述,主要包括用典非以多为贵,应避用僻典,应对典故加以适当调度和锤炼,以及用典不可太泥等几方面。这些观念和袁枚所标举的"性灵说"诗论正相符合,而且也是针对当时诗坛上翁方纲的"以考据为诗"和浙派诗人的好用典故等风气而发的。  相似文献   

17.
贬损鲁迅,曾是很“时髦”的事,想不到,迅翁仙逝六十多年后的今天,还有人在向他叫板。   在前不久的西安书市上,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评价鲁迅作品时,竟然大言不惭地说:“鲁迅之杂文不如我 !”龙应台在社会评论、文学评论上,算是有一点的成就,其杂文集《野火集》一出版便在台湾刮起“龙卷风”,有评论家称她的杂文为“投枪和匕首”。这样,她便顺理成章地说:“鲁迅的杂文里头有相当多的尖酸刻薄的成分,一个大气的杂文里,尖酸刻薄是可以不必要的。”   我虽是一个高二的中学生,但看过的鲁迅的杂文也不少,如《为了忘却的纪念》…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他的文章对黑暗的旧社会言说是“投枪”、“匕首”,除了内容上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之外,与表现手法上、思维方式上惊人的逻辑力量,也是分不开的。鲁迅思想研究专家唐弢在《鲁迅杂文艺术特征》一书中指出:“鲁迅的全部杂文都是论战性的,雄辩的,表现了明确、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单从鲁迅杂文中的推理形式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娴熟的运用了归谬法的逻辑推理;另方面是复合判断推理的巧妙运用。现分述如下:首先,鲁迅娴熟的运用归谬法逻辑推理,主要有四种做法最具普遍…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文言典故?古代诗文等文言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及短语。追根溯源,典都来自旧有的典籍。用典,就是用典故说事,以较少的词语或短语引举特指某一古事,或者用古语以表达更多的今意。一.明用与暗用所谓明用,是指不但照录原文,而且还指明出处,用典故效果明显,让人一看就知道所说的意思。例如:(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相似文献   

20.
<正>用典,也叫"用事",指在诗歌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高考诗歌鉴赏中对用典的考查时常出现。具体考查形式为:一是识别用典的手法。二是指出典故的出处。三是考查用典的意图或作用。这是近年高考对用典最主要的考查形式,前两种考查需要考生对典故有一定的积累,第三种考查方式就要求在指出典故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分析,这对考生诗歌理解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