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以布衣出身,在秦末揭竿而起,投身于农民起义的大潮中,历经风险,建立起西汉王朝,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其本人善于纳谏、敢于纳谏,纳谏的特征亮点纷呈,作用显著。纳谏也成为刘邦用人、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治国手段。  相似文献   

2.
秦朝灭亡后,刘邦与项羽为争夺天下进行了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这场战争最终以刘邦的胜利而结束。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统一的西汉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  相似文献   

3.
沈悦 《文教资料》2013,(32):181-182
西汉前期,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五位皇帝连续颁布了数量颇多的求贤诏书。体现了统治者求贤若渴的进取精神。然而,在不同时期,在不同治国理念的指导下,选贤的标准又是内在不同的。在诏书之下,是治国思想的体现,是人才观的反映。以“求贤诏”为切入点作研究对于我们理解、探究西汉前期的思想文化、政治生态,以及从文体学角度探究求贤诏书的写作文风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王朝,鉴于秦王朝“十三岁而牡稷为虚”的历史教训,汉初统治者试图寻找一种新的治国理论,实行新的统治策略,使王朝长治久安。汉初士人们承先秦遗愿,纷纷著书立说,为统治者进言献策,提供了极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课教材的重点是平定“七国之乱”;难点是“王国问题的解决”。这一问题头绪多,内容复杂,名词、术语又多,因而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应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王国问题的解决西汉的王国问题,是西汉王朝前期一大政治问题,它关系着汉王朝的兴衰和关系着国家的统一、还是分裂。西汉王朝花了近百年的时间,解决了这个问题,从而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发展。教材首先谈到异姓诸侯王产生的原因及刘邦解决异姓诸侯王的问题,教师可以韩信  相似文献   

6.
“和氏之壁”和“完璧归赵”的故事耳熟能详,但这块“和氏之璧”现在在哪里呢?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蔺相如不辱使命,战胜奏王,璧玉归还赵国。几十年后,奏王赢政统一中国,和氏璧也归秦国所有。赢政称帝后,命宰相李斯将和氏璧磨制成皇帝的专印,并称之为”传国玺”,他希望这块璧能代代相传。楚汉相争肘,刘邦先入咸阳“王之”,秦王子婴交出了“传国玺”。汉朝建立后,刘邦称之为“汉传国玺”。西汉末年,王莽新政。当时的皇帝仅两岁,传国玺由王莽的姑母汉孝  相似文献   

7.
所谓“和亲”,一般是指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缔结的婚姻关系,这种关系是从汉高祖刘邦与匈奴的和亲开始的。后来,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逐渐为中原王朝以及少数民族统治者所利用,成为我国各族统治者特别是中原王朝汉族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政策。由于汉匈政治经济形势的好坏与军事力量的强弱不断变化,汉匈前后期和亲的情况也有所不同。笔者就西汉与匈奴和亲的背景、目的、牢固程度、性质、效果等方面,分两个时期分别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打赢了楚汉战争之后,建立了西汉王朝。刘邦登上皇帝宝座之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同年五月颁布了关于赐爵制度的诏令。对于汉初的赐爵制度,史学界不少教科书和论文都认为它是刘邦背叛了农民起义之后,大力扶植军功地主,扩大中央集权的社会基础,对农民阶级实行的反攻倒算,根本无历史进步作用可言。笔者的看法完全与之相反:汉初赐爵制度不仅不是对农民阶级实行的什么“反攻倒算”,而正是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力措施;汉初赐爵制度不仅  相似文献   

9.
西汉开国之君的刘邦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在政治、经济方面有所建树,但在文化上竟无所成。  相似文献   

10.
东汉封建政权是在血和中火建立起来,它的成立意味着封建制度的复苏。东汉政权是由豪强地主阶级创建、依靠大地主支持而出现的。刘秀所建立的政权即称"汉",当以刘邦所创建的西汉王朝继承者自居。所以其统治制度,大体均沿袭西汉旧制。不过,由于历史的发展,事实已经暴露西汉政权许多制度和措施,并非十分理想。重建封建地主政权成了摆在光武帝面前的头等大事。如何安置功臣外戚,怎样对待士人文吏,是考验刘秀治国理政方法的问题,也是最能体现刘秀真挚情感流露的。  相似文献   

11.
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的独特身世,使其对汉高祖刘邦高度认同,由此兴起了一场《汉书》经典化和刘邦神圣化的运动,《汉书》从史学意义上的典籍一跃而为政治意义上的经典,刘邦也从宋元时的无赖形象陡升至圣人和偶像的地位。这一运动对明代君臣的行为取向、政策指向、史学倾向和文学转向等各个方面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林纾的《韩柳文研究法》是一部专以韩柳文作为研究对象的论著,打破了自唐以来韩柳文批评多限于书话、文选、评点的散乱局面。“韩柳并举”和“韩柳相较”是贯穿全书的基本理念与线索,韩柳选文各有侧重,韩文取道胜,柳文取文胜。此书分类论文,梳理韩柳文承上启下的渊源关系,归纳其创作手法,彰显其艺术特色,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高度赞赏表现了对近代文学风尚的追随。林纾的韩柳文研究应在韩柳文研究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实行不同的行政区划制度是导致楚亡汉兴的重要因素。落后于时代的分封制,是项羽功败垂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样的道理,刘邦实行了适合社会实际情况的郡国制,尽可能地团结了不同阶层的人,不但取得了与项羽斗争的胜利,也为西汉的兴旺、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建立西汉皇朝后,汉高祖刘邦论功行赏,陆续分封了八个异姓诸侯王。可不久诸王纷纷起兵叛乱,高祖便对其逐一平定,至去世前基本使异姓诸侯王问题得以解决。本文通过对汉初异姓诸侯王历史发展进程的论述,从诸王悖逆与高祖仁义的全新视角,深入挖掘和阐释汉高祖和异姓诸王间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关系,而旨于矫正汉高祖大肆诛杀功臣这一偏颇和传统的历史认知。  相似文献   

15.
作为“兴汉三杰”之一的韩信,为刘邦夺取天下,建立西汉王权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位兴汉功臣被刘邦、吕后诬以谋反罪而杀害,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刘氏皇权安全的需要,也与韩信本人不懂政治,忽略皇权之下高层政治的游戏规则有关。  相似文献   

16.
汉初三杰与刘邦合作的原因是他们通过亡秦各取所需,合作解体是因为刘邦、吕后二人对三杰的不信任。其合作与解体的深层原因是他们均持一种极端现实功利的人生目的,因而合作缺乏潜力。刘邦和三杰不接受认同儒墨主流文化的影响,内心世界十分单调狭隘,除了他们渴望的目的外一无所有,迫切地追求当下的成功。他们为了目的无所不为,实现目的后认同事为仇敌。他们个人的成功留下了消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7.
西晋末期,匈奴族受汉族的影响,逐渐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化i其社会组织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西晋王朝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使其政权统治摇摇欲坠,汉人和少数民族起义不断。匈奴贵族刘渊乘“八王之乱”,打出了“宗汉立国”的旗号起兵反晋。从历史学和民族学角度分析这一历史事实及刘渊深受汉文化影响的人生经历,其中包含刘渊所具有的对汉文化强烈的认同倾向。  相似文献   

18.
张良字子房,汉初名臣,被刘邦誉为“汉初三杰”之一。西汉政权建立以后,汉高祖刘邦大封功臣,获侯功者凡一百四十三人,并列以次序,以彰元功之臣,凡最著者一十八人。而张良虽获侯功,却不在十八功臣之列。这与汉初实行的军功爵制,功次制度,汉高祖刘邦的用人观及其与丰沛集团的密切关系等诸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刘邦政权的道德基础、皇帝制度的道德基础以及汉初德政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的分析和阐述,我认为汉初统治者正是在德政思想指导下,具体实施了德政措施,才使其统治和政权得以确立和巩固。  相似文献   

20.
汉代文史三大家:司马谈和司马迁、刘向和刘歆、班彪和班固,以其通达古今的学识和卓越的学术成就,侧身于西汉前期、后期和东汉前期学术领军集团的前列。司马氏父子发凡起例,首创纪传体通史、传记文学之先河。刘氏父子考镜源流,开启了大规模校理著录图书文献的范例。班氏父子继踪前贤,包举一代汉史,成为后世正史的“不祧之宗”。三家学术思想,不仅父子相继,承变有序,又因时变迁,各显异趣,以其丰富的内涵,再现了两百年期间汉代政治演变、文史并进、经学转合的历史轨迹。汉代三大家的不朽成就,于中国学术文化的推进与发展,影响至深弥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