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一、问题起因 苏教版《数学》(下文都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单元(第61页)有这样一道题。  相似文献   

2.
《月光启蒙》(苏教版第十册)根据著名作家孙友田的散文《月光母亲》改编而成,题目将“母亲”换成“启蒙”,包含了编者的两层深刻用意:第一,以“启蒙”凸显母亲的伟大——母亲不识字,却在用独特的方式启迪着我,开化着我,给予了我一个个美妙的夏夜;  相似文献   

3.
《江西教育》2014,(4):19-20
教学内容:苏教课标版《数学》第十册第36~37页。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理解单位“1”的含义1.提问:(分别出示1支粉笔、1盒粉笔,板书数字“1”)1支粉笔和1盒粉笔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但“1”所表示的具体意义的不同在哪儿?  相似文献   

4.
新版小学数学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编著)第二册中,量词“只”、“支”、 “枝”的用法比较混乱,如:课本中第7页的14枝铅笔、第10页的8枝粉笔和10枝鸽子、第12 页的7只兔子、第21页的16只天鹅、第45页的1枝牙膏、第65页鸡鸭鹅的只数、第79页的22只 小船等。那么怎  相似文献   

5.
历岗 《小学语文》2007,(3):57-57
问:《雷雨》(二年级下册第18课)课文中“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和“我会写”中的“垂”字是倒数第二笔“横”最长,在别的书上看到的是从上面数第二个横最长,到底怎么写正确?  相似文献   

6.
唐锋卢 《语文知识》2003,(12):31-31
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80页把《愚公移山》中的“投诸渤海之尾”注释为“把它扔到渤海的尽头”。如果追问一下“渤海的尽头”到底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第十册《望月》是一篇散文,作者文笔生动活泼,以江中行驶的轮船甲板为地点,以宁静洒脱的月光为境,以“月”为线,写了月光照映下的江景,望月时“我”与小外甥赛月诗以及小外甥对  相似文献   

8.
在学习完苏教版教材第五单元关于“爱”的主题后,我链接教学了五年级下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以下简称《丛书》)下册(7)“静听花开”之“真爱无言”单元,这一组文章包括:《麻雀》《可爱的小鸟》《小狮子爱尔莎》《冬眠》《鹿心血》。  相似文献   

9.
《只拣儿童多处行》(苏教版语文第十册)是著名儿童文学家冰心写的一篇散文。根据教材的特点,笔者设计了“散文式”的教学思路:跟着作者思路走,走出一片艳阳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第八册第22-23页的例题,第24页的“想想做做”.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新编高中《语》第四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有“奉十斋”的说法.编释为“尊奉佛教的十条戒律,其中包括不说谎。这里指信佛吃素”(见课本第104页注解④)。将“十斋”释为“十条戒律”,我们以为不妥。  相似文献   

12.
案例:“可能性”教学片断(国标本苏教版《数学》第三册第92—93页内容) 一、导入新课 猜硬币: (师出示一枚硬币) 师:这是什么?(硬币)你知道哪面是正面,哪面是反面吗?(有字的一面是正面,有国徽的一面是反面。)  相似文献   

13.
龚萍 《教学随笔》2007,(6):14-14
【课堂回放】(《春雨》苏教版小语第四册) 师:谁来读读第二句诗?(随风潜入夜)(指名读)  相似文献   

14.
沐俊敏 《学语文》2006,(1):46-47
一、“不毛之地”之“毛”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向沙漠进军》:“新疆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树,那里原是不毛之地,现有是一片葱茏,俨然成为绿洲。”课文对“不毛之地”的注释是:“不长草木的地方。毛,指草木。”第六册《出师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课文对“不毛”的注释是:“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毛,苗。”  相似文献   

15.
王元讯 《四川教育》2008,(12):48-48
《小露珠》(苏教版小语第五册)有这么几段文字: “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对小露珠说。  相似文献   

16.
吴耐 《吉林教育》2008,(3):128-128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师用书》中第29课《古代诗词五首》中,教材编著者将辛弃疾(《西江月》里“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两句译为“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一见到光,惊飞不定;半夜还有鸣蝉,起了阵阵清风。”在下面的注解中,“别枝”被注为“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鸬鹚》有一句:“··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鸬鹚》是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写的,原文中那一句为:“··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该文选入1987年小学《语文》第九册时,并没有将“忽然”改为“只要”;而现在改成了“只要”,改出了毛病。课文中所写的,是作者亲眼看到的景象,而不是想像出来的。事实上,课文的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所叙述的渔人驱赶鸬鹚下水、鸬鹚捕鱼的情景、渔人的忙碌、渔人停止捕鱼后喂鸬鹚吃…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数学》第七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单元中有这样一道习题(第11页第6题)。  相似文献   

19.
苏教版《语文读本》(必修五)《左忠毅公逸事》中的“微行入古寺”一句.编者注释“微行”为“皇帝或官员穿平民衣服出行”。原人教版高级中学《语文》(必修)第四册则注释为“隐藏自己的身份改装出行”。而其他古文选本的解释大多也与此类似。  相似文献   

20.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4页的例题和“试一试”及第25-26页的“想想做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