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情感类文本笔触中必是饱含着作者满腔的情感,对于这类文本的文化解读,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着眼:一是文章写作的文化背景,体会作者表述的用意,也就是溯源;二是从文本语言中感受文字中蕴涵的情感,通过咬文嚼字,透过文字符号体验作者传达的语言文化讯息,也就是体验;三是读者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内涵得到丰富,使之成为自身的一种文化素养,也就是积淀.  相似文献   

2.
语文是富有情感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材作为传承文字、文化和文明的权威载体,其中的每一篇课文、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话语,无不凝结着作者全部的情感与生命,无不倾注着编者满腔的心血与智慧。  相似文献   

4.
小语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无论是议论、叙事,还是抒情的文字,都是作者对客观事物有感而发,灌注了作者丰富而强烈的情感,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因此,教学中以作者情感之火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焰,把情感教育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品评语言,披文入情情感不是作为次要的附带物涂抹在作品表面,而是深深地渗透在构成作品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标点和每一个句子之中。“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叶圣  相似文献   

5.
美读是一种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将静止的文字赋予生命的灵动的综合活动,是学生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注重美读教学,通过美读为学生搭建桥梁,让学生感受文本韵味、深化阅读体验、内化作者情感,这样不仅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也给语文课堂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中,我们往往会将作品直接视为作者心声的外显,而语言则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工具.我们会认为一个作者成功的标志,就是能够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语言,并将语言作为工具准确地传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但是,语言的作用果真只限于此吗?如果以这样一种观念来阅读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我们就一定会对一些有违我们常识的观念感到震惊.如英国文学批评家伊格尔顿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指出:"意义既不是私人经验也不是神所命令发生的事件:它是一些共享的表意系统的产物.……你能表达什么意义首先取决于你分享了何种文字或语言."换句话说,这意味着一种观念的颠覆:不是作者使用语言表达着自己,而是语言通过作者言说着自身;不是作者控制着语言,而是语言控制着作者.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绝不能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而是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地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感悟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情趣,受到情感熏陶。  相似文献   

8.
《触摸春天》一文语言简洁,意境隽美,情感丰富,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和明白事理的好素材。走进文本,用心和文本交流,和文中的盲童女孩安静一起“穿梭在花丛中”,“悄然拢住”“花间的蝴蝶”,细细感受迷人的春光,心中不禁涌动着对生活、对生命的无限感动。教学时找准语言训练和体会思想内涵的链接点,既可以从文字中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又可以充分体会作者用词巧妙的表达效果,从文本语言的咀嚼中想象生动的画面,拓宽思维的空间,增加语言积累,真正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古诗风格流派各异,每一首诗都流淌着生命意识之泉的汩汩清流,饱含着作者诗人丰富的情感。但小学生面对抽象的文字和枯燥的讲解,往往味同嚼蜡,古诗教学也因此成为小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文从形象、语言、朗读、创新四个方面入手.就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带领学生走近、学习、感悟古诗谈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新闻观点构成新闻素材,从新闻素材中发现情感,通过新闻写作,运用适当的文字语言形态和声画语言形态传递由新闻素材和作者两方构成的新闻情感,让受众在情感体验过程中接受新闻传播,达到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1.
教学设想: <我与地坛(节选)>是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中的一篇散文.教学这篇课文,意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作者渗透在文字内的深厚情感和对生命存在的深刻思考.这篇课文第一部分紧紧围绕"缘分"二字,不断重复叙述着"我"与"地坛"之间那种特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设计理念:文本中的语言,蕴涵了作者的精神和情感。从文字中,可以读懂作者在特定情景与历史时刻的情与意。所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可以从文本中关键的词句和意象出发,通过对关键的词句的诵读和领悟,浸淫于文字营造的特定语境中,感受着语言的精妙、语言的魅力,此时学生的阅读与文本的视域实现了有机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陈蕊 《教育艺术》2024,(5):51-52
<正>散文阅读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点教学内容。能够高效率阅读散文、高质量理解散文,对规范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大有裨益。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通过阅读看似“形散”的文字,理解“不散”的神,能够达到通过阅读,提高学生语言构建及文字灵活运用能力的目的,进而实现培养学生创意写作能力的目标。一、读懂语言,体会作者寄予的情感阅读一篇文章首要任务是能够理解文章的语言,而散文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每一句话都是精雕细琢的。充分理解散文语言,才能从纵深角度解读文章的含义,并透过文字体会作者通过文字寄予的情感。这是学习散文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4.
史铁生的文字平实细腻,并融入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及生命体验,因而品读文字在学习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品读中要注意体会作者厚重的情感,在体会的过程中要学习作者写人叙事抒情的独特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在孩子的生命成长过程中,诗歌是开启语言之门、培养文字感悟能力和丰富情感的最好媒介。诗歌犹如一首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是最能拨动学生心弦,吸引学生入境,激发学生想象,引发学生思考,唤起学生情感体验,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文本形式。叶圣陶曾提出: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读出来。美读得法,不但可以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诗歌的特点是富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切实将情感因素渗透其中。只有糅合了教师和学生的情感,语文课堂才能变得富有生命的活力,语文教学才能充满了灵性。语文是富有生命力的学科,好的语文老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灵动,从中体会到或喜悦。或悲伤,或愤怒,或平静的丰富情感。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语言的交流,也是思维的碰撞过程,更是心灵的交流和情感的互动。不少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努力去拨动孩子内心当中的情感,让孩子带着满腔的感情去研读文本,去体会文字的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作者,编者的情感,努力将文本蕴含的情感和自身的生活经验有效地桥接,从而使得情感成为语文课堂的灵魂和生命的主线,让人类的情感旋律不断地回荡在语文的课堂,使得语文课堂散发着激动人心的魅力,让语文课本成为塑造孩子美好心灵的源泉。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师生的情感,从而恰到好处地运用好情感的因素呢?  相似文献   

17.
语言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也表征着特定的文化意义。《非常良民陈次包》借助于语言的寓义象征和魔幻组合,传达了三川半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作者在文本中打破了常规的语言习惯,对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进行边缘化解构,着力表现文字背后隐喻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8.
<正>语言是情感的外衣,情动于中而发之于外,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担负着表情达意的重大使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通过对文字的感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把控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现以一部分教学实例加以说明探讨,希望引发更深的思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散文这一类文本在统编教材中占据很大比例.根据散文"浸透作者情感""以文字为创作和审美的对象"等特点,对散文的阅读应当重点关注作者的情思、语言的表达、作品的文学特质和作者的文化特质.对于具体的课文则要在与编者的积极对话中,寻找相关的教学策略,实现学生语言、表达、经验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古话常常满含着智慧直扑人心,例如“文字缘同骨肉亲”。文字往往是从鲜活的内在生命中萌芽、成长,最终绽放的花朵,折射着个体情感阅历的缤纷色彩,是整个人生健康精神、诗意情怀和人文理想的瞬间定格。当我们穿过语词的密林,沐着涤荡万物的长风,任清澈温暖的语言之泉在心灵深处静静流淌,那是多么美妙的生命体验!安徒生借小女孩的手一次又一次擦亮火柴,其实是为世人燃起了一朵又一朵悲悯的光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