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字而农,号薑斋,又号船山,湖南衡阳人,是明清之际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唯物主义思想家,也是一位有创见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散见于他的各种重要著作中。他把人性论转到教育论的方法问题上来(说性日受日生日成,屡移而易“未成可成,己成可革”,“习成而性与成之”等),是教育理论上一大进步。他一生教人“须慎天下之师受”。所谓“师受”包括“教以教人之学”和“学以学夫所教”两个方面。王夫之认为教有教之理,学有学之道,在教与学相结合的“师受”中,大有学问。本文初探王夫之论“教者之事”和“学者之事”,以批制继承其教育遗产,并作为对他逝世二百九十周年的纪念。  相似文献   

2.
《论语》(二则)注释“植其杖而芸”说:“把他的杖插在地上就去锄草。”虽然这个注释是有所本的,例如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植,立之也。”《四书白话注解》:“说罢,他就插了杖在田中。”山东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老人把杖插在地上……”等,但笔者以为不如解为“搁置”的好。植,《说文解字》:“户植也。”何为“户植”?即今川东北一带方言中的“门方”。由此  相似文献   

3.
(接1996年第3期) 四、孟子的“荐”与“避” 司马迁《史记·孟子苟卿列传》说;“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看来孟子和孔子一样不合时世,一样发有立功的机缘,一样只有架空了来一方面“立德”一方面“立言”。故此,儒门尊孔子为圣,而称孟子为“亚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序说》称引程子语说,“未敢便道他是圣人,然学已到至处”。“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核心,并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欲往为“仁”“义”“礼”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在发表于1918年底的随感录(三十三)(收入《热风》)中说:“现在有一班好讲鬼话的人,最恨科学,因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不许鬼混,所以自然而然的成了讲鬼话的人的对头。于是讲鬼话的人,便须想一个方法排除他.其中最巧妙的是捣乱。”又说:“捣乱得更凶的,是一位神童做的《三千大于世界图说》。他拿了俪,道士,和尚,耶教的糟粕,乱作一团,又密密的插入鬼话。”解放后的版本对“神童”有个往解:“指当时山东历城一个叫江希张的孩子。传说江希张不到十岁,就著了《四书白话解说》(息战》t大于图说》等书…  相似文献   

5.
孙奇逢生当明清社会大变革之际,其学《易》研《易》、撰写《读易大全》,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社会人生。他认为研究天道地道,其旨趣在研究人道。其谓“自人用之总一人道”则集中反映其“《易》专责人事”的思想本质。他不仅教人认识斯人之生立难丧易、国家之兴成难败易、天下之治致难乱易的规律性,从而谨畏善治,既贞于终,防患于未然,而且提醒人们“戒慎不闻”,无时不兢惕,无刻不戒惧,从而随时随处,举止有法,既能自估以《易》,而行《易》于一身。所以他教人透过学《易》而为在“我”之《易》,“我”则立身于天地之间,而自觉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改造世界的真正主体,积极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饶双峰是朱子后学中最为王船山《读四书大全说》所关注者。针对《四书大全》所收饶双峰《大学》《中庸》解,王船山集中于与道相关之概念展开批判性诠释,以“忠信即道”反驳双峰“忠信之外有道”;以“道者率乎性,诚者成乎心”的道、诚之分批评双峰“诚即道”的诚道合一;剖析知与道、人道与天道、圣德与圣道、鬼神与道之关系,并就戒惧、慎独、敬等修道工夫对双峰说加以辨析。船山对双峰的批判解析上溯朱子及元代朱子学,体现了对朱子后学思想的重视与吸收,显示出双峰对船山思想的积极影响,表明船山学同样建立在层累式诠释朱子《四书》思想的基础上,而具有浓厚的朱子学底色。研究补充了对《读四书大全说》核心内容朱子后学之评的不足,有助于全面深入地理解船山学,把握朱子学传承发展的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礼很有特色,古代宫廷的礼最能代表我国古代的礼仪组成,我们现在所说的礼,也大多是从宫廷的礼仪中研究出来的。礼的起源有各种说法,《礼记》称它为“体”,意即没有礼便不会成其人;《左传》说礼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白虎通义》则认为“乐以象天,礼以法地”;而《周子通书·礼乐篇》更认为“礼,理也”。不  相似文献   

8.
王艳玲 《天中学刊》2001,16(3):118-120
关羽是罗贯中塑造的理想典型之一。他自报家门说,姓关名羽,河东解良人,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他杀死,流落在外,且“自幼读书,粗知礼义,观羊角衰,左伯桃之事,未尝三叹而流涕也”(二十六回)。关羽熟读《春秋》,且勇冠三军,可以说是一位“儒将”。《三国演义》一书着力去写他的美德:忠于刘备,忠于汉室,救释张辽,约三事而降,身在曹营心在汉,千里走单骑,华容放曹等等,并统赞之为“义”。这个“义”,同儒家之“义,有同,但又有扩大。这自然为历代中国统治者所看中,所以他屡被加封,终竟成神。那么,关羽的”义“中究竟都…  相似文献   

9.
谈“悦”字     
“悦”“先秦散文作“说”。本文倒句中出现的“说”都是“悦”的古字),在现代汉语中,常作词素构成“悦耳、悦目、喜悦等双音词。其中最常用的是“喜悦”,“悦”的词素义是“高兴”、“愉快”于是,人们往往用今义附会古义,把古文中的“悦”也解释为“高兴”、“愉快”等类似义。对《左传》中“××说”中的“说”的注解就是典型的一例。《左传·僖公三十年》:“秦伯说”。《古文观止译注》译为“秦伯听了这番话,很高兴”;《白话译文古文观止》译为“秦穆公听  相似文献   

10.
释“霸”     
王霸之“霸”古来常见,但正如《说文解字段注》云:“俗用为王霸字,实伯之假借字”。王霸之“霸”义并非“霸”之本义。 许慎《说文》曰:“霸,月始生魄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从月,(雨革)声。《周书》曰哉生霸。” 段玉裁注曰:“霸魄迭韵。乡饮酒义曰,月者三日则成魄。正义云,前月大则月二日生魄,前月小则三日始生魄。马注康诰云,魄,朏也。谓月三日始生兆朏,名曰魄。白虎通曰,月三日成魄,八日成光。按已上皆谓月初生明为霸。而律历志曰,死霸,朔也:生霸,望  相似文献   

11.
宋翔凤(1779-1860),字于庭,江苏长洲人。母常州庄氏,为庄述祖之妹,自幼得舅父庄述祖的传授,通今文经学的要义。述祖曾说:“刘甥可师,宋甥可友。”他和刘逢禄一样,对于今文经学多所阐发,认为孔子之圣,表现在作《春秋》,《春秋》中的微言大义,只保存在今文经学里。他说:“《春秋》之作,备五始、三科、九旨、七等、六辅、二类之义,轻重详略,远近亲疏,人事浃,王道备,拨乱反正,功成于麟,天下太平。……”(《论语说义》)他认为《春秋》的书法,最关键的是“五始三科九旨”之说。马宗霍说:“翔风之学,略次於刘…  相似文献   

12.
贾宝玉可以说是出了名的“差生”。在王夫人眼里,他是一个“混世魔王”,在贾母眼里,他是一匹“野马”。《四书》《五经》是他的必修课程、必考科目,可他“总是推病不肯读书”,即便“把念过的书翻出来”,也是“不知从何处看起”。为此,父亲贾政的责骂与体罚几乎成了他的家常便饭。然而,就是这个“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的贾宝玉,却并非像时人所讥讽的那样,“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相似文献   

13.
讲《诗经》必讲“六义”,讲“六义”必讲赋、比、兴,而讲赋、比、兴者,当以朱熹的观点为正宗。朱熹解释赋、比、兴,只立观点,不做阐述,而后人又要尊之用之,所以不得不对他的观点补充释义。他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后人先是纳闷:“难道随便拉个‘他物’就可以引起下文吗?”但接着就发现,原来每首诗的“他物”和“所咏之辞”之间都存在某种联系。这一点,朱老夫子可没有说透。他说:“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这个比怎么个比法,此物与彼物之间的联系怎样建立,这个问题朱老夫子又未阐释。后人经过研究又有发现:原来比的内容是很…  相似文献   

14.
教者顺其性之所近以深造之,各如其量而可矣。——王夫之《四书训义》卷十  相似文献   

15.
关于人之“性”与人之“欲”,最早的认识从孔子开始。《论语》大量记述了孔子对“欲”的言说,他认为“欲”是“性”发的结果,“欲”可分为:“性”发而皆中节的“和之欲”和“性”发而失中节的“贪之欲”。“和之欲”经《中庸》的进一步阐释,为孟子所继承并提出性善说;“贪之欲”为苟子所发挥,提出了性恶说。  相似文献   

16.
高闻 《中国教师》2004,(10):22-23
一日,路过某市第一中学,从颇为气派的校门望进去,一堵大大的影壁中央写着四个魏碑体的大字:博学笃行。笔者感到惶惑:“博学”之后就去“笃行”,倡导者似乎在有意无意之间忽略了或省却了什么。归来一翻《四书》,方知“博学”、“笃行”语出《中庸》第20章,原文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上海广益书局铜板印刷的线装《四书》中,孔老夫子的原话下边,还有宋朝大儒程灏的注:“程子曰五者废其一非学也。”就是说这五个“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即不复为治学不复为教育,更别说缺仨了。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废掉“审问之”——…  相似文献   

17.
许谦是元代“北山学派”的四书学大家,其代表作为《读四书丛说》八卷。该书对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的证成和补充,是研究四书学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18.
“经”史”之别是王闿运《春秋》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并形成了他治《春秋》的整体思维意向。他认定《春秋》及《公羊传》、《榖梁传》是“经”不是“史”,在“义”不在“事”,而《左传》为记事之书。在此前提下,王阎运展开了对《春秋》学的研究,沿袭公羊家之“义例”解经风格,阐释经典之微言大义,以达通经致用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郭绍虞于1978年、1980年分别发表《“六义”说考辨》、《文论札记三则》两篇论文,对学术史上的“六义”研究作了系统地辨析.他以经学与文学为两种理路,梳理了“六义”说的谱系;以民歌为源,从源流关系厘清“六义”说的诸种纷争,努力探寻“六义”之真面目;以回归学术精神的姿态,开创了新时期“六义”研究接续学术传统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如今不少报刊,乱用“位”字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步。此话怎样?请先看《汉语大字典》对“位”的一条注释:朝廷中群臣的位列。《说文·人部》:“位,列中庭之左右谓之位。”段玉裁注:“庭当作廷,字之误也。”《尔雅·释宫》:“中庭之左右谓之位。”郭璞注:“群臣之侧位也。”邢注“位,群臣之列位也。”郑玄注:“位,朝位也。”由此可见,“位”的本义是很庄重严肃的因此,后转用为量词时,很自然地表示对人的尊敬,如:诸位、列位、几位等。对这一点,《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都有说明毛泽东很注意这一点。他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