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王贤 《海南教育》2008,(1):9-10
我随中国基础教育教职员访日团A分团于2007年10月16日至29日对日本的基础教育进行了考察。期间,听取了日本文部科学省及干叶县八街市教育委员会官员有关日本基础教育情况介绍,访问了东京都及干叶县八街市共7个公立教育机构,其中幼儿园1所,小学4所。初级中学1所,特别教育支援学校1所;参观了日本科学未来馆等4个文化设施。  相似文献   

2.
我随中国基础教育教职员访日团A分团于2007年10月16日至29日对日本的基础教育进行了考察。期间,听取了日本文部科学省及干叶县八街市教育委员会官员有关日本基础教育情况介绍,访问了东京都及干叶县八街市共7个公立教育机构,其中幼儿园1所,小学4所。初级中学1所,特别教育支援学校1所;参观了日本科学未来馆等4个文化设施。  相似文献   

3.
高师生“现代教育技术能手”培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教育技术能手"培养的目的,是为中小学培养急需的信息化教学人才和合格师资,对于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意义重大。针对目前国内高师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高师生"现代教育技术能手"培养的对策和新模式,介绍了实践成效。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日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表现为新世纪初期实行"宽松教育"和2008年至今倡导的"学力教育"。新世纪初期日本面临着众多的教育问题,例如,青少年畸形发展教育荒废;国内经济的不景气以及来自国际教育改革发展的压力;学生表现欠佳等问题。日本不得不对其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改革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设置、课程结构等。但日本在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也存在着"宽松教育"理念与"学力下降"现实的冲突、教师难以把握新课程、教材编写右倾化等问题。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启示我们,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应该注重课程改革的整体性;学习借鉴别国经验并吸收创新;注重个性化的教育;建立灵活多样的评价模式;顺应全球化、信息化趋势,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5.
新药研发科研能力和社会药学服务功能的决定因素之一是药学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日本高等药学教育顺应社会需求不断完善、改革、发展,培养优秀药学人才而使日本成为国际医药强国的过程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探讨。因此本文从药学教育的发展契机、新型药学教育萌发、OBE药学教育深化改革、课程设置映射培养目标等方面探讨日本高等药学教育的发展改革经验,有利于我国适应社会需求的药学教育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6.
新药研发科研能力和社会药学服务功能的决定因素之一是药学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日本高等药学教育顺应社会需求不断完善、改革、发展,培养优秀药学人才而使日本成为国际医药强国的过程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探讨。因此本文从药学教育的发展契机、新型药学教育萌发、OBE药学教育深化改革、课程设置映射培养目标等方面探讨日本高等药学教育的发展改革经验,有利于我国适应社会需求的药学教育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7.
人文教育专业是适应我国基础教育综合课程改革的需要而设置的,旨在培养能胜任中学人文学科综合课程相关课程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在课程体系、成绩考核评定、教育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都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置于优先的位置,办学水平和人才质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8.
技术教育作为科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提高国民技术素养、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合格技术人才的时代要求。文章阐述技术教育对实现基础教育中科学教育三维目标的价值,探讨在基础教育中实施技术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创新,原意是指"创立或创造新的"。目前所说的创新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目的是培养出大批创新型的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基础教育对于提高千百万劳动者的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更应该重视创新教育。 一、调整教育目标,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教育是一种接受式教育、它以继承和接受前人积累的文化遗产,以学习已有知识为主要目标。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黄泽 《湖南教育》2001,(9):15-17
应日中平和友好联络会滋贺县县厅的邀请,以湖南省教育厅张国骥副厅长为团长的湖南省教育考察团一行七人于2000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赴日本进行教育考察。考察团实地考察了大津市立濑田北中学校、草津市立山田小学校、静冈学园、东京都板桥区立常盘台小学校、东京都佼成学园等学校,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公立学校到私立学校,从城市学校到乡村学校,对日本的教育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了解,并先后同东京都板桥区、滋贺县的政府官员及教育界资深人士就日本教育的发展、现状和改革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相似文献   

11.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应自觉的贯彻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教育思想,培养适应新课改的人才,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促进人才素质的全面发展,高师音乐教育必须在新课改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必要的改革,以适应形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下高师人才培养薄弱环节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调查了广西师范大学等10余所高等师范大学的学生对当今高师人才素质培养薄弱环节的评价状况。发现在全面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高等师范教育在人才素质的培养上已经滞后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体现在我国当前高等师范人才素质培养的最薄弱的环节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之后依次是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及高尚的人格塑造。同时,教师与高师毕业生的两级群体对高师人才素质培养薄弱环节的认识也存在着异同。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体操教学的要求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应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相对忽视新课标课程理念的培养及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为此,在教学中应加强体操课程体育理念的培养、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方法多样化.  相似文献   

14.
面对困境和挑战,高师历史学专业教育应开展创新教育,提高教师素质,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创新和教育评价体系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要,顺应当前我国进行的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5.
杜彪 《上海教育》2000,(1):41-42
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信息化就是为培养公民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是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之一,它有利于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小学阶段教育的信息化,也是近几年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课题。  相似文献   

16.
农村基础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中国基础教育的重任,直接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命运。教育的发展主要依靠教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教书匠”变为新型的“教育研究者”,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的现代人才。  相似文献   

17.
创新创业教育是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教育模式的综合,培养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将政府、学校、社会纳入系统化管理,成为系统中的一部分发挥作用,即政府负责整个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制定相应的政策、法律和基础建设;学校是系统运转的主体,涵盖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通过二者的无缝衔接,结合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等方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社会的需求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其也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经费、场地、经验和指导等方面的支持,从而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利用系统化的观点,可有效提高系统各组成部分间的指导作用和协同能力,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目的,从而培养优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8.
当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尤其是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十分突出。高师院校明显滞后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应让位于"为了基础教育、针对基础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实践型"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可通过分段教学策略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增强其工作适应性、知识拓展性、技能应用性,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面对困境和挑战,高师历史学专业教育应开展创新教育,提高教师素质,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创新和教育评价体系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要,顺应当前我国进行的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20.
高职教育文化基础教育的定位与课程体系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对高职教育的文化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它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高职教育的文化基础教育不仅是为专业学习打基础的教育,也不仅限于实用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更是为技术型人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而进行的文化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