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喆  兰月新  杨建华  杨畅 《现代情报》2014,34(10):20-24
网络平台上从舆论产生到逐步升级为情报的过程实质上是多元利益主体的表达过程,各主体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试图最大限度地放大自己的声音,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从而实现控制舆论的目的.互联网就此成为了网络舆情的各个主体为自身代表利益进行博弈与角逐的场域.因而在网络舆情环境中,迫切需要一个统筹的情报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2.
李萍 《现代情报》2015,35(4):61-64
规避群体极化是预防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重要策略。本文针对群体极化在网络舆情危机形成过程中的催化效应,从网络舆情监测体系、舆论的引导体系、互联网管理体系及网络队伍建设四方面探讨了网络舆情危机的有效预警策略。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21,(13)
互联网时代衍生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网络舆论,负面的舆论被称作为"网络舆情"。近年来,网络舆情在高校里时有发生,以医学生为主体的医学院校也不例外。然而,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很多高校舆情管理者在处理不断出现的舆情事件时缺乏科学应对策略,使高校陷入舆论的旋涡里,不仅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而且大大损害学校形象和声誉。针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笔者在深入研究舆情理论的基础上,对医学院校网络舆情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深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结合医学院校网络舆情传播主体和引发根源的特殊性,以网络舆情演变发展过程(发轫期、扩散期、爆发期、回落期)为轴,提出互联网时代医学院校网络舆情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公民利用互联网及时接收到关于事件发展的各类信息,随时随地表达个人诉求与立场,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场,同时也诱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若未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解决,可能会引发社会公众的恐慌,对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方法/过程]根据相关指数划分舆情生命周期,对舆情情感数据进行分类和提取,判断舆情主体情感倾向,识别并提取舆情话题,对网络舆情情感和话题随生命周期演化的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感知舆情情感倾向和话题内容。[结果/结论]精准解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发展特征,以期为有关部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王戈  张祖成 《情报杂志》2023,(8):116-122+128
[研究目的]探究“蹭流量”下网络公共舆论形成机制,可以弥补现有研究对网络公共舆论中媒体与公众聚合关系分析的不足,对促进网络公共舆论有序形成提供思路。[研究方法]基于40个网络热点舆情案例的QCA分析,从注意力引导和信息误导的视角出发,研究“蹭流量”下媒体属性、事件属性、流量行为和公众行为如何相互作用并影响网络公共舆论的形成。[研究结论]网络公共舆论形成受多因素共同作用:流量行为起决定性作用;公众行为发挥调节作用;媒体属性、事件属性发挥媒介作用。从源头出发扼制“蹭流量”行为,维护网络公共舆论的有序形成,政府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赋能,建立常态化流量跟踪和回应机制,加强公众情绪引导和网络舆论环境监督。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2011,(12):I0003-I0003
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公众通过互联网对自己关心的或关涉自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表达意见和态度.从而可能引发各种各样的网络舆情。如何提高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的分析和应对能力,及时准确把握舆情动态,科学引导网络舆论.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本期”专题报告·网络舆情与社会安全(下)”继续刊载”华中科技大学’网络舆情与社会安全’博士生交叉学禾斗创新论坛”上关于网络舆情的交流论文。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微文化已渗透到高校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微文化成为了高校群体性事件舆情最重要舆论阵地。文章结合高校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特点,分析了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现状,探索微文化下高校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实施路径,让微文化有效实施舆论引导,创建和谐健康的校园网络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简要分析了互联网快速发展与网络舆情的关系,以及网络舆情对制定公共政策的制约因素;指出网络民主决策能保证科学、公正、客观及可行的公共政策的出台,使得公共政策更加符合民意;认为在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应根据互联网的特点采取措施以正确引导和规范网络舆论。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公众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通过网络媒体及时了解突发公共事件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当公众受他人误导时就极有可能引发网络舆情。有效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时政府治理能力的体现,而全面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能力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阐述了突发公共事件和网络舆情的概念及特点,分析了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0.
李晚莲  蒋化  曾锋 《情报杂志》2022,(11):129-136+54
[研究目的]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反转引发舆论海啸时有发生,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挑战。探究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反转强度生成机理,有助于理清突发公共事件高强度和低强度反转的成因及两者的生成差异,从而最大程度上降低网络舆情反转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政府的舆情引导能力。[研究方法]以15个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反转案例为研究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从舆情反转的首发阶段、发酵阶段、反转阶段提取首发平台、事件热度、公众关注度、媒体报道量、政府干预、反转时差、反转归因7个前因变量,探究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反转强度的组态构型和生成路径。[研究结论]结果显示,网络舆情反转强度生成更倾向于是多元组态影响的结果;依据核心条件,将舆情反转高低强度生成共10条路径归纳为5种组合类型,分别为累积蓄力型、高温冲击型、官方缺位型、标签弱化型、低温平缓型。反转时期成为整个网络舆情反转过程的核心阶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公共事件社会舆论容易造成公众恐慌,主流媒体发挥其引导作用可帮助公众树立正确人生 观、价值观。【方法/过程】首先,从公共事件的酝酿、爆发、持续及消减四个阶段分析了公共事件生命周期;然后,从 信息传播方式、传播内容、舆论主体等多方面研究了主流媒体引导对公共事件社会舆情的影响;最后,基于公共事 件社会舆情的关系泛化、对象泛化、热点泛化等表现形式,对公共事件社会舆情泛化的信息交互的开放性与爆炸 性、社会舆情传播的随机性与敏感性、公众发表看点的主观性等特点进行了挖掘。【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主流媒体 引导下公共事件社会舆情泛化存在点轴式、跳跃式及传染式三种泛化特征,进而提出可通过控制舆论先机、培养与 树立意见领袖、提升社会舆情保障体系、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及可信性等对公共事件社会舆情进行正面引 导的建议。【创新/局限】分析了主流媒体引导下公共事件社会舆情泛化特征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对于有效避免因 舆情对社会产生的不利影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网络舆情的积极意义,指出了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并建议政府从增强舆论引导能力、构建强力保障机制、建立网络舆情联动应急创新机制5个方面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  相似文献   

13.
大数据时代下,媒体和社会公众对电网企业越发关注,电网企业所处的舆论环境复杂多变,因此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网络舆情监测系统采用Spring Boot框架,实现了从网页舆情采集,Web页面净化,热点追踪、舆情数据报表生成;采用基于视觉分块的方法对Web页面净化,并且设计了分值指纹热点跟踪法对热点论坛的智能追踪,实现了对相关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14.
李建辉  陈荣  韩邦聚 《现代情报》2013,33(1):171-176
近年来的一系列企业突发性公共事件使得公众对企业网络舆情的关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重视网络舆情的应对。本文采用AHP的方法构建了企业网络舆情的测度模型,并确立了舆情信息危机预警尺度表,能够直观的为企业提供网络舆情的测度。  相似文献   

15.
罗昊 《中国科技信息》2011,(17):98-98,102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在社会公共安全领域,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加强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和有效引导,积极化解网络舆论危机,对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  相似文献   

16.
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是支撑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重要信息手段。这套监测系统整合了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及信息智能处理技术,能自动抓取、分类聚类等海量的互联网信息,尤其是针对网络舆情监测、新闻专题追踪等信息实施分析,形成有利用价值的信息,为政府决策层全面掌握舆情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参考。本文以政府网络舆情的分析系统所设计的功能作为出发点,着力研究阐述了网络舆情系统的采集、检索、分析等功能以及使用流程,旨在加深对网络舆情系统功能理解,以便更好掌握运用。  相似文献   

17.
由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地方政府的工作开辟了新渠道、拓展了新空间,但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一些地方政府的反映滞后,产生了网络舆情危机,本文从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入手,提出了地方政府如何提升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现代化能力的诸多建议,以期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在建设高校和谐校园中具有重要意义,网络舆情引导的效果和成败与引导主体的引导能力密切相关。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主体既包括组织也包括个人,从党团组织到辅导员,从专业教师到学生干部,引导主体要形成互动共振的合力,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发挥舆论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19.
许灿荣 《科教文汇》2011,(16):20-20,33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在建设高校和谐校园中具有重要意义,网络舆情引导的效果和成败与引导主体的引导能力密切相关。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主体既包括组织也包括个人,从党团组织到辅导员,从专业教师到学生干部,引导主体要形成互动共振的合力,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发挥舆论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网络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络舆情的发展,并且越来越多的人群开始参与到其中。网络舆论事件涉及到的范围越来越广,同时数量有了明显的提升,这主要是因为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能够从某种程度上来反映出社会的现实情况。从一方面来看,网络舆情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能够有利于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有着一定的消极影响,会对社会秩序造成一定的破坏。所以,在新媒体环境下,就需要政府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督,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