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黎黎  邓莹 《内江科技》2006,27(4):17-17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分工体系已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新的国际分工体系及理论正在逐步形成。研究新国际分工体系的特征,有助于确立我国在其中的位置,更积极、合理地参与到全球经济中。  相似文献   

2.
当今的亚太地区国际分工格局形成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是一种水平与垂直分工在亚太地区不同发展类型国家(地区)交叉并存的混合型国际分工体系,它对亚太地区的国际经济关系以及参与分工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亚太地区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 80年代亚太地区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其源头可以追溯到6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以前,亚太地区基本上是单一的垂直型国际分工格局。美国和日本作为这个  相似文献   

3.
新国际分工的动态:概念与机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西方在1980年已经开始新国际分工研究,我国至今有关研究很少。为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全球化,本文主要论述了新国际分工的内涵和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国际分工的企业竞争机制、地方竞争机制和国家竞争机制,以及新国际分工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解新华 《科技广场》2013,(1):214-216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产品生产的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生产链开始分化和独立,不同国家有可能参与同一产品不同生产环节的生产,由此导致产品内贸易的产生.产品内贸易的出现及迅速增长可以归结于跨国交易成本的降低及国际分工的细化.通过对产品内贸易的利益分配进行分析,亦可发现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的国际分工合作中一直处于弱势、不平等地位.  相似文献   

5.
以规模经济为主导的区域分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生产要素流动得到加强,诱致了新的焦聚与扩散。本文指出,以规模经济为主导的区域分工是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理论。探讨了规模经济-分工的产生,作用与意义,以及规模经济分工的性,并且进一步指出规模经济-分工是分工发展的高级形式,比较优势分工是分工的低级形式,最后探讨规模经济-分工的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上的含义。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正经历着一次前所未有的国际产业向中国大陆与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耦合转移。把握新一轮产业转移规律,根据我国自身特点制定科学的产业转移战略,是推动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研究认为,产品内分工是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因,价值链跨区域重组是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导方式,发挥大国优势是我国推进产业转移的战略基点。应当注重产业转移政策创新,在引导产业转移中实现科学发展,在坚持科学发展中引导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7.
郭巍 《情报杂志》2004,23(4):82-84
从美国、日本、韩国、印度、中国等五个国家IT产业发展现状和特征,分析了国际IT产业新一轮的分工格局,做出了中国将主要承担IT制造业国际分工的论断,并就中国IT产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做出了分析,对中国IT产业应采取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小企业在外向型经济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表现。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模式,可以说企业历经了从代工生产走向自主创新的转型之路。从马克思分工理论来看,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不同阶段转型表现的实质是国际分工不断延伸的结果。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不断积累背景下,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探究代工企业转型的演化机理,总结企业转型特征,思考企业转型路径的多样化选择,以期为当前包括外贸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有益的镜鉴。  相似文献   

9.
全球产业的空间演化过程推动形成一种产业内创新型集群与运营型集群间的国际分工格局,两者具有不同的区位资源基础与能力构型。本文以HDD产业为例,对集群间国际分工的形成与特征进行分析,并据此讨论了相关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晨佳  王凯 《未来与发展》2010,31(5):110-113
本文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视角,回顾美国和日本的汽车产业发展的几个历史时期,并对汽车产业国际分工的模式和特点进行全面比较,由此得出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有价值的经验借鉴,以期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趋势下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企业产品升级、产业升级、促进东道国技术升级、提高就业等效应最大程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杨娜  潘鑫 《科技创业月刊》2007,20(4):94-95,103
和传统的制造业一样,全球IT产业也正在经历一场持久而剧烈的变革。IT产业进入成本竞争阶段必然会引起新一轮的国际分工与重组。通过分析世界IT产业的发展方向及我国IT产业的现状,提出了我国如何利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确立自己在IT产业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的集中表现。它不仅影响某个国家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影响整个国际分工格局和各国在分工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分析垂直专业化分工与加工贸易的关系及我国加工贸易结构升级所面临的问题,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角度提出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下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策略.  相似文献   

14.
莫华 《大众科技》2010,(8):225-227
科技发展使经济全球化的速度与深度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分工呈现新的特点,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中国企业在具有"新商业革命"特征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必须认清形势,把握机遇,采取适当的发展策略,在开放经济的竞争中崛起。  相似文献   

15.
专业化分工机制的缺失是导致福建省产业集群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壮大我省产业集群,首先应该构建一个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因此,必须重视分工协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把劳动分工看作为一种获得收益递增的内生增长机制.在这里,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和艾林·杨的产业分工思想对我们今天在思考产业集群中专业化分工的问题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对外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参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根本动力是获得贸易利益。贸易利益狭义上是指通过贸易带来的收入提高、产品丰富等福利;广义上指贸易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技术进步、就业增加及经济增长等动态收益。本文以国际贸易理论及国际分工发展为脉络,结合国外学者的研究,探讨对外开放条件下的贸易利益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17.
《科学学研究》2021,39(3):451-462
在考察技术进步对新国际分工的影响机制时,不仅需要将地理异质性特征纳入充分考虑,也应重视行业内在异质性特征和外部金融风暴冲击。本文结合引力模型思想,运用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将地理异质性、技术进步和新国际分工纳入同一研究框架,在考虑地理异质性的同时,重点讨论技术进步对新国际分工和传统国际分工影响机制差异。进一步地,采用高维度固定效应泊松拟极大似然估计(PPML-HDFE)方法,选取2000-2014年43国家与地区23个行业面板数据研究地理异质性、技术进步与新国际分工的内在联系,分行业、分时间段探讨三者内在关系中可能存在的异质性特征,实证结果与理论模型假设基本一致。本研究存在两方面政策指导意义:一是明确新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进一步洞悉新国际分工的时空变化规律;二是从新国际分工角度,为改善"中国贸易困境"提供经验和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竞争力不断提高,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劳动力比较优势在发展制造业中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以较低层次的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以低价格、低成本优势进入国际市场的制造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  相似文献   

19.
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转移问题正在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中国在全球化经济中的分工角色对于碳转移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产业完全碳排放强度的研究基础上,采用2007年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数据,分析基于国际分工背景下的中国贸易隐含二氧化碳空间转移路径,结果显示:国际产业分工形成以中国为中转站的两条碳转移路径,一条是中国从哈萨克斯坦、中东国家、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联邦、印度(Ⅲ类)输入能源和金属类高碳产业产品,制成中、低碳类的工业制成品输出到世界各国,主要是欧美国家(Ⅰ类);另一条是中国从东盟、韩国、亚洲其他未定义地区及日本(Ⅱ类)输入中、低碳产品的半成品或零部件,组装成中、低碳类的工业制成品后再输出世界各国,主要也是欧美国家。在考虑了国际产业分工背景下用于出口的进口隐含二氧化碳后,2007年各类国家和地区向中国净转移贸易隐含二氧化碳为:Ⅰ类国家181.51MtCO2、Ⅱ类国家13.74MtCO2、Ⅲ类国家5.82MtCO2。在考虑了国际分工后,中国进口的大部分产品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为了生产,而生产产品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用于出口,在总体上中国是在替发达国家排放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20.
一、走中国式的“综合促进”道路到本世纪末,国际分工格局将继续从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向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分工过渡。也就是说,水平式的分工继续扩大,世界工业和农业的分工逐渐为工业与工业的分工和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所代替。因此,国际贸易的格局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据统计,初级产品在世界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