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代文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虚笔,即作者不直接、正面把话讲完,留下“空白”和空间,让读者去想象、思考、品味、琢磨,从而将欣赏者带进一个寓意深远的艺术境界,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所谓“虚实相生,寓实于虚”,“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圣俞)等,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虚笔,虚中见实,是我国古代艺术的传统特点。  相似文献   

2.
钱源 《现代语文》2006,(6):90-90
画面上只有几只虾,欣赏者眼前却浮现“游虾戏水”的情境。齐白石的这幅《墨虾图》对水不着一笔却尽得风流,妙处就在于体现了“虚实相生”的艺术价值。何谓“虚实相生”?《画析鉴览》道:“人但知有画外是画,不知无画处是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此所谓虚实相生法。”、简单地说,就是为了更充分地表现艺术创作主旨,作者对作品关键处有意“留白”,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和想象。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的传奇性具有鲜明而独特的特色:写极骇人之事,却尽用极近人之笔。所谓“极骇人之事”,就是采用夸张渲染的艺术手法叙事写人,以突出人物超现实的神与奇;所谓“极近人之笔”,就是一种写实,即在渲染人物超人、超现实的行为时,以表现其真实心理。这一特色在中国古代小说、小说理论的发展中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妙玉     
妙玉在《红楼梦》众多女性形象中,是既独特、又典型的。她名注“金陵十二初”正册之六,可见是个紧要人物了,但在书中却着里甚少,是十二初中写得最少的人物之一。在前八十回中,有关妙玉的文字只有五处(除开第五回中的判词及词曲),其中有她直接出场的才两处。作者对她惜呈如金,正写不多。更多地是采用倒写、暗写、“不写之写”,给人物蒙上一层奇异的色彩,给读者留下驰骋想象的空间。她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她是十二钗中唯一的女尼形免以“槛外人”自居,然而内心却异常不“安分”。“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两句判词,道出了她内心尖…  相似文献   

5.
古诗之美,美在意境。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文章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意境之美,在于以自身有限的形象,引发欣赏者无限的想象,以文字所描摹的有形形象,引发欣赏者想象中的无形形象,向读者提供想象的广阔空间,充分满足欣赏者艺术再创...  相似文献   

6.
“布白”是中国书法术语,指作者在书法作品整体布局、局部关联上为达到虚实相映、高度灵动的艺术效果、艺术境界,有意识地造白、留白的艺术活动。这种“空白”,并非无生命的“真空”,而是有生命的“以白控黑”、“计白当黑”,内中蕴涵着作者的艺术寓意、品味和技巧。给人以虚灵的美感,也是作者留给欣赏者自由想像的空间,引发欣赏者自我解读、领悟,进行“二度创造”.达到欣赏者与作者心灵上的互动、沟通与意会,以收到“无声胜有声”、“无为无不为”的艺术功效。作为艺术表现手法之一的布白艺术。在诸多艺术门类中也被广泛运用,并成为艺术家造诣修为的重要标志。如绘画中“留白,、文学中的“悬念”、建筑中的“空间”等等。  相似文献   

7.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正如臧克家所说“:《老马》这首诗,写它的时候,我并没有存心用它象征农民的命运。”但作者在诗中塑造的意象,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读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及对作品的理解进行再创造,有的认为《老马》写的是农民,有的认为是包身工,有的认为是作者自己的影子,有的甚至联想到了自己的母亲、老师等等。这种“写老马就是写老马本身,读者如何理解,那是读者的事情,见仁见智,也不会相同”(臧克家)的创作和欣赏活动,形象地说明了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由于文学欣赏的这一特点,有些古诗往往经读者“…  相似文献   

8.
陈静 《考试周刊》2012,(94):52-52
“留白”是中国画特有的一种艺术语言。“三分画,七分白”.艺术家在画面上的大片空白,往往能给欣赏者提供一个深远的意境.让欣赏者去思考,去补充发挥.完成对作品美学价值的再创造。而文学与艺术是相通的,作家在文本中也会有所写有所不写,这就形成了文本的“留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空白,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广泛的想象与联想。引导学生思考和感知.充分发掘作者未写出来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  相似文献   

9.
一般地说,作者们创作时,都会花很大的精力去考虑如何获得、并尽量多地获得欣赏者的问题。“空筐”就是艺术家们召唤欣赏者的奇妙技巧。  相似文献   

10.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也有“空白”艺术的问题。教学上的“空白”指的是教材中文章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或已写出来欲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留给读者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时间,或使读者透过已写出部分去质疑、想象思考,从而获得对课文更深的理解和把握。为什么说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空白”是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呢?一、“空白”能使学生生“疑”,为探究提供动机“疑”是学之端,思之源,创之基。皮亚杰说过“儿童是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使他们发展。”现代教育心理…  相似文献   

11.
明朝时有个掌握实权的宦官到地方巡察 ,地方官为了讨好他 ,送给他一幅珍贵的画 ,这个宦官看了这幅画的上方还有很大一块空白 ,就说 :“要是画面空的地方再画上‘三英战吕布’就好了。”这宦官真是不懂装懂。作画怎么能把整个画面都画满了呢 ?任何一部作品的价值是读者接受意识和作者创作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在创作中创造一种召唤结构 ,给读者留下再创造的空间 ,让读者“活”下去。这种再创造的空间 ,就是“空白”。“空白”艺术在各种艺术门类中都有体现 :建筑中的借景 ;书法中的笔断意连 ;摄影中的空镜头 ;音乐中的休止符 ;画家画梅 ,…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篇不足500字的短文,这是一个普通的邻里故事。然而,作者却以其生花妙笔,将短文写得妙趣横生,将故事写得波澜起伏,将人物写得栩栩如生。一、宕一笔,引人入胜文章题目为“邻院的少妇”,起笔却说“她其实不住在我家隔壁”。仿佛一只美丽的蝴蝶从你的窗口飞过,正当你眼睛为之一亮心头为之一热的时候,它却倏尔远逝。而就在你心头空落的一刹那,它又翩然而至——“在一个城市里,是我的熟人、女熟人。”这正是作者的高妙之所在。文章开篇用一个否定句将读者的视线宕开,既而又以一个“是”字句将读者的视线拉回来,在这翕忽开合之间,将主人公推…  相似文献   

13.
南宋马远有一幅《山径春行图》:柳树一棵、一鸟飞于空、一鸟蹲于枝。未画一朵花,未见一棵草,却让人从中感受到了满眼春色……一片小小的留白竟然营造了“画中有画,画外有音”的艺术效果,给欣赏者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4.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学习,不仅要读懂作品中“写的是什么”,还应思考作品“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读懂作品中“写的是什么”是对作品的理解,是读者贴近作者思想感情的“入书”阶段,这一阶段,一般来说能够把握。但这一阶段不是阅读教学的终点,我们还应思考作品“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一阶段比前一阶段较难,这就要求读者思想跳出作品,与作者保持距离,即“出书”。这一阶段须要读者对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行探究和创造,在探究和创造中穿透语言文字的表层,贴近作品创作…  相似文献   

15.
雨后金·李俊民春空霭霭慕云低,飞过山前雨一犁。明日却寻归去路,马蹄犹踏落花泥。写诗为文,都离不开想象。作者不光写眼前景,道目下事,还常常展开想象的翅膀,虚拟前此后此的景物人事。这种写法的好处,主要是扩大了原作的境界,给读者留下了再创造的空间,既新颖别致,又令人回味无穷。上面这首写“雨后”的小诗,即是一例。诗的前两句写实。首句写雨后天空景观,烟雾蒙蒙.喜云低飞。“春”点季节.““暮”点时间,而天空茫茫之景正是雨后的写照。次句写雨后地上之景,春雨飞过山前,润湿泥土只有一犁耙深,写出了春雨的特点。如果…  相似文献   

16.
七绝,篇制短小,“离首即尾,离尾即首”。常在这较小的艺术空框里熔铸较多的思想内容,以达到“尺幅千里”、“尺水波澜”的美学境界,以表现“意夺神骇、心折骨惊”的离情别绪,在构思上常揉直使曲,婉转承意,具体方法有下面几种: 1、设想将来会面情景。写眼前离别相思之痛,却宕开一笔,郑重描写将  相似文献   

17.
艺术的接触者不等于艺术的欣赏者。一般人对欣赏的对象只能停留在视听的初级阶段,只能作艺术表象的感知。欣赏者则不同,他不仅要对艺术作品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研究和分析,还要体察艺术作品构成时作者的复杂心态、个性、人格,把握意象的由来、意境构成的契机,并把许多精微的具象、感受,“还原”为审美对象,让更多的人能领悟艺术美感所在。就以有“千古绝唱”美誉的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来说,喜爱者有之,赞赏者有之,但真正读懂这首词,从中品赏其艺术美感的人,只占少数。有的诗句被注家作了不同的解释,弄得读者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8.
虚与实是文学艺术广为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虚,多指空灵超脱或引人产生联想、补充的笔墨;实,指真实具体的描绘文字。它们是一对矛盾的辩证统一体。“虚”并非是虚无缥缈,而总是依托于一定的“实”;“实”也不等同于生活中的实,而是艺术再造的“实”,导向一定的“虚”。构思行文过程中.虚笔与实笔兼使,二者密切配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这种技法即所谓的“虚实相生”。我国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论诗有言,诗家写景“必须写得又清真又灵幻”。这其实是对诗“贵虚实见意”的强调。所谓“写得太实则无诗”,此理也同样适用于写作中,请看《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段的精彩描写。  相似文献   

19.
小小说(又称微型小说)讲究“尺幅之地,陈兵百万”,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有限的文字表现空间进行拓展,通过具有折射力的选材,精细的结构安排,形成精妙的蓄势,强烈地吸引着读者;进而在结尾处突然反转,使读者或恍然大悟,或哑然失笑,或陷入沉思。小小说以富有意味的阐释,增强自身的艺术表现力,达到以短取胜、“文约意广”(钟嵘《诗品》)、意在象外的艺术效果。《山顶小屋》就是这样一篇优秀的小小说。作者在结构上层层铺垫,一步步地将读者的情感诱入文中的艺术时空,使读者急人物之所急,想人物之所想,读者的情绪随着情节的发展不断地从均衡到失衡,…  相似文献   

20.
一俗话说:“万事起头难。”写小说何尝不是如此?一篇小说,究竟从哪里写起,似乎不是什么大问题,其实却颇有讲究。有些小说,开头写得平平淡淡,使人才读了几段就感到兴味索然。有些小说,则能使读者拿起来就放不下,具有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看来,不同作者所写的作品,其开头确实有高下之分,优劣之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