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中前期南京国民政府对地方自治政策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20年代末30年代初全面推行地方自治出现的弊病,南京国民政府于30年代中前期相应地对地方自治进程作了富有弹性的规定,将保甲制度纳入地方自治之中并大力推行县政改革。保甲纳于自治、国民政府似乎从事实上避免了在基层推行两套政治制度的矛盾冲突,在形式上又给传统的旨在加强基层社会控静的保甲制度披上民主自治的外衣,看似一种完美的制度创新,实则使地方自治开始实行初期的一些民主自治思想遭到极大损害,更加败坏了自治名声。由于民众对推行保甲出于被动而非主动,以从上而下的保甲制度来培植从下到上的地方自治不仅未能走出“以官治求自治”的老路,反而越走越远。同时,保甲本身也无多大成效。  相似文献   

2.
国民政府保甲制度中的连坐处罚规定及其实践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年代初南京国民政府重新恢复传统保甲连坐制度来维持基层社会稳定,但其连坐处罚的制度设计欠系统明确,内部对处罚的轻重存在明显意见分歧,地方往往无所适从,加上国民政府的保甲连坐根本无法改变乡村原有政治生态,保甲这一威胁震慑的传统控制手段落后于中共基于利益满足的基层制度创新,在心理上损害了基层一般民众、地方精英及保甲人员利益,非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影响了保甲制度其他职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重庆市的保甲编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通过在重庆市进行大规模的三次保甲编查,建立了控制严密的基层行政制度——保甲制度。通过保甲编查,国民党势力渗透到重庆基层社会,为支持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重庆的统治以及保证重庆市民生活的正常运转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国民党的腐败统治在重庆保甲制度上也有诸多反映。  相似文献   

4.
管教养卫是国民政府乡村基层社会控制与建设的政纲,四者中,先有教养卫,后有管。蒋介石、杨永泰以及当时的众多县政专家对管教养卫的解释都不尽相同,他们在理论上对管教养卫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地加以改变、丰富,经历了从最初单纯强调某些问题的重要性到与地方自治、保甲制度、新县制融会贯通的过程。在实际运作中,国民政府地方基层行政人员大多借用管教养卫的概念,以加强对基层民众的政治压制与经济盘剥,民众感受到管教养卫带给他们更多的是负担与义务,而非利益。管教养卫的提出与宣扬,是民国时期基层社会控制体系转型中国家行政控制力向下延伸的理论表现。  相似文献   

5.
保甲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基层管理组织,是封建王朝控制基层社会的重要手段。南京国民政府在20世纪30到40年代重新在全国实行保甲制度。因为研究民国保甲制度具有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意义,在国民政府全面推行保甲之后,就不断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对民国保甲制度的研究作系统的分析梳理,总结前人的研究概况和研究重点,使读者对民国保甲制度研究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保甲制度是国民政府基层政权构建的一个重要方面,保甲的性质在抗战前后先后经过了由自治到自卫,再由自卫到自治转变的过程,这反映了国民政府在构建基层政权中自治与控制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是国民政府面临的首要问题,国民政府的这种困境在保甲制度上有集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刘魁  李霞 《大连大学学报》2012,(2):42-47,55
保甲制度作为南京国民政府一项重要的农村基层政治制度,学界对其关注在20世纪30年代即已开始。不过,严格意义上讲,学界对保甲制度开展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围绕保甲制度的概念与性质、缘起、推行、民意机构、与地方自治的关系及评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试图从学术史考察的角度,对国民政府时期保甲制度的研究历程作一梳理,以期对国民政府保甲制度研究有所殷鉴。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为进一步动员广大民众参与抗战而推行新县制。广东当局承此政令,在其所辖的国统区全面进行这项工作。当时广东的新县制工作重在强化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因此其强力推行保甲制而忽视了乡村建设事业。这种倾斜性政策的实施,使基层行政事业无法齐头并进,既达不到建设乡村的效果,也无法为抗战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保甲册系清代编制保甲形成的户籍文书,迄今遗存稀见.三种保甲册籍具体而微地呈现了清末徽州保甲编制实际运作和村落社会诸多实态.清末徽州保甲编制以明清以来具有村落共同体性质的图为基础,灵活编制甲、牌,藉以控制全体人户.经董、甲长、牌长一般从本图、本甲、本牌人户中择优遴选从事举业、训蒙、贸易等贤能之人充任.仆姓、寄户、客户受到聚居大族的控制和带管.在清末徽州乡村社会,宗族聚居星罗棋布,仆姓、寄户等散居不一,人口的内迁外徙持续不断.民众执业仍不出传统士农工商的范畴,明清以来经商传统得以延续.殷实之家捐纳之风盛行,并通过此途能赢得更多参与社会事务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利用精神力量调动民众积极抗战,国民政府开始重视并逐步推广歌咏宣传活动.其宣传方式多样,主要包括巡回歌咏宣传、保甲民众歌咏宣传、音乐节歌咏宣传、政治集会歌咏宣传等,同时还借助现代技术作为传播工具.战时国民政府歌咏宣传对推动抗战的胜利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县以下基层政治从传统的乡族自治向现代民主宪政意义上的地方自治转型,肇始于清末宪政,历民国而不辍。"溶保甲于自治中"的新县制,是南京国民政府在总结前期经验教训基础上,对基层政治转型的一次重要尝试。新县制时期(后苏区时代)的赣南,进行过大规模的基层政治转型制度建构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以为,大多数学者对新县制乃至南京国民政府基层政治转型的评价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2.
羽077号的《本阐晡为宰相就灵龛祈愿文》、《某判官为国相尚纥心儿祈愿文》和《赞普祈愿文》,记载了公元818年顷,在敦煌举办的与吐蕃宰相尚纥心儿相关的三次佛事祈愿活动,主办人分别为钵阐布、专使大判官和赞普(名义),反映尚纥心儿第二次短暂住敦煌期间曾一度想辞官事佛,但又不得不重新出山的情景过程。尚纥心儿一生前后三次到敦煌,晚年又在敦煌建造圣光寺。  相似文献   

13.
张含的诗歌,按其内容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诗史”诗;第二类是咏怀诗;第三类是寄赠诗;第四类是写景诗。张含有的文章关注社会,抨击黑暗;有的文章明白流畅、自然亲切;有的文章还具备庄列之风格。张含所作诗文自成特色,他应当在云南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道关系是古代论争论了上千年的老话题,直到章学诚道在人伦日常说的出现,才算最后了断这桩公案,这是实斋对我国学思想的一大贡献,以致用是章氏改造乾嘉风的一个具体措施,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学术氛围下,极难有什么新的贡献,道体无所不该,圆神方智的学发展观就是道在学方面的不断深化和沿续,以上三点构成一个问题层面:道是贯穿章学诚学思想的核心,以史论,既是章学诚的独特之处,又是他的一大缺憾。  相似文献   

15.
张謇师从张裕钊学习古文法始,张裕钊的学识、人品给张謇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淡薄功名利禄、爱国之心,对张謇的思想形成影响极深,为张謇的务实、进取奠定了思想基础;张謇的"父教育母实业"思想发扬了恩师的"讲求时务"的教育思想;张裕钊勤练书法的精神为张謇所学习,尤其是楷书上的指点,使张謇的书法终成大气.  相似文献   

16.
著名学者嵇文甫提出明代嘉、隆、万时期的高拱与张居正既是学侣又是政敌的论断。一方面高、张有其相似相同的从政经历、改革志向和学术思想,先后主持和领导了隆万大改革运动;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激烈的权力之争,由于高的性格缺弱和张的性格优长,最终导致张胜高败的结局。尽管如此,学术上张居正渊源于高拱,政治上高拱开张居正之先。这一论断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耒是北宋中后期的著名作家,在当时的文坛上享有盛誉。张耒的诗文作品浸染着浓浓的雅化色彩,其作品是作者高洁洒脱的胸襟气度、人格操守和审美情趣的流溢与呈现。张耒的"崇雅"意趣,深深地植根于"宋型文化"这一大的时代文化背景当中,是当时文人士大夫崇雅情趣、崇雅心态的折射和反映。笔者在此文章中,对张耒"崇雅"意趣所蕴涵的多重意蕴及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