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姚必鲜 《新闻爱好者》2011,(10):110-111
自1995年互联网正式登陆中国,网络传播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网络传播在给人们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备受争议的话题,网络流行语便是其中的代表。本文从网络传播及媒介文化的视角分析了网络流行语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了网络流行语对于主流文化传播的僭越和消融作用,并进一步总结了在当前传媒语境下对网络传播的规范机制。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映射着文化的状态及变化。网络时代,一种新的语言形式诞生——网络流行语,本文从走红的网络流行语“hold住”入手,管窥文化传播在当今网络时代的一些新变化。这些变化有文化传播主体中草根阶层的崛起、理性的价值取向的增强、传播内容中非主流文化的活跃、传播媒介中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的合作等。  相似文献   

3.
流行语是社会舆情的镜像,反映了当下社会群体中流行的交际元素。相较于网络推出的类型流行语,《咬文嚼字》近八年评选出的"年度十大流行语"综合了线上、线下媒体使用频率,颇具影响力。本文从文化的视角来对这八年的社会流行语的生成因素进行探析,分析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社会流行语的传播特性。  相似文献   

4.
严励  邱理 《当代传播》2015,(1):41-43
网络流行语在反应网络舆论、建构流行文化的同时,经历着从流行语向话语的转向。网络流行语话语建构的根本原因是传播机制及传播技术的变迁。网络话语的建构过程是网络流行语从符号替换向符号重构过渡、从边缘文化向主流文化演进的进程。话语作为网络流行语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其重要的前提是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平台为网络话语的建构提供特定的社会性语境。如今,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话语平台呈现出了民主化趋势,同时也呈现出了社会性话语建构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陈万怀 《新闻界》2013,(17):47-50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传播,也是一种特定的社会传播现象。网络流行语汇集了某个社会时期或阶段公众的集体记忆,获得了集体的认同,并借助网媒进行话语的扩张,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象征符号。本文基于网络流行语的社会传播语境,对网络流行语的流行范式与社会传播意义进行解读,为认知与把握当代社会流行文化、网络文化的发展和变迁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流行语是网络传播中值得关注的重要社会文化现象。通过对2012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农民、干部、教师、普通市民等不同群体中的传播现状及影响的调查发现:在流行语知晓度上,男性高于女性,农民群体低于其他四类群体;不同群体流行语的传播媒介基本以电脑为主,手机为辅;不同群体主要以同学、同事作为流行语的传播对象和以网络为传播途径;流行语的出现让他们更多地去关注社会热点事件。流行语是折射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是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毛贺祺  张坤 《今传媒》2013,(1):135-138
从"躲猫猫"到"我爸是李刚",这种产生于新闻事件并流行于互联网的流行语已经成为人们对于新闻事件的意见表达和对于社会参与的公共平台。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网络使用者也会将网络流行语带入现实社会中并进行传播,这使其不局限于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层面,也发展到社会流行语的文化层面上。这样的传播过程既可以对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进行创新和评价,同时也可以对其社会意义进行判断。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群的调查,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表现出来的新闻性、态度性、娱乐性和流通性反映出了网络使用者和非网络使用者对于新闻事件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和认知程度。  相似文献   

8.
微传播是基于新媒体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传播模式,已深入地介入了当下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流行语诞生于信息时代,微传播环境下的网络流行语必将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状态、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全新的体验与变化.本文分析了微传播环境下的网络流行语的特征、生成机制及其对社会产生的正负效应,探讨了虚拟网络世界中网络流行语的规范和治理问题.  相似文献   

9.
网络流行语是语言在网络环境中的一种变体,以其形式新颖、形象简洁、传播迅速、时尚流行之特点而倍受网民喜爱。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网络流行语也毫无例外地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折射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发展。从近10年的情况来看,网络流行语具有丰富的语用意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网络流行语"为你打call"现已在网民中广为传播,截止2017年12月37日,"为你打call"一词百度搜索结果为314万条,在网络空间和线下生活空间中使用频繁。"为你打call"作为网络流行语,其本身是网络文化的一种体现。本文将从传播学视角对网络流行语"为你打call"的产生和传播特点进行系统分析,探究其传播特征和对社会的影响效果。同时希望能够窥斑见豹,为从传播学角度研究网络流行语的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时尚符号,并已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模因在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语言模因靠模仿、复制而进行传播。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和复制分为相同信息异形传播和不同信息同形传播两种方式。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中模因的复制、传播途径及原因,能够揭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规律,为研究网络交际时代的言语行为特征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也使得影视作品创作与网络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通过网络流行语内涵辩证地分析网络流行语和影视剧的关系,总结了影视剧中的网络流行语所带来的正负双向影响,提出了网络流行语在影视剧创作中的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13.
网络流行语是互联网推广发展下的产物,对人们日常交际中有较大影响,成为大众媒体重要表达内容。网络流行语以其朗朗上口的特征,往往能实现迅速传播、广泛传播。文章以传播语言学角度,对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传播功能、发展趋势等内容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4.
1.网络流行语现象简述近几年来,伴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一种被称为"信息社会方言"的新型语言现象逐渐兴起,这就是在如今的网络信息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网络流行语。所谓网络流行语,即基于网络传播背景,在网络文化和网络表达习惯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并广为流行的语言形式。从互联网应用之出的MM、伊妹儿、恐龙等新型词语  相似文献   

15.
进入自媒体时代,公众对网络信息获取更加便捷的同时,也为网络信息的传播推波助澜。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信息的衍生品,也在传播中深受影响。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既是公众对于文化因素的一种迫切需求,又是对当前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反馈。因此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才能够正确引导公众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马荣丽 《新闻世界》2012,(11):144-145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和依赖网络,使网络成了最有力的传播工具之一,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一些网络语言通过网络的传播迅速走红,成为“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与传播学中的“魔弹论”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大众使用新媒体提供了诸多方便。作为新媒体传播衍生品的网络流行语随之也愈发盛行,它不仅反映了当下大众的传播动机与传播心态,更折射出大众的信息需求类型。本文以网络空间较为火爆的流行语"主要看气质"为例,分析人们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平台在国民认知中逐渐普及,网络语言的使用频率直线上升,日益影响人们的日常行为及观念,学界对网络流行语形成机制与传播影响的探究也越来越重视。从传播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具备传播性、奇趣性、时效性、社会性、典型性等特征。其传播机制包括新媒体时代网络流行语的病毒式传播,社会化的人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复制与再创造,网民对社会生活变化的关注,网络名人对网民心理、情感及价值的引导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王德新 《东南传播》2023,(2):98-101
网络流行语曾一度被视为青年亚文化的产物,而与主流价值相区隔。本文以近十年来的网络流行语为样本,从文化变迁视角出发,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类型、特征、传播使用等方面的分析发现:不断演化的网络流行语出现了从小众娱乐到大众参与、从叛逆对抗到和谐共鸣、从话语生产到文化创造、从情感压抑到情感交融的演变趋势,其变迁的主要特质便是主流价值对网络流行语导向作用。要进一步推进发挥主流价值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以社会主义文化引领网络精神家园的建设,使网络流行语更具社会价值与意识形态的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20.
张丽娜 《青年记者》2017,(14):79-80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娱乐业的日渐结合,以无意义地过度解读为特点的网络文化正在成为“娱乐至死”的典型表现.前段时间,在各大新媒体平台中,网络词语“蓝瘦香菇”成了热门用词. 网络流行语的缘起 1.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网络流行语是社会上大多数成员在网络社区基于共同意识形态和行为特征,以非物质形态表现出人们的心理状态和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化形式.它本质上是一种解构与建构并行的网络文化,通过解构权威进而建立特定群体对特殊文化的另类解读.它通常借助当代全媒体介质平台进行传播与创新,并对社会产生一定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