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对油气储层进行精细描述及评价过程中,油气储层在地下的空间展布及其属性的分布特征一直是研究重点,而不同环境成因的砂体其储层性质不同,流体在其中的运动规律不同,开发特征也不同,因此沉积微相研究是精细油藏描述和地质模型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在了解区域地质背景基础上,利用储层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沉积结构等特征进行沉积相分析,建立了东营洼陷史131地区沙三中储层沉积相模式,进而划分了英亚相和微相。  相似文献   

2.
在对油气储层进行精细描述及评价过程中,油气储层在地下的空间展布及其属性的分布特征一直是研究重点,而不同环境成因的砂体其储层性质不同,流体在其中的运动规律不同,开发特征也不同,因此沉积微相研究是精细油藏描述和地质模型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在了解区域地质背景基础上,利用储层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沉积结构等特征进行沉积相分析,建立了东营洼陷史深100地区沙三中储层沉积相模式,进而划分了其亚相和微相。  相似文献   

3.
从区域沉积背景入手,以岩心资料为主,结合测井资料、储层岩性特征、沉积构造等特征,分析了该地区沉积相的类型及特征,认为高家沟-青阳岔地区长6油层组主要沉积相是三角洲平原亚相,主要发育有分流间湾、分流河道和天然堤三种沉积微相,工区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表明该区储层砂体以分流河道为主,是主要的有利富集区。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15,(14)
为了分析柴北缘鄂博梁地区沉积相展布特征,根据野外露头剖面和岩心观察,结合钻井录井等资料,研究柴达木盆地北缘新近系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平面展布特征。距离物源区较近的鄂博梁Ⅰ和Ⅱ号构造带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远离物源的鄂博梁Ⅲ号构造带发育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5.
丁晓明 《内江科技》2009,30(3):103-103
本文提出了东营凹陷王家岗油田王73-王66井区沙四段为滨浅湖滩坝砂而非冲击扇沉积的新观点,并列举了7条主要依据。对沉积相、亚相、微相类型与特征进行了论述,对沉积相展布作了说明,并阐明了此期的沉积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博兴洼陷小营油田沙二段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玉新 《内江科技》2010,31(6):51-51,61
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钻井和测井资料,对博兴洼陷小营油田沙二段的地层特征、沉积微相类型及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标明,沙二段为湖泊三角洲相,属东营三角洲向西的偏浅湖沉积体系,缺少水下分支河道沉积,多为末端砂及席状砂,局部时期发育河口坝。  相似文献   

7.
《内江科技》2015,(9):78-79
通过对沁水盆地南部含煤岩系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系的分析,煤层气的富集成藏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沁水盆地南部山西组主要为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煤层主要发育在分流河道环境中,太原组主要为障壁海岸沉积体系,煤层发育与泻湖环境中。沉积体系由不同的沉积相类型、分布特征、时空组合等表征的。本文通过对沉积体系特征的研究,对煤储层富集特征分析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兰村矿区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主要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统龙潭组,共含煤16层。以9号煤层底板砂岩为界,可将其分为上、下两段。本文在总结以往地质资料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龙潭组上段含煤地层的岩性特征、沉积构造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该区进行沉积体系的划分和沉积相分析。研究表明:龙潭组的沉积体系为滨岸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三角洲、泻湖和潮坪沉积相类型。并对含煤地层沉积旋回及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沉积相平面分布图。最后,根据研究区的沉积演化特征,总结出聚煤规律。  相似文献   

9.
根据高分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特征,新场须四下亚段可划分为TX48、TX49、TX410三套砂组。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相的粗碎屑沉积,其中砾岩、砂砾岩属超致密储层,砂岩主要为致密储层,天然气产出须裂缝沟通,砂岩为储集空间的主要提供者但不发育裂缝,而砾岩发育。因此,用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微相难以描述有利储集体,需细化微相。根据沉积构造、岩性组合、电性等识别标志,将其分为砾质、砂砾质以及砂质(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河口坝、远砂坝沉积微相。通过地球物理技术的精细刻画,揭示研究区北部、中部储层沉积微相以三角洲平原砾质、砂砾质以及砂质分流河道为主,而往南以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河口坝、远砂坝沉积微相为主,细化了储层的空间展布规律,可为后续的储层储集性能的研究及储层评价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0.
青南洼陷位于东营凹陷东部,具有多方向物源、多样式沉积及多类型油气藏等特点,主力含油层系为沙四纯上亚段。该区钻遇沙四纯上亚段的探井有15口,通过对实钻井的分析,认为青南洼陷沙四纯上亚段储层空间横向上变化大,单层厚度薄,岩性组合复杂。由于对沉积类型认识不清,导致储层展布情况不明,是制约该区勘探的主要原因。本文针对该区的勘探难点,分析了沉积特征与成藏条件,明确了储层展布特征以及成藏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1.
辽河油田38块东营组二段砂体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沉积厚度50m~80m,变化较大。岩性主要为含砾砂岩和细砂岩,储层物性条件比较好,为高孔隙度、高渗透率的砂岩储层。通过岩心实验资料分析,对38块东营组二段油层黏土矿物类型、含量、赋存状态进行初步评价,并进一步了解黏土对储层的伤害方式。  相似文献   

12.
张悦 《内江科技》2015,(4):72+86
孤北洼陷沙三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水下扇和冲积扇沉积。沙三段沉积时期东次洼沉降和沉积中心由东向西转移,沉积相受到梳状同沉积断裂系的控制;西次洼下降盘发育了扇三角洲相带,和湖底扇相带,由一组同生断层控制;北部形成洼陷边缘断裂坡折带,控制着湖底扇的分布。缓坡断阶带的下降盘坡折处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其展布方向受断阶带断层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垦利10-1油田沙三上亚段构造复杂、断层发育、储层横向变化快,使得对该亚段内沉积体系识不清楚。以明确沙三中亚段沉积相类型以及特征为目的,以沉积学和地质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岩石颜色、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地震响应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垦利10-1油田沙三上亚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在该亚相内利用测井相标志可进一步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以及水下分流河道间等4种微相;在沉积微相特征和地震属性的综合研究基础之上,剖析了沙三上亚段辫状河三角洲的时空演化规律,认为沙三上亚段辫状河三角洲由多期朵叶体相互叠置而成,平面上由北向南展布,从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到高位体系域的垂向演化序列来看,朵叶体的发育程度呈现由大变小再变大的特征,反应了进积、退积再进积(加积)的沉积样式。最后依据沉积相的时空演化特征,总结了沙三上亚段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模式。研究成果可为油田下一步滚动勘探提供地质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辽河盆地荣兴屯油田西北部斜坡带勘探程度相对较低,具有一定增储潜力。为进一步扩大评价增储领域,对该区沙一段、东营组进行重点研究。在岩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测井、录井等资料,系统分析了荣西斜坡带东营组至沙一段储层的沉积、岩性、物性及分布特征。研究表明:该区沙一段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岩性以细砂岩和中粗砂岩为主,为中孔中渗储层,储层分布受沉积控制,荣66井区至荣72井区砂岩最为发育。在明确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控藏因素研究,指导了下一步的勘探评价部署。  相似文献   

15.
李友强 《内江科技》2013,34(5):93-94,88
东营凹陷古近纪发育了不同成因类型的碎屑岩储集体,不同类型储层物性演化特征不同,其物性也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大量资料分析,建立了不同类型储层物性演化模式;从沉积、成岩及构造等多方面分析了碎屑岩物性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角洲与河流物性最好,浊积岩、滩坝和近岸水下扇物性较差,每种沉积相类型在1250m~1750m、2750m~3250m都对应着一个储层随深度增加变差的地带;不同成岩作用时期,储层物性影响因素不同:早期,各类储层物性均好;中期,受成岩及沉积作用影响,不同沉积类型及同一沉积类型不同粒径的储层物性差别较大;后期,深部储层物性主要受成岩作用尤其压实作用影响较大,受沉积环境影响较小,物性都较差。  相似文献   

16.
魏三妹  吴剑 《内江科技》2010,30(1):96-97
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域构造概况、岩心、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认清了辽河油田台一块Es1Ⅱ和Es1Ⅰ油组的沉积特征和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规律、认为油组储集体发育的是一套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其沉积微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砂坝微相。根据不同沉积微相的测井响应特征,研究了沉积相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并得出研究区该时期存在双物源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目前对春光油田春10井区储层展布规律的认识已满足不了油田开发的需求,其造成水平井投产后开发效果存在较大差异,综合利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物性、测井等资料,对该区沙湾组储层特征及其展布规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该区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孔隙类型组合主要为原生粒间孔+剩余粒间孔+微量粒内溶孔,孔隙直径及孔吼宽度较大,孔喉分选性好,储层较均质;沉积相属于河流相沉积,渗透率与孔隙度相关性较好,为特高孔高渗储层。在"河流沉积"模式指导下,研究了储层在纵向、横向上的展布规律,储层基本成南北向分布,东西两侧均为侧缘尖灭,砂厚一般在3.0~8.0 m左右。  相似文献   

18.
叶红霞  罗顺社 《内江科技》2010,31(4):97-97,132
泌阳凹陷位于河南省南部的唐河县与泌阳县之间,是南襄盆地中的一个次级凹陷。该文以岩心、测井曲线为基础,通过对区内岩性特征、测井曲线形态及沉积微相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区在核三下段Ⅷ砂组沉积时期,凹陷内具有四种沉积相,即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其中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相。  相似文献   

19.
刘照辉 《内江科技》2011,32(2):140+197-140,197
辽河油田东营组为滨浅湖沉积环境,属于鸟足状三角洲沉积模式。依据沉积标志将三角洲前缘亚相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水下分流间三种沉积微相类型,本文对不同相带储层物性、孔隙结构及相带与油层出砂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东营组沉积微相决定了储层的物性和孔隙结构,进而决定了不同相带油层的出砂规律,其中河道间砂出砂最重,累计出砂与时间呈乘幂关系;其次是河口砂坝,累计出砂与时间呈线性关系;水下分流河道出砂最少,水洗5~10年后,累计出砂量与时间呈对数关系。  相似文献   

20.
厘清马岭油田长8段岩性油气藏砂层的叠置关系,认识其储层发育特征和主要控制因素。通过野外露头调查、岩芯描述、铸体薄片分析、扫描电镜和物性测试等方法研究长8段的沉积相类型、储层物性特征和储集空间类型,并分析沉积相类型、岩性组成、成岩作用、异常超压和构造运动等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长8段砂岩为浅水三角洲沉积相,坨状砂体随着湖岸线不断迁移、砂体位置和厚度快速变化;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其中粘土矿物是主要的填隙物,以孔隙式胶结;孔喉结构为小孔-微细喉,孔喉连通性较差,储集空间类型为粒间孔和次生溶孔;压实和胶结等成岩作用降低了储层的原生孔隙度,溶蚀作用形成次生孔隙和裂缝(隙)改善了储层的物性;异常超压和构造运动减弱了储层的压实和胶结作用,有利于储层的保存。沉积相带、岩性特征和成岩作用是马岭长8段浅水三角洲岩性油气藏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