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萧红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是被鲁迅先生视为在创作上极有前途的女作家。近年来,萧红被“重新发现”,她作为一个作家的价值和魅力也得到越来越深入地认识。萧红小说能够深深地吸引人、牵动人情思的原因,是她在作品中叙写的“生命”主题。萧红对“生命”有着深切体验和感悟,她的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萧红《无题》的分析,揭示萧红艺术追求的高境界,突出在经历了“灵魂”而后达到“本能”的状态下创作的一系列要求:首先是创作的心理准备,其次为创作的风格与内容,再次是创作主体对客体的“思索的时间”,也即心理时间距离。  相似文献   

3.
萧红创作与左联文学的关系一直处于不断被言说的状态。萧红看似走出一条“靠近—学习—超越”的路线,实际上更为复杂。萧红人生中的每个特殊阶段的创作都明显体现出与左翼文学有更深层次的精神联结与分歧。针对这一问题,既要从时代主题背景下寻找左联与萧红创作之间的共通之处,更要结合萧红个人化体验,分析萧红创作的独特性,找到二者之间的联结与区别,以此说明萧红创作与左翼文学之间的关联,更有利于为萧红与左翼之间关系言说找到切实的文本证据。  相似文献   

4.
“有各种各样的小说”──谈萧红《生死场》“越轨的笔致”苗若素求新求变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也是文学创作中最可宝贵的品格,萧红这位现代文坛上有理想有才华有叛逆性格的女作家,刚试笔不久就闯入长篇小说的创作领域,表现出她的胆略和气魄。在《生死场》这第一部长...  相似文献   

5.
萧红小说创伤体现出大胆越轨的笔致,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写作规范,其美学气质体现为一种雄浑而忧郁的美;其任意随性的抒情笔致及“自我”个性体验的介入,构成一种独特的女性主义本:萧红体。从而极大丰富了现代学的表达内容及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萧红小说《桥》中“桥”和“水沟”两个意象的分析,揭示萧红早期小说创作的一贯主题,并通过阐释其一张一弛、有节有度的艺术技巧,来分析文本内蕴的情感张力。  相似文献   

7.
萧红中篇小说《生死场》在叙事特点、修辞手法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独具特色,从中能体现出其小说创作的一些带有总体倾向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8.
萧红在创作的黄金时期悄然逝去,后人在欣赏其优美篇章时亦对她坎坷人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关于萧红的传记渐次推出,但质量参差不齐,本文主要探讨了“萧红传记”创作中存在的部分不足。  相似文献   

9.
疾风暴雨的社会现实,坎坷的人生经历,来自女性自身的体验与萧红独特的个性气质,成就了萧红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艺术品格。她的作品展现了对女性悲剧命运的顽强抗争。对民族悲剧性格的自醒式思考以及对人的生命价值的乐观探寻,其中渗透在悲剧意识中的生命热情更是萧红小说创作中的独特审美情态。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强调用社会效益检验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作为文艺作品的价值取向,并且追求审美价值载体内容和形式的完美性,追求审美形态的丰富多样性。只有用邓小平审美价值观作指导,才能创作出满足人民群众审美需要的富有审美价值的文艺作品。“一切向钱”看的媚俗的创作倾向,横移现代主义的创作倾向,“表现自我”、“非英雄化”、“零度感情”等创作倾向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1.
李菲 《教育学报》2006,2(6):85-90
生活问题归根到底是生活意义问题。生活意义为人的生活确立根基,使人的整个生命富有灵魂和生机。对意义的需求是人存在的总体需求,对意义的追索也是人存在的永恒情结,这种永恒情结就是“终极关怀”的情结。“终极关怀”指人对生活意义的自始至终的关怀状态和过程。德育作为一项以道德为依托使人成“人”的事业,应该以“终极关怀”为精神意蕴或指向。当前,以“终极关怀”为视角思考和建构学校德育目的也是对德育回归生活的深化。终极关怀的视角下,德育目的应该是成就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人。这种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是具备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意识和能力的人。  相似文献   

12.
哈代以悲剧的眼光来审视社会、审视人生,因为他深刻认识到人生充满了忧患和痛苦。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塑造了“一个纯洁的女人”的完美形象,反映了他对人类真挚的爱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也是他人道主义的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3.
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小镇贫民——许三观喜怒哀乐的一生。他的一生是一代中国贫民在那个艰辛年代的缩影。作者以一个卖血故事对一个普通人的生命“长度”进行了展示和叙说,通过其用鲜血换来家庭与爱情,用鲜血为生命增加色彩与信念以及用鲜血让生命与爱延续的富有深层意蕴的故事叙述,表现出作者对一个普通人的生命历程思索,体现出一种关注生命的艰辛而执着的存在状态,深怀悲悯与赞叹的浓郁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4.
关注生命是道家与道教的基本价值取向。一代“隐仙”张三丰道迹道论甚丰 ,其中生命观是其思想中最具影响力和社会价值的部分。主要体现在道化性命的生命生成论 ,修道成仙的生命价值观 ,性命双修的生命修持说 ,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上  相似文献   

15.
胡学文的小说表面上讲述的只是农村或小城市中小人物的故事.但透过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人生世相,展示出一个个令人震惊的人类灵魂世界与独具的生命价值:农村妇女的忍让、艰辛、善良与高贵;底层人物对命运的抗争与人情的失落;尴尬生活中世俗人物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16.
维多利亚时代的宗教信仰危机的一个最大焦虑便是死亡。作为那个时代的代言人,丁尼生将这种焦虑深深地根植在他的诗作之中,表达了自己对生与死、怀疑与信仰的深邃思考,使其大部分诗作蒙上一层悲剧色彩。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奠定了他诗歌的悲情基调,信仰危机及死亡意象构成了丁尼生诗中的主要悲情元素。  相似文献   

17.
夏天敏的作品思想内涵得益于他对底层民众的深刻了解和关注,他以丰厚的生活积淀和情感积累为背景,写出他对文学,对生活、时代、土地的忠诚与敬畏,然后在作品的呈现中留给我们对生命本体的价值关怀和对苦难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孤独已不是生命运动中需要逃避的一种情绪感觉 ,恰是艺术家从生命底蕴处获取创作的一种力量。作为生命存在的体验 ,孤独意识在每个存在主体内心中不同形态地存在着 ,它不仅是现实性的意识、理性的意识 ,还是主体的意识、潜意识。伟大的艺术家在注重体验生活孤独的同时 ,会深刻而又真切地体验生命的孤独 ,并将孤独感改道注入艺术创作 ,以艺术的方式表现生命本体与生命存在相结合的人的各种状态。由我及彼上升为整体性的、有意义的精神情愫 ,将纯粹个人的孤独激荡升华为对全人类普遍孤独的关注。我们在本体论上承认孤独 ,还应在价值论上尊重孤独。孤独能凝聚艺术家内在生命的力量 ,走向艺术表现的孤傲与独创 ,实现人的生命自由 ,促使生命向力发出耀眼灼目的投射  相似文献   

19.
青年作家余华的小说创作中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那就是对生存的关注。无论是其前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作家都叙述了人类当下的生存境遇,体现了余华对生存困境的关注和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20.
刘克庄自寿词主要写退隐生活以及不甘寂寞的心情与因无所作为而产生的愤懑情绪,辛弃疾自寿词在平静中饱含着郁勃不平之气,有不满与无奈;辛在寿人词中恳切地祝贺对方积极处世、爱国爱民,刘在寿人词中多是为民请命之作,表现了对农民生活的关怀与同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