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理属于认识论范畴,真理的客观性不是对象的客观性.从真理内容与对象的关系看,真理的本质在于符合;从真理内容的客观依据以及对主观思想的超越看,真理的本质在于发现;从真理内容的主观形成过程看,真理的本质在于假说;从真理内容形成的主观根据看,真理的本质在于创造.真理不需要检验,需要检验的是人的认识.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标准不是实践,而是认识所反映的客观对象.  相似文献   

2.
被我国哲学工具书及教科书普遍采用的“真理客观性”观点均认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所以真理也是客观的,真理与客观真理是等价的范畴,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特征和本质属性。笔者以为,这些几乎是常识性的观点,它的基本论据、推理过程及其结果都存在严重的逻辑错误和内在矛盾,因而从根本上说是站不住脚的。现就笔者对其存在的疑义举要如下:一疑──“真理客观性”观点与实践标准相矛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应该是能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  相似文献   

3.
关于真理范畴的归属问题,哲学界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主观范畴论”认为真理作为“正确”的意识,依然属于主观范畴;“客观范畴论”则认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本性也是客观的,所以真理属于客观范畴.上述观点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下述问题:第一,“主观范畴论”是在“本体论”范畴的意义上考察真理归属问题的,是在主观与客观绝对不相容的对立的思维中获得的结论,那么真理在哲学整体系统中究竟是属于本体论范畴,还是应该属于认识论范畴?第二,“客观范畴论”在考察真理范畴归属问题的时候,是以“真理的本性是客观性”这一命题作为理论前提的,那么,客观性真的是真理的本性吗?第三,“主观范畴论”和“客观范畴论”在考察真理范畴归属问题的过程中,都把真理当作一个“固定范畴”,也就是说,他们都是以对真理范畴的静态理解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那么真理究竟是一个抽象的固定范畴,还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范畴?对于这些问题,笔者的基本看法是:在哲学整体系统中,真理不属于本体论范畴,而属于认识论范畴,对于真理范畴自身性质的考察应在认识论中展开,而不应在本体论中进行;在认识论中考察,真理的本性不是客观性,而是主观与客观的符合性、一致性,真理的实现实质上是“主体和客体的一致”、“客观性和概念的同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真理定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严密,真理应定义为“真理属于认识论范畴,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本质或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客观性与事物的客观性含义不同,前者指真理性认识与客体的本质或规律相符合,后者指事物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  相似文献   

5.
在约瑟夫·狄慈根(1828—1888)的哲学思想中,真理问题是被当作他的重要问题来研究的。他在真理观中所闪耀的唯物辩证法火花,对我们今天真理问题研究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承认物质是观念的前提或基础,是唯物主义的核心。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是认识论的基本出发点。狄慈根认为,一切认识都起源于经验,离开经验就无所谓认识、真理。他有一句名言:“思想是脑的机能与某种对象结合而生之子。”由于一般思想与真理性认识有区别,因而狄慈根进一步指出:“一切领域中的成熟知识都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里,“成熟的知识”就是指真理性认识。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容是由主观和客观的相互作用决定的,不是主观对客观的机械反映、简单翻录和复制。这既坚持了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的基本原则,也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否定意识能动作用的局限性,推进了哲学认识论。  相似文献   

6.
正确的感性认识,即感性认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正确反映,是主观符合客观的一种认识。无论从逻辑推演、实践验证,还是从真理性的认识构成上讲,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虽然感性认识真理对人们进行实践所起的指导作用,远比理性认识真理所起的指导作用小,但它毕竟是一种真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真理问题,是哲学研究史上一个古老而不朽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都把探求真理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主要任务。虽然各个哲学家、哲学流派对哲学的含义、本质属性作了不同甚至相反的回答,但都不否认真理是标志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论范畴。这意味着,单纯强调真理的客观性并认为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甚至将真理的客观性等同于真理性认识的对象,是片面的。那么是不是说真理就是主观的,主观性就是真理的本质属性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真理还是一个关系范畴,作为关系范畴,它表示相关性,而相关性只有在两个或多个相关项之间才能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8.
杜威实用主义真理观认为,真理是需要验证的“假设”,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认识真理的过程是人能动地探究世界的过程;真理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还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论意义。与此相关联的教学观是,教学是学生主动认知、验证、探究真理性知识的过程,在探究学习中学生不仅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其成长的多种需要也得以满足,人之为人的特性得以彰显。杜威真理观为教学变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认识的基本特征,认识中的客观性及真理与谬误的原则区别,分析了真理的内容,提出真理的内容不是客观事物及其自身,真理内容的客观性是认识论中的客观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客观真理的辩证探析黄世江一、内容的客观性和形式的主观性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凡真理性的认识,其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就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人...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人的认识内在地关联于人的生存状况,认识论是以人的生存论作为其本体论承诺的,而实践正是人的生存的自我确证和形式。对真理标准问题的研究从认识论走向价值论:人所得到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产生于一定的主客体关系中,并且只能在这种关系中被确认为真理;真理不仅应当理解为对外部对象的性质及规律亦即物的尺度"的反映,而且应当理解为对人类自身的需要及能力亦即人的尺度"的反映。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而实践标准又要人给予认识和评判,这就构成实践检验的解释论循环。对科学与人文"和人道与天道"等社会文化问题的解决,展示了实践标准和实践概念化研究的当代旨趣  相似文献   

12.
“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活动”这一观点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一般本质的正确理解。所以,现行哲学教科书以这一观点为前提对真理标准所作的论证存有严重的理论问题:其一,从逻辑上必然否定真理标准的客观性观点;其二,难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说明包括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在内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系列观点。要解决上述理论问题,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对认识的对象和实践的一般本质重新理解,把认识的对象理解为实践,把实践的本质理解为客观物质活动,这样,才能正确地论证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命题  相似文献   

13.
对真理的追求与哲学的历史一样悠久.人们都追求真理,然而对何为真理却各执己见.2500年前由克塞诺芬尼最早提出的真理“符合论”,经过亚里士多德而成为哲学中最古老的真理论.直到今天,仍有许多人主张这种观点.如,“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是真理的‘符合论’或‘一致论’”.符合论真理观的广泛传播及其产生的深刻影响,表明符合论真理观有其合理之处:它指出了真理是关系范畴,不是从纯对象方面或纯知识方面界定真理;揭示了真理性认识是客观事实的陈述或反映这一认识的根本性质;在日常生活中,它最近常识.然而,符合论真理观也不是尽善尽美的,“符合说确有困难”.随着认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和实践唯物主义观点的确立,分析探讨真理符合论这一曾被列宁称之为“陈旧”观点的理论困境,对于科学确立真理的定义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真理客观性问题,是认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一般都认为,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但这个“内容”究竟是什么?它又为何是客观的?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本人认为,真理的客观性象真理本身一样,不是一种封闭的、不变的状态,而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反馈耦合系统与过程。只有提到这个高度进行分析,才能充分揭示它的深刻蕴义和丰富内容。这里主要从真理的内容来源、知识成果、功能作用及其相互关联方面,谈谈真理客观性的层次性、系统性含义。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真理的定义现行哲学教科书认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里的正确反映。”这个定义至少有以下三点不足:第一,没有突出在真理性认识中认识主体的能动性。第二,没有突出在真理性认识中认识客体的相对性。第三,没有突出真理性认识中的客观条件性。因此,这个定义是不完善的,完善的定义应该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对发展着的事物及其规律,在一定条件下所取得的相对正确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论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认识论认为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既有选择、推动、调控、创造等积极的一面 ,又有抑制、保守、否定等消极的一面。非理性因素起作用的原因是由人类认识活动的特点及主客体的性质所决定的。非理性因素的研究对揭示认识的主体性、能动性及其内在机制 ,揭示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在坚持真理客观性的前提下 ,对认识过程中认识主体的非理性因素作一探讨 ,从而阐明从主体意义上讲认识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一 客观性和价值性是真理的双重属性。真理的客观性,就是表明真理所包含的内容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列宁选集》第2卷第121页)人的认识要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就要在认识中尽量排除以主体为转移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正确的感性认识是不是真理?这是一个涉及如何把握真理这个哲学范畴的科学含义的重要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探索真理,认识真理,坚持真理,并用真理来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什么是真理呢?真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真理的这一规定,是符合马列主义真理观的.真理是认识论的范畴,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21页).真理的本质属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  相似文献   

19.
<正>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已经过去十多年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观点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但是仍有一些人不断对这个观点提出异议。本文是针对某些异议而发,旨在重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正确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有定论。马克思在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  相似文献   

20.
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中的两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真理性认识应包含正确的感性认识,因为正确的感性认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客观真理”概念不宜使用,因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不是客观事物本身,使用“客观真理”概念容易混淆主观与客观的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