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桂兰 《青海教育》2006,(12):41-41
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一个改革目标。而“学什么与怎样学”是新课程下数学教学所应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在探索与交流活动中形成学生自已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能力,改进数学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2.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对学生学习数学能力进行科学、正确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达到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效果,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实现数  相似文献   

3.
为切实推进数学课程改革,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体现了全新的理念:课程设置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数学学习内容注重现实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数学学习方式强调自主学习,加强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数学教学注重创设广泛的生活情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学习是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学评价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解决传统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而教学方式的改变又必须以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为前提。笔者认为,数学教师应树立以下观念.  相似文献   

4.
正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目标,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掌握多种数学评价技术,注重过程性评价,努力学习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的正确评价方法,充分体现评价的激励、导向、矫正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陈桂清 《考试周刊》2012,(81):58-58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置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6.
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认识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金钥匙,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倡导学生“做数学”,用亲身体验的方式来经历数学,探究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平台的构建是关键。而优质的探究平台是由创设情境、经历过程、鼓励求异、体验成功等多元化要素构成的。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把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过程,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作为实施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单一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方式,要采用多种创新方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轻松地获得新知。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毕明涛 《成才之路》2012,(2):17-I0012
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组织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发现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认识。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而应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富有个性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中,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表明,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这种手段可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课程改革非常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体验式教学是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的一种实践,它对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深化对数学概念的认识以及提高数学应用能力都有重要作用。一、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式教学实  相似文献   

11.
却国俊 《课外阅读》2011,(12):244-244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动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新课程教学体现开放的文化,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这方面的问题谈几点拙见。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心该是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数学探索而充满魅力的过程。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从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对开展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3.
徐静  胡霞敏 《现代教学》2006,(12):34-35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进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我对学生进行了学习评价的试验研究,逐步形成了一套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这套评价体系不仅关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关注了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不仅关注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关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施杰 《教师》2008,(20):40-40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尽、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倡导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有效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近几年笔者通过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实践,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逐渐清晰。假如把小组合作看作一个鲜活的生命,那么其生命线则是——学生个性不断思考、展示、并存、共享的过程。下面以教学《圆柱的体积》为例,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16.
吕莉 《成才之路》2012,(26):13-13
正新课程改革重点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有效的学习平台,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进行探索的。本文反思笔者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认识和做法。  相似文献   

17.
秦玉 《甘肃教育》2005,(1):43-44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小学生认识和掌握知识的规律及其年龄心理特征,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值得我们每位数学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一个课题。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8.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评价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数学新课标提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总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结合身边实际,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山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方式,把教学搭建成一个民主和谐、接纳支持、自主探究的平台,切实将自主、自信还给学生,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体验性得到具体的弘扬与发展,让他们自主学习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凸现,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20.
梅英 《黑河教育》2011,(8):26-26
实践是认识的第一源泉,数学学习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的活动,是一个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因此,让学生在活动与应用的过程中体悟与理解知识,是我们一线教师必须积极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