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刘德承  陈修颖 《今日科苑》2009,(21):104-104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明确主体功能区的范围、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区域政策”。划分为四类主体功能区后,制定实施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成为构建以主体功能区为基本方法的区域开发格局的重要保障。本文对主体功能区规划政策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中需要加以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扶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区域重大战略实施等举措,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良好。“十五五”时期,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着全球资源环境供给短缺、我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消费增长缓慢疲软、发达国家多方打压、发展中国家凭借成本低廉优势不断追赶的巨大挑战。文章首先提出了空间发展均衡理论、流空间经济网络节点源汇空间组织理论、创新链—产业链空间收敛理论等新的学术思想,在进行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明确了营造发达地区发展新动能和培育欠发达地区发展增长极并重、更应把区域协调发展作为近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途径的战略要点。研究认为:重视科技创新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因地制宜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新质生产力布局”的区域模式、形成综合功能区的新发展格局、推进资源利用型产业布局重心西移、重视培育关键地带的增长极功能应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路径。最后,文章还就充分发挥主体功能区战略性和基础性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霍鹏 《今日科苑》2006,(12):85-85
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首要带动力量。随着“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要求在区域发展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主题功能区的构想,强调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走适度非均衡发展的道路。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将向着转移、合作、融合、一体化的大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4.
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开发的基础制度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十八届五中全会将主体功能区建设提高到作为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战略地位。在回顾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时代背景、介绍规划方案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文章勾勒出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解析框架,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对于优化国土开发保护战略格局、完善区域政策和地方政府治理体系、整合各类空间规划的作用机理,最后从完善政府职责体系、推进空间规划立法、修订空间规划体系和加强科技基础支撑四个方面提出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基础制度作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本形成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是十七大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必须清除当前我国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存在的障碍,加快形成有利于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的市场、合作、互助、扶持等机制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文章围绕如何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详细剖析了现行主体功能区政策实施成效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新时代国土空间治理下,主体功能区政策制度系统化、差别化、协同化、激励化的总体思路,从加强政策制度顶层设计、分类完善主体功能区政策工具、强化政策综合统筹、健全政策实施评估机制等方面,提出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政府市场双效运行机制与主体功能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行政主导下区域隔离发展现象的认识出发,深入剖析政府与市场在区域中的作用机制,综合考虑各类主体功能区的特点和空间构成要素差异,构建了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政府和市场双效运行机制,以期为实现主体功能区协调发展提供基础依据.最后,以西安市未央区为例,在县城尺度范围内对双效运行机制的应用进行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8.
“四大板块”总体战略叠加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有力支撑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但也因战略分割带来了资源浪费、区域发展不协调加剧等潜在风险。文章在归纳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形势的基础上,从战略协同融合的视角,突出国土空间全覆盖、核心引领和重大战略指引,提出了综合功能区布局方案,将我国划分为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长江中游地区、长江上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黄河下游地区及汾渭谷地、黄河“几字弯”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十大片区,并探讨了不同片区的功能定位和近期重点任务,以期为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区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入手,解析了传统区域发展模式的弊端和对空间结构效益认识的偏差,讨论了能否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作为区域发展战略目标的困惑,分析了四大板块(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战略的政策缺陷及原因,探究了以空间布局规划体系不完整为主要问题的体制机制问题。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开展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作用。主体功能区规划是突出以人为本、注重人与自然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布局总图,是政府实施空间管治的纲领性文件和整合相关空间规划资源的实用平台,是正确发挥政府和市场的调节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依据,也是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和合理建设我们生存空间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0.
日本自第四期科学技术创新基本计划启动以来,助推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成为其产学官合作的核心目标。为全面系统把握日本“产学官”纵深推动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合作机制,从驱动因素、规划设计、落地实践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并以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计划中被评为优秀等级的“筑波创新生态系统”项目的建设实施为案例,具体分析其运作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在创新驱动方面,科技创新作为产学官合作主体的利益联结点推动了政府、学术界、产业界持续深入地参与产学官合作活动;在制度举措方面,日本政府从构建“产学官”知识循环体系、提升产学官合作的规模与效能、加固并拓宽产学官合作桥梁、加速推进跨界主体的深度融合入手,对产学官合作政策进行了进阶优化。案例分析表明,立足区域优势规划设计、强化中介力量以推动跨界交互、促进协同运行以实现从知识生产到创新制造的循环迭代是日本产学官合作的实践特征。借鉴日本经验,未来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应在顶层设计上建立完善产学研融合发展机制、在驱动主体方面推动构建多元协同创新合作体、在动力核心方面充分发挥大学的知识生产作用、在运行保障方面注重引入中介协调力量。  相似文献   

11.
开发区土地开发的区域效应及协同机制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开发区是近 1 5a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不少开发区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该文着重从土地开发与区域联动发展的角度 ,分析了开发区土地开发的区域效应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探讨我国开发区土地开发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合理机制。指出规划先行、土地滚动开发、以土地开发带动相关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和实现产业空间结构的调整是实现开发区持续发展 ,并带动所在区域综合发展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2.
区域分工与协作理论、协同理论、共生理论是中国省级毗邻地区经济合作与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中国省级毗邻地区经济合作与协同发展的理论机制的建设应以动力机制、组织机制、整合机制、利益共享与补偿机制为重点。  相似文献   

13.
金凤君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18(4):266-269,322
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变革的社会需要从集成、系统角度研究各种逻辑制衡关系及其演变规律并科学审视其结果和趋势.中国区域发展研究项目以综合的视角动态透视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与机理,促进了学科间的集成融合,发挥了科学思想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环渤海经济圈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SPSS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环渤海经济圈40个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了计算和评估,据此总结出该区域的核心城市和腹地的发展现状,从而分析了导致环渤海经济圈增长极及其腹地经济发展水平产生巨大差距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环渤海经济圈城市协调发展的途径:一方面防止增长极成为—毪地”;另一方面要以区域一体化为发展目标,实现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整合;再者,不仅要重视地区内各城市的协调发展,也要实现其各部门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区域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本文分析了当前区域科技创新的现状,提出了科技情报信息机构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刘君亮  王延超 《科研管理》2006,41(2):277-282
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以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具有显著的战略性、导向性和方向性,项目设置高度反应了国家意志和发展需求,形成机制和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对申报组织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作为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解决自身不足,积极争取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对提升高校原始创新力、加速创新性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为例,科技计划改革以来,针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及实施的研究主要针对于某一特定领域或特定单位的思考,对高校在面临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申报过程中的共性问题的总结和分析不足。本文通过梳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的形成机制和组织管理特性,分析高校在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的优势与不足,对高校有效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提出意见和建议。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独占性和联动性等特性,以及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要求,高校应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基础扎实、学科门类齐全和科研人才丰富等优势,着力解决示范能力不足、成果转化率低、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等问题,主动加强与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寻求突破,建立健全“大兵团”联合攻关的协同创新机制,构建高效共享、协同创新的管理模式,同时加强战略研究,结合自身特色、区域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完善相关制度建设,使管理部门的权利义务和管理程序等拥有完善制度依据,创新管理方式,做好服务保障,从而着力提升高校的原始创新能力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加速创新性人才培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琪 《中国软科学》2008,(5):148-151
"中部崛起"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分析了中部地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特征和主要障碍,提出了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18.
对建立职业健康及安全制度的制约因素进行探析,研究表明,利益博弈以及制度缺陷是建立职业健康及安全制度的最主要制约因素。对石油行业HSE管理体系从应然走向实然的路径选择提出具体建议:应在石油行业嵌入正式法律制度,将HSE管理体系与职业健康安全法律制度兼容并包地结合起来,并在建立职业健康及安全法律制度的过程中正确选择制度变迁的路径并不断调整路径方向,使之沿着不断增强和优化的轨迹演进,避免陷入制度锁定状态。  相似文献   

19.
区域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估可为中央和地方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文章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评价结果,梳理和分析了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呈现出的新特点:以北京、上海、广东等为中心的创新集聚区初步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三大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南方地区的创新能力在快速上升。同时,我国区域创新能力依然面临挑战: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严峻;科教资源不平衡,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地区经济发展联系不紧密。文章提出未来依靠优化战略布局,提升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县(市)科技的发展是“科教兴市(县)”战略的实施基础,地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分析了制定县(市)科技发展战略的原则,程序与内容,并指出要创造有利于县(市)科技发展的环境,实施县(市)科技发展的战略的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