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议教育公平、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平等,提高教育效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也是发展教育的主旨所在。教育公平是教育事业的价值追求和永恒理想,是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率相互促进从而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促进教育平等和提高教育效率可以并行共进,教育公平是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率二者水平不断提高的和谐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2.
教育功能是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的基础;教育价值可转化为教育目的,而教育目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转化为教育价值;教育目的对教育功能、教育价值有反作用。  相似文献   

3.
公共性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属性,它要求国家主动干预,维护公共利益;要求国家财政支持,改善整个社会的教育条件;要求以社会为本位,维护每一个人的平等受教育权。由于传统法律部门难以回应教育公共性凸显所反映的社会要求,教育法应运而生,成为维护教育公共性的一个理性选择。2002年之前的教育立法,整体看是为了实现改革目的、实现"以法治教"而制定的法,缺乏与教育内在价值的呼应,不能发挥社会所期待的、应有的功能,在前期教育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新矛盾、新问题,导致了教育的公共性危机。当下,教育立法必须回归教育的公共性,以教育的公共性为教育立法的核心价值基准,教育法各要素的规范也须考虑公共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技术和艺术具有相同的本源。教育技术发展的一种新的可能性是从教育技术到教育艺术,这表现为三个方面:①在教育技术的理念上重温语言;②学习资源的艺术化;③教育过程的艺术化。  相似文献   

5.
从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3个方面具体分析教育装备学与教育技术学的异同,对一些概念进行界定。作为教育装备发展史的一个研究课题,这些概念的界定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教育产业化与教育公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运用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的公平原则 ,证明公平的实现要依赖效率的提高。效率的高低即财富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平实现的程度。在教育领域中 ,要解决教育公平 ,必须扩大教育供给 ,扩大可以支配的教育资源的数量。而教育产业化 ,是扩大教育供给 ,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教育公平的必要步骤  相似文献   

7.
8.
教育技术与教育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是立国之本,社会的现代化,首先是教育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赋予了教育现代化新的使命,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也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教育技术还是陌生的新生事物,为一般人所不认识、不理解。本文从教育技术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与创新的重要性,以及教育技术对人的主体的解放,对于终身学习、学习社会化、教育国际化的深远意义进行了理念上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教育改革在于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创新是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的知识和人才基础。“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教育创新,首先要求解放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先导,教育制度是保证。教育制度创新包括教育投入制度、教育管理制度、教育教学制度等的创新。我们要根据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战略目标,到21世纪初,建成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0.
论教育传统与教育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教育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并遗存下来"重教尊师"、培养"成人"、重视"德教"、"以学论教"、教师模范等优秀教育传统.教育创新必须以优秀教育传统为基础,批判、剔除其糟粕,继承、弘扬其精华,并对之进行超越.同时,还要有开放和包容的胸怀,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11.
教育传统与教育制度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育传统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育制度创新并不是一味地否定教育传统,恰恰是教育传统的继续。教育制度创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摆脱教育传统的制约,而是为了改造教育传统,发展教育传统,实现教育传统的创造性转换,使其适应今天教育变革、教育制度创新的需要,帮助解决今天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树立教育制度创新的“民族特色”,是教育制度创新的精髓和我们所应持的立场和态度。  相似文献   

12.
教育国际化的国际表现与我国教育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兴起了新一轮教育国际化潮流,主要表现为教育观念国际化、教育战略国际化、教育内容国际化、教育对象国际化和教育手段国际化,我国教育的发展也面临新的不可回避的挑战,必须从树立教育国际化观念、加快教育改革、选择合适途径等角度着手,推进我国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教育软件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和发展过程中 ,教育软件的引入和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通过探讨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软件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 ,能充分认识教育软件的重要性 ,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4.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处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该文讨论了教育信息化的内容和意义,并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在教育过程信息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教育过程中的信息处理和教育信息处理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认为追求升学率就是追求教育效率,并以追求效率与追求公平是两难选择为由放弃了教育的公平价值取向。然而,追求升学率只不过是教育效率中物质生产效率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教育效率的全部。造成这种认识偏差是经济学视角下看待效率的结果。退一步讲,就算升学率是教育效率,单纯追求效率的教学既忽视目的合理性审视,又忽略手段合理性。把教育看作是社会生产性事业,就会追求效率,把教育看作是社会福利性事业,就会追求公平,但追求教育效率还是教育公平只是工具主义语境下的两难。在教育本体意义上,教育是一种成人的关心意向,教育的本体功能是关注学生的差异、关心学生的不同需要。在教育本体功能上,教育效率与教育公平具有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这是一组区教育局长关于教育科研与区域教育发展关系的论述,甚有新意,推荐给大家一读.以往人们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就是,只有经过申报通过立项的课题才是教育科研,而没有立上项的就不是教育科研.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号称"史学大师"、"国学大师",其生涯不过半百,然造述惊人.其所涉及的学术领域之广,并世罕有其匹.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故蔚为一代宗师.若将王氏一生的学术成就归结起来,其前期成就主要在文学,包括文艺批评、诗词与戏曲史研究,他融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哲学、美学理论为一炉,著有腾誉士林的<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迄今仍被学术界奉为经典名著.王氏匪夷所思地沉潜于西方哲学家那布满艰涩而又幽邃的思想丛林,采撷下盈溢着文化芬芳的花蕾,并播撒在近代那贫瘠的美学园圃中,堪称将西方美学系统引入中国并使其独立为一门学科的第一人.王氏后期,学术重心转入对金甲文字、汉晋简牍、汉魏石经、敦煌卷子、古器物学的考释,仍是当代史坛无法逾越的学术空间;王氏于商周史、蒙元史等方面的研究,更是生面别开,创获尤多.至于传统的"说文"学、训诂学、音韵学、版本目录学、校勘学,亦皆渊萃卓如;王氏纯熟地以小学沟通学术之林,诚为其治学中的一大法宝.就其治学特点而言,大抵有四:一是视野开阔,气象宏深,大气包举;二是果于自信,而又不武断、更不师心自用.对学术自由的笃信和力行,是王氏作为一个成熟学者的重要标志;三是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与独立意识.王氏自觉地追求学术上的"无我之境",即注重学术、知识本身相对存在的客观价值与长远效用,并强调学术上的"三无"主张;四是方法科学,观念先进.尤以其"二重证据法"和"阙疑法"为著.胡适、吴宓等人之所以极力聘请王氏入主清华国学研究院,不仅缘于王氏卓荦的学术成就,他们同时也看到了王氏身上所透发的那种强烈的学术魅力与超凡气象.环顾近现代学术界,大家辈出,却鲜有像王氏这样的旷世奇才,在哲学、经学、小学、文学、史学、美学、考古学、戏曲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逻辑学、版本目录学、古器物学等各个方面丰饶地展开.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资源分配的基本形式发生了重大志化,政府的职能也顺应经济体制的变化而发生了转变。在整个国家实行经济体制转轨和政府进行职能转变的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政府下放权力之后,谁来承担那些从政府中分离出来的管理责任?本文试阐述转轨后高等教育中介组织在新形势下承担了哪些教育管理功能。及其影响管理功能充分发挥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自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翻译引进教育评价概念以来,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经常混同使用。通过对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概念的国外溯源与国内演进过程的分析,辨析其内涵发展变化以及两者的联系与区别,以指导在工作实践中规范使用。  相似文献   

20.
当代国外教育研究与教育决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从教育研究与教育决策之间关系的角度来分析教育研究已成为当前国际教育研究的一个主要趋势。费兰·费雷尔(Ferran Ferrer)认为,这是教育研究的“国际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教育研究与教育决策之间联系的重要性、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