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最大的属性是什么?历史是前人为后人所记录的人的活动,历史是属人的。历史产生于人,服务于人,而人之所以为人,从哲学角度上看,必须是“活”的人,死了的人失去了人的特征也就不成其为人了。历史也是“活”的。  相似文献   

2.
任美珍 《天津教育》2014,(15):40-42
生命是人的载体,生命是人的根本,没有人,也就谈不上社会的组织、人类的进步、文明的昌盛、科学的发达。教育关注的是人的成长与发展,实质上是人的生命的成长和发展。关注生命,不仅意味着关注人的肉体的生命(即人的物质存在),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人的精神生命(即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存在)。  相似文献   

3.
和谐问题因人而产生,科学理解人的本质是和谐的首要问题;现实的人是和谐的理论和实践基点。自由的人是和谐的价值理想,人集和谐的创造主体、评价主体、享受主体于一身。因此,无人,无和谐;有人,要和谐;靠人,才和谐。从人入手理解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不仅是引导和谐的价值走向,更是实现和谐的真正路径。  相似文献   

4.
德性人生:教育的生命视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性人生作为一种真、善、美的人生,是人理当追求的幸福人生。人的本质是德性的动物,德性是人的生命的最高发展,德性彰显人的生命价值,提升人的人生境界。以形成人为目标的教育,必须重视培育人的德性,促进学生走向德性人生。  相似文献   

5.
研究教育本质已有比较多的成果,但主要着眼于教育结果的角度阐述本质,即使强调了人的发展是教育本质的观点,主要也是讨论人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的途径。事实上,教育是人的教育,需要从人的存在角度阐释教育本质,世界观不仅仅是“如何观”与“观什么”的问题,而且阐明人的生存是一种建构性的活动,人是在与世界互动中,领悟人的生存意义。因此,使人成为意义的存在者是教育本质的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6.
吕辉 《高中生》2014,(6):63-63
一所外国语大学里有来自世界各同的学生。在A,B,C三个人中,一个是法国人,一个是日本人,一个是美国人。  相似文献   

7.
刘洋 《小学生》2010,(11):49-49
语言是把人、社会和文化连接起来的纽带,那么,语感是把人和语言连起来的纽带;如果语言是人之为人的直接源头,那么语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特征。人的成长、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他的语感不断广化、深化、类化、美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创造性地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点全面审视和考察人,正确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第一次对人及人的问题给予了完整科学的理解,是人学理论的革命性变革。实践地把握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根本方法,也是它与传统人学相区别的主要特点。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创造性实践。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诚信是为人处事的根本,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古代中国的诚信主要包含三层意思。一是诚实。一个人不诚实,便不可深交。小到人与人之间或一个群体,大到社会,都必须倡导诚实。对人应以诚相待,对己则不说空话,不说大话,不说假话,力争做到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二是无欺。就是不欺人,不欺己,不欺心,真诚坦荡,光明磊落,.志正则众邪不生,心静则众事不躁。  相似文献   

10.
人是不断生成的存在,创新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教育是为人和人为的,是人的发展变化的函数,所以人的创新性存在就要求教育必须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创新也是教育的存在方式。决定教育创新的因素是社会与人,只要社会营造并提供了适宜创新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又实现了人的创新,教育创新也就顺理成章了。  相似文献   

11.
人与生产力     
历史是通过人的活动创造的,历史又有着自己的规律,人是在自己意识支配下活动的,历史却并不完全遵照人的意识。马克思主义不到人以外寻找历史规律,却又把人置于历史规律即生产力发展进程之中。人是生产力的创造者,生产力又创造着人。  相似文献   

12.
为1的人:是有远大理想的人,值得尊重。为2的人:是好玩的人。为3的人:是善于交际的人,值得交往。为4的人:懂音乐的人,值得做朋友。  相似文献   

13.
对话,作为《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不仅是与单个人的独白相对应的一种言语形式,也是一个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亦即人对各种文本的理解等,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这里的对话双方不仅仅是指人和人,也体现在人与文本、人与环境。在传统教学中,包括当下我们在理解对话这一形式时,  相似文献   

14.
德育的对象是人,德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真正的人,使人过有意义的生活。教育是为人的,而非人为教育。人是自由自觉的存在,是完整的生命体,它要自由地发展。所以,我们的德育要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要以人为本,实现人本化的德育。  相似文献   

15.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标,思想政治工作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是完善人的道德,二是提高人的品格,三是升华人的理想。思想政治工作与人的全面发展两者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连续几年对全国高考状元进行了访谈。他们成功的共同心理特点之一是对高考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在高考中考出自己的实际水平。 要学会微笑 人在充满信心时往往春风满面,面带笑容,而人在丧失信心时往往愁眉苦脸、无精打采,面带愁容。笑是使人充满信心的表现,是人内心快乐的外部表现,笑和人的信心体验是一致的,和人的自信心相互促进,自信心使人充满微笑,微笑使人更加充满信心,二者相互产生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君子是长期遵守“善”原则而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人格的人,是善人、好人、合乎道德的人,因而是品德培养基本目标;仁人是长期遵守无私利人的“至善”原则而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人格的人,是最善最好最道德的人,是品德培养最高目标;圣人则是长期遵守所有道德规范而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人格的人,是几乎具有全部美德的人,是道德完人,因而是品德培养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8.
亚里斯多德的理性主义人生观典型地表现在《尼可马科伦理学》一书中。他认为人的功能是理性的现实活动,这种活动促使人寻求真理,改善人的德性,决定人的本质。人的灵魂中也有非理性部分,它们对人的行为起着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因此人的非理性部分应当接受理性的统治和范导,人必须选择自己的欲望,选择的根据是理智。德性和善良是做好人和好事的尺度,它们的总体表征是公正。中道是伦理德性的核心。亚氏理性人生哲学的要义是要用理性来指导人生,观照自爱,观照生命。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在我看来,应该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此外,也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由此可见,人的全面发展,是包括多方面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这些字眼,是对全面发展理论的一个很好的说明。  相似文献   

20.
武汉市崇仁路小学是湖北省首批示范学校之一,是武汉市石乔口区教育示范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58个班,3000余名学生。学校有教职工170人,其中特级教师4人,省骨干教师5人,武汉市劳动模范1人,市区学科带头人25人,市区优秀青年教师16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