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交往理性主张交往实践是现代人生存的基本形式,人的交往活动是以语言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以形成协调一致的规则和行动,达到和谐共处。其前提是主体表达的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现代社会交往是"陌生人"社会的交往,文化多元、价值多元、德性多样,这些对道德主体的交往理性提出了必然要求。道德教育应贯穿主体间性理念,引导受教育者学会道德判断,学会价值选择,以理解、协商与包容实现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2.
针对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价值存在诸多偏见和误解,使它不能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发挥学科的功能和作用的现象,提出正确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特征的问题,进而将学科本质定位于是对人的理解和尊重,是对人的价值和地位的提升;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平等;是满足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满足人更高层次的需求;是解放人的思想,启迪人的智慧。  相似文献   

3.
丁丽  熊艳 《南昌教育》2006,(3):23-24
构建和谐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舰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作为高中教育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核,贯穿在高中教育的方方面面。以人为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办学以人为本,教师是主体;二是学校教育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主体。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就是要建立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构建和谐校园体现了这种要求。  相似文献   

4.
论以人为本的具体要求及其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它的具体要求就是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尊重人就是要尊重人的需要、能力和个性;依靠人即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创造者和动力之源;为了人就是要求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塑造人就是对“人”的解放与开发。要切实实现这种具求,必须对实现的目标、主体、途径与实现的动力作全面而科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社会发展观的提出具有历史必然性:与新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三个突出问题直接相关;与整个国际发展趋势也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合理继承;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本来面貌的积极回应。“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是一种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构建和谐社会中人的和谐发展关系的关怀。它对经济、政治、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它要求我们既要从“价值”角度,又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角度,来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优越性,实现“以人为本”社会发展观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工具理性的扩大化导致了政治生活的专门化,从而忽视了政治的价值理性。通常意义上对政治的特定化、片面化和狭隘化的理解,结果导致了政治活动的非生活化,而这种背离使得人自身在政治生活中丧失了应有的意义,同时也造成社会和谐发展的困难。从生活世界本真意义中来阐释政治可以发现;政治是一种人们现实的生活样式;政治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提升人的生存意义,使人的政治性更好地体现人性和人的生存方式;政治活动的普遍参与是推进民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丁蕊 《中学生阅读》2007,(10):48-48
道德品质的基础是尊重自己和他人;每一个社会人都有其相应的权力与责任,但每种权力和责任的基础都是被理解和尊重。尊重,就是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基本权力和责任,尊重人的个体和社会价值,尊重人在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尊重是把人所赋予的权力和责任还给人自身。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培养人的尊重意识,使每个人都懂得要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在工作中我们也应十分重视对幼儿进行尊重教育。[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试析主体意识的内涵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主体意识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作为人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外部世界和人自身自觉认识和改造的意识,主体意识内含自主意识、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公民意识、人格意识、受动意识等。全面探讨主体意识的具体内涵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主体性、人的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现有的教育状况和问题进行理性的反思和批评,可认识到教育的价值取向应在于促进人的素质和谐发展,完善人格,尊重人的主体价值。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科学精神的同时更强调人文精神的加强。生物课程标准也十分关注人的主体价值和提升入文精神。明确提出“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意识”。环境意识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意识到自然环境的存在及其演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二,意识到环境问题的全球互相影响性;第三,意识到人类的生存自然环境的休戚关系。环境意识培养过程也是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过程。生物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还要促进其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作为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必须很好地将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继施莱尔马赫之后,解释学里程碑式的人物是狄尔泰,他的解释学实际上就扩大成为人科学的方法论,经他引人心理学,作为西方心理学方法论的“第三大势力”,对心理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成为心理学方法论后现代转向的先导:把心理现象对象看成有待理解的“本”,理解即是对话,其核心问题是对本理解的实现问题;采用理解和解释的方法,倡导质的研究范式;坚持关联性或整体性原则,反对还原论;关注人的意义与价值,反对价值中立原则。  相似文献   

12.
一、消费社会中的高等教育发展 高等教育发展和价值观有密切联系。所谓价值,一般理解为客体的属性对于主体需求的满足,即客体对于主体的效用。高等教育发展实际上也是人对高等教育变化的一种价值呈现,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判断高等教育发展与否是由人所持有的价值观决定的,如果我们持数量主义的价值标准,那么不断地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普及高等教育就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反之,如果我们持质量主义的价值标准,那么提高入学的门槛,  相似文献   

13.
和谐作为社会终极价值目标之一,是平等、公平、正义等价值的统领;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想状态。则是平等、公平、正义等价值得以实现后所结出的果实。我们不能想象,在某些人拥有先天社会特权或先天尊贵身份而其余人却一概没有的社会,会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也不能想象,在分配不公平、贫富差距悬殊、个人发展机会不均等的社会,会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同样不能想像,在不能公正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或人际纠纷、  相似文献   

14.
人权观在中国是人权理念历史演进的承载,它不同于西方,有着自身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谐社会的内涵与人权理念的价值诉求相契合,要求将人权价值诉诸实践,是人权观在现时代的表达。和谐社会的构建主体包括政府主体与社会主体,两方面主体都在构建过程中体现出人权观对自身的塑造。和谐社会自身又包括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两方面内容同样承载着人权观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论人的价值的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人的主客体二重性所决定,人的价值可分为人格价值与人生价值、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四个方面。人格价值是人作为价值主体所应得到的满足、尊重和权利;人生价值是人作为价值客体对他人或社会的作用和意义;自我价值是人作为价值客体之“我”对作为价值主体之“我”的维护、尊重和满足;社会价值是人作为价值客体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相似文献   

16.
试论人的主体性实现的三个基本环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的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特性;认识自我价值、追求个性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构成人的主体性实现的三个基本环节,认识自我价值是对主体的内省,追求具性发展是主体性的外化,承担社会责任就是追求人的本质力量实现,此胡是逻辑递进、渐次提高的,又是互为条件的。“内省-外化-实现”也是互动互为、交替上升的,最终是统一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受到历史的、时代的、化的、社会的等背景的制约,由此,人的主体性实现有一个境界问题,所以一定程度上讲,人的本质的实现是相对的,是个体主体性与类主体性的对等互补和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和谐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战略文化。“和谐”一词指的是以人为核心的两种以上不同要素的协调、结合、融合与发展。文化的价值则体现在社会理想、政治结构和经济体制中,通过人们和谐的合作和制度的作用而发挥功能。和谐文化的提出表明文化问题工具化的新趋势,它预示着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已经发生了新变化。和谐文化的价值,即经济、社会、政治、道德和精神利益的共享及合理的分配的方式;换言之,追求共同幸福的目的,是人类解放的主要条件。没有一次同进步有关的人类活动会脱离和谐文化而实现。那么,应该采用新的广义的定义,即文化是按人的意图对自然或自然物进行转化的人类全部活动的总和。这是一种现代化的科学界说。说到底,“和谐文化”就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文化。  相似文献   

18.
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是价值哲学的两个重要范畴。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的主体是个人、群体和社会,价值导向的主体只是社会;价值取向的依据在于价值认识的多元性,价值导向的依据在于价值真理的一元性;价值取向的方向是使主体走向客体,价值导向的方向是使客体趋近主体,二者方向相反;价值取向的内容不全是理性认识的成果,也有一些感性认识的成果,而价值导向的内容则全是理性认识的成果。其联系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是价值导向的前提,价值导向是价值取向的向导。  相似文献   

19.
教学价值:一种本体论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学价值是教学主体与满足教学主体某种需要的教学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包括知识能力价值、个性品格价值、人的和谐发展价值三方面的内容。教学价值的实现要创设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改变教学方式、尊重个体的主体地位和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两点:即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人与人的和谐,主要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五个方面来理解和努力;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三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系,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