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二、课题研究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普通高中课程学习领域由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组成。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科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2001年起纳入我国普通高级中学的新课程计划,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社区服务三年共计2学分,社会实践活动三年共计6学分。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普通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皆为必修课程,三年需修完总共23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  相似文献   

3.
李艳 《新疆教育》2013,(5):124-124
我们了解到作为国家课程改革新增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所占学分的比例最大,其中研究性学习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8学分,而语、数、英各只占10个学分。从上面的学分分布情况来看,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改革中占据了突出的位置。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在当前以及今后将是课改中的一个重头戏。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的重性,最为关键的是我-ffJ~H何落实这一课程,发挥这一课程的最大效益。我们能否将综合实践活动和语文教学结合实施呢?我觉得这是可行的,理由是:  相似文献   

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开放课程,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内容。基于学习需要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多维评价指标,本文从学习需要和教学目标的形成、学习需要的传送系统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地理教育》2004,(3):62-62
今年秋季将有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4个省区进入新课程,起始年级学生所占比例为13%。2005年秋季,将规划有8至10个地区加入。2006年秋季,有15至18个,到2007年,原则上起始年级全部进入,即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开始全部进入新课程。北京普通高中从2005年进入新课程实验。这是我国首次在普通高中试行学分制。根据教育部制定的《课改方案》,高中阶段实行学分制,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分方可毕业。我…  相似文献   

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规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要切实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其课程价值,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这门课程的基本规定和核心理念,提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认识,结合学生实际和社区背景,创造性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具有其规定性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施行)》中提到:“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其中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基本活动。它对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奠基性的价值。经过几年来的综合实践课程活动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要上好综合实践课程活动必须做到“六重”。  相似文献   

8.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新的课程计划,我省今年在高中阶段新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是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高中综合实践课程计划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9.
首先简述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理论依据和意义,然后分析了其课程特点以及课程资源的来源途径.最后从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信息技术以及劳动与技术5个方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分类作了初步构想。以期对课程资源的开发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杨静  胡明 《宁夏教育》2006,(7):21-22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中的一门独立的课程。是所有进入新课程的学校必须开设的,每一个学生必修的课程,三年共计15个学分。课程方案将研究性学习提高到如此重要的地位,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呢?下面是我们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摆在教师眼前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实施这门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中,如何指导开展研究性学习?又如何指导学生选主题,并根据主题开展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笔者一开始就在思考与探索着怎样指导学生自选主题,并在课堂实践中进行着反复尝试。  相似文献   

1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产物,它不同于原有课程结构中的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相似文献   

13.
2006年我省全面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这次课改与以往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增没了一门新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作为高中课程结构八个学习领域之一,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3个方面,共计23个必修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独占15个学分。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这次新课程改革的突出亮点。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在正在进行建国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其重点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含三类领域:“研究性学习课程”、“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与“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其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学生中的成功开展对后两者的实施起着极大的帮助作用,三者是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关系。国家教育都于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把“研究性学习”课程规定为主要内容。本文试图对照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育方式的差异,以期加深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16.为什么要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活动(6学分)。设置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1)改变学生以往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2)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把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技术教育共同归为“综合实践活动”,并以必修课的形式列入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之中。2001年上海高考综合能力测试的最后一题是一道综合研究性试题。因此,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已经进入了中学教学之中。因此,在中学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既是必要的,又是必需的。那么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相似文献   

17.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注重实践、体验的综合性课程.它属于国家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了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个领域,其中研究性学习是最大的亮点。从2001年秋季开始。我校在高一、高二年级全面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已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特色、较为规范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与评价模式。通过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通过社会调查、实践探索、上网查阅收集信息,逐步改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8.
陈小玲 《教育导刊》2004,(17):19-2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中的一个亮点,是一个全新的课程。它的内容包括了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它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验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相似文献   

19.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其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从学生的兴趣、学校的实际、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出发,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开发科技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得到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20.
今年广东实施新课程,把综合实践活动列入学生的必修学分当中,这是一个新设置的、独立的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三部分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联系自然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和相关内容的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这一课程?让我们来听听有关专家、老师以及同学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