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进入主题以前,我们不妨简单地扫描一下,在所谓新课改下语文课中的一些镜头:镜头一:教学《太阳》一课,教师以拓展、延伸课外知识的名义,用大量的教学时间组织学生探索太阳的种种知识,其结果,语文课被并化为各科的大杂烩。镜头二:教学《称象》一课,教师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名义,让学生空谈更多更好的“称象方法”,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名义,机械理解和复述曹冲称象的科学依据。其结果,语文课成了创新思维课,科学实践课。镜头三:教学《赠汪伦》一课,教师在学生读课文,看课文图片说话后,让学生做分组选择性学习:喜欢表演的学生表演多种赠别的…  相似文献   

2.
《太阳》是小学语文第八册和小学自然第八册上选编的同一篇名的课文,都是讲太阳的知识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语文课与自然课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节约课时,又可以发挥两课的互补功能,使语文课和自然课相得益彰。 对于语文课本上的《太阳》一课与自然课本上的《太阳[一课的联合教学,具体做法可如下: 一、以神话传说激趣 教学开始,教师讲述“后羿射日”和“夸父追日”的故事以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故事完毕,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后羿能射下太阳吗?夸父能追上太阳吗?(不能、为什么不能?设置悬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3.
一、“生成”在知识空白处:适度展开有时候,学生对教材的关注点超越课文的知识内容,而这些内容又恰恰与本课的教学关系不大。如教学《太阳》一课,学生常会提出“太阳是怎么形成的”“太阳会毁灭吗”“为什么生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之类的问题。这是非常宝贵的课堂疑问。但是,假如我们对这些课文知识的空白点“关切”过分:以延伸课外的名义,用大量的教学时间来组织学生探讨太阳的“种种知识”。其结果,语文课极易丢失“语文”的本质而被异化成为各科的大杂烩!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须防止因出现了学生的关注点脱离了文本而使课堂教学转向讨论知…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我有幸走进了台湾国立嘉义大学附设国民实验小学,听了两节语文课,颇有心得,在这里撷取两个镜头与大家共享。镜头一:徜徉在注音符号的"王国"里这是一年级的语文课《山坡上真热闹》,由林伶娟老师执教。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注音符号教学。在这节注音符号的教学中,林老师为学生创设了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关于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克服的倾向大致有三种:一是将语文课教成政治课;一是将语文课教成语法课;一是将语文课教成文学课。这是因为:语文课虽然包括有深刻细致的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但语文课决不等于政治课;语文课虽然包括语言规律,即语法知识的内容,但语法课代替不了语文课;语文教材中  相似文献   

6.
镜头一:大扫除时。小跃抓着扫帚使劲扫着,其他孩子落荒而逃,教室里只剩下他一个人,全身落满了灰尘……镜头二:语文课上。老师,我知道。我的问题刚一抛出,雨就猛地站起来,大声嚷道:这篇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关于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克服的倾向,大致有三种:一是将语文课教成政治课;一是将语文课教成语法课;一是将语文课教成文学课.这是因为:语文课虽然包括有深刻细致的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但语文课决不等于政治课;语文课虽然包括语言规律,即语法知识的内容,但语法课代替不了语文课;语文教材中也确实包括不少文学作品,但文学和语文,在学术畛域上,本是两个不容相混的概念.为了有效地克服上述三种应该克服的倾向,我主张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文学因素的讲解,借以促进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语法、逻辑的运用,形象思维的发展.以及阅读和表达能力的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8.
王水丽 《考试周刊》2014,(52):34-35
<正>浙江省特级教师唐懋龙曾这样描述时下的一些语文课:"一个傻乎乎的老师带着一群傻乎乎的学生,在上着一堂傻乎乎的语文课……为分析而分析的语文课就是把课文一个个句号变成问号,再让学生把一个个问号变为句号。"这道出了语文课的问题——教课文,不教语言;教知识,不教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语文课堂应该是发  相似文献   

9.
"泛生活化倾向"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过度追求语文教学的社会功能,把非语文学科的知识引入语文教学,从而淡化语文特征的一种倾向。这种"倾向"实际是对语文教学方向的一种偏离,这种倾向下的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语文的教学功能,学生对汉语言和文学的感受更无从谈起。一、语文课堂上"泛生活化倾向"表现:预设脱离语文语文课的预设要围绕"语文",通俗地说,就是要"抠字眼"、"抠谋篇",这样的语文课才有语文的味道。实际  相似文献   

10.
<正>一、缘起镜头一:"昨天已布置你们去预习了,谁来汇报一下你的预习成果?"孩子们把头低下,一声不吭。"是不是又没预习?"老师很生气。孩子们无辜地望着台上的老师,不知所措。老师望着学生,只有摇头……镜头二:"我昨天那么认真预习,可是今天课堂上竟然一点都用不上。""每天的预习作业都是抄词语,记作者生平,真没劲!"……课外,孩子们交头接耳。这两个镜头已折射出当前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前导学存在严重的"变味":有的学生没有语文课前导学的习惯,有的学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的话:语文课该不该考语文知识?该怎么考语文知识?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我们从这个问题中又可以分出以下几个子问题:第一,语文课要学什么样的知识?为什么要学这些知识?第二,在语文课中,什么样的知识应该考,什么样的知识不必考?第三,那些应该考的知识,该怎么样考,各种考试方式各有什么样的功能?这些问题,都是很实在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整体设计和具体教学活动。实事求是地说,这些问题,还没有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也非常不充分。在语文教学中,有些知识不必学,有些知识学了有好处不学问题也不大,有些知识必须…  相似文献   

12.
关于语文课的性质,发表在《吉林师大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三期上的《中学语文三十年的回顾与前瞻》一文认为:“语文课是一门以语言教育为主,以文学教育、知识教育为辅、思想政治性很强的综合实践基础课”。文章认为,把“语文课定为工具课不大符合语文教学实际。”对于“语文”一词的含义,此文认为应是“语言文学”。而刊载在《甘肃师大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三期上的《三十年来中小学语文课教学的回顾》则认为“语文课是工具课,是培养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一工具的课程。”对于语文课的任务,主要是集中在如何正  相似文献   

13.
一、学生课堂话语权的现状镜头一:语文课上,老师让小明读课文:"张浩明白了学习的意义,从此,他发奋学习……"因为不认识"奋"字,小明就读成了"他努力学习"。于是老师就说:"小明,你读错了,再读一遍。"结果小明看着拼音读成了"发疯"。镜头二:语文课上,老师让学生用"公"字组词,小刚站起来回答:"公鸟",大家哄堂大笑,老师狠狠批评了他一顿。扪心自问,这么下去以后小明和小刚还敢于发言、还愿意发言吗?  相似文献   

14.
现代信息技术所创造的网络文化与教学时空,已成为当今世界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发展的新舞台。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选择既符合时代要求又符合教学规律的新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大胆使用多媒体制作课件,使语文课上得生动形象,就成为我教学的目标。在讲授《离太阳最近的树》一文中,我深深体会到多媒体的运用使语文课更加直观,更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职业技术院校中大学语文课与中学的语文课和文学专业的文学课有明显的不同.本人从教学的实践中,得到了些许大学语文课教学的体会:1.汉语言文字知识的讲授--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2.文学作品的导读--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能力;3.应用写作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4.结合职业技术院校的特点.注重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6.
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五年了。语文课程和教学取得了重要进展,发生了许多变化。《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是正确的,为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先进课程理念指导下,禁锢语文教学的“三中心”坚冰被打破:破“课本为中心”,语文课不再只是教“教科书”,更不再是把它看作一门纯粹的知识课,把语文当作纯粹的知识体系来学习。语文课被定位在“语文实践”上,语文课是通过学生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破“教师为中心”,师生关系得到调整,由以往的知识授受关系,调整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真正拥有学习…  相似文献   

17.
董凌云 《现代教学》2008,(10):41-41
如何让多媒体教学有效地为语文课堂,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呢?我认为语文多媒体教学借助影像资料进行教学是一种不错的策略。影视作品是通过一个一个组合的镜头来反映生活的,将各种不同的镜头按照电影艺术的规律,有意识、有目的地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整体,使电影在感染力方面有独特的深度和强度。而这些与语文课文相关的电影、电视艺术是宝贵的教学素材。以下为我的实践所得:  相似文献   

18.
11月 1 6日 ,我们应邀到玉林市容县三小听了两节课改的研究课。这两节课让我想起了爱因斯坦的话 :“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下面撷取语文课《太阳》(北京师范大学版新教材小学语文第一册 )的几个学习活动 ,和大家分享孩子们想象的魅力。  一、在想象中激发求知的热情  上课伊始 ,老师出了个谜语 :一位老公公 ,面孔红彤彤 ;每天早早起 ,按时来上工。孩子们边听边想 ,很快就猜出是“太阳”。老师把预先画好的哈哈大笑的“太阳”贴在黑板上。然后让同学们猜一猜太阳为什么笑得这么开心。同学们七嘴八舌…  相似文献   

19.
怎样的语文课才是精彩的,应该是见仁见智的。但有一个标准应该不会改变:能让学生无限神往乐在其中、多学知识而且思维得以发展的就是精彩的课。构成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的因素有很多,但笔者认为课堂的语言是最主要的,只因知识的传授、教学目的的达成等都离不开课堂语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效率。"在课堂  相似文献   

20.
《怎样测定太阳的高度》一课,侧重于训练学生测定太阳高度的技能。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既使学生获得一些测定太阳高度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又使他们具有一些动手的本领,为他们以后逐步认识一年中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至认识四季的变化打下基础。 据我们调查了解,这课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偏重知识教学,忽视技能训练。有些老师教学时把着力点放在“测定太阳高度几大步骤”,“各步骤要注意些什么”等知识性的问题上,根本不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去进行实际测量,使这一课的技能训练落空。二是片面追求学生的动手实践,忽视必要知识的教学。许多学生参与了实践活动,还弄不清楚什么是太阳高度,这样的训练也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以上两种现象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