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诸子寓言一般是为给各自观点及哲学思想做佐注,但就其讽刺现实这一客观效果来看是一致的,具有积极的批判意义。《庄子》的批判性寓言讽刺尖锐犀利,严峭峻刻,风格独特,这一点为其他诸子寓言所不及。就其文学性来看,《庄子》寓言构图宏伟奇幻,汪洋恣肆、恢弘诡谲,在先秦诸子寓言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
先秦诸子寓言一般是为给各自观点及哲学思想做佐注,但就其讽刺现实这一客观效果来看是一致的,具有积极的批判意义。《庄子》的批判性寓言讽刺尖锐犀利,严峭峻刻,风格独特,这一点为其他诸子寓言所不及。就其文学性来看,《庄子》寓言构图宏伟奇幻,汪洋恣肆、恢弘诡谲,在先秦诸子寓言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3.
在先秦严格说来是没有真正文学性散文的。先秦的历史散文是学术著作,只不过是在行文中为了增加其生动性,偶尔也动用一些形象化的手段,使之涂上了一些文学色彩;先秦的诸子散文,作者诸家也只是为了增强论辩效果,除讲求文字的修饰与推理的严密外,也偶或运用一些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将哲理寓于其中,其目的也不外是更易于使人理解与接受.所以诸子散文就其实质来说仍然是说理文。在先秦诸子大家的著作中,引用故事最多的还是《庄子》,这一点早已为前人指出,说他的文章“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后言日出,和以天  相似文献   

4.
韩愈的《进学解》提到“下逮庄、骚,太史所录”,陆游也曾有“载笔敢言宗史、汉,闭门犹得读庄、骚”的诗句。古人总喜将“庄、骚”并列,可见他们早就把《庄子》当作文学作品来研读了。到了近代,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庄子》“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千,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在《庄子与鲁迅》一文中更进一步说:“不仅‘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  相似文献   

5.
<正> 先秦是我国古代寓言创作的黄金岁月。这个时期的寓言是诸子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诸子散文最有文学色彩的因素。除了语录体的《论语》、《老子》外,诸子作品中都保存了大量的寓言。庄子乃是“诸子之冠”,是创作寓言的大师。他自称其文“寓言十九”,《史记》也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正是这些寓  相似文献   

6.
《庄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学与哲学共生不离的典范,《庄子》的文学思想和艺术创造皆与其哲学之“道”的内涵密切相关,其中的艺术形象皆是合于“道”、归属于“道”并体现着“道”的意象。《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之作,在整个庄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逍遥游》中的“鲲”、“鹏”形象是《庄子》哲学理念、文学思想的奠基性意象,它不仅是庄子浪漫主义文学的象征,也是庄子哲学思想“道”的表述。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通常对“鲲”、“鹏”形象的文学性的阐释和把握较多,  相似文献   

7.
不少文学作品中,说到某人学识渊博、才华超群时,常用“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来形容。这两个成语各有来历。 “学富五车”一语来源于《庄子·天下篇》。这篇文章列于《庄子》最末,实际上是全书的序言。文中对先秦诸子作了记载和评价,在介绍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学派时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庄子学派对名家学派是基  相似文献   

8.
在《史记》中,司马迁对先秦诸子的国属一般都有明确的说明。但是对于庄子,他只是说“庄子者,蒙人也”(《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蒙属何国?即庄子是战国时的哪国人?他没有说的清楚明确,这给后代的学者留下了了混乱和纷争。汉代学者一般认为蒙是战国时宋国的邑里,故庄子是宋国人。如《史记·庄子列传索隐》引刘向《别录》云:“宋之蒙人也。”《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庄子名周,宋蒙县人。”《汉书·艺文志》“庄子五十二篇”,班固自注:“名周,宋人。”张衡《骷髅  相似文献   

9.
《列子》散文多面观章沧授先秦诸子中确有列子其人,生于庄子之前,相传为郑国人,名御寇。《庄子》一书多次提及,只是“庄周把实际存在的人物寓言化”①;《吕氏春秋·不二篇》以“列子贵虚”独标一家之说。《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所举《列子》八篇,已亡佚,今见《列子...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化史上,《列子》是一部令后世众说纷纭的“奇书”。据《庄子》记载,列子名御寇,“御”字也偶尔作“圄”、“圉”,其在世应早于庄子,大约处于春秋战国之际。但《逍遥游》中把他写成御风而行、能作“逍遥游”的神仙。这种神化,反而使他的真实身份变得扑朔迷离起来,《荀子·非十二子》列诸子十二家,但没有提到列子,司马迁《史记》中也无他的踪迹。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校阅经史诸子,根据上古典籍中的零散记载,将与列子有关的8篇文字编纂成《列子书录》,自此始《列子》风行后世。由于它的大旨在贵虚贵无,顺性体道,属道家一流,后世社会崇…  相似文献   

11.
《庄子》是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文学性最强的书。后人,尤其是文学家,往往因其“有托物寓意,为洸洋怪诞之词”而更爱读之。《红楼梦》在这方面也显然是受惠于《庄子》。《红楼梦》于“荒唐言”中包含着“辛酸泪”,于“梦幻中”倾吐真情。于“大旨谈情”中蕴藏着“伤时骂世”之旨。  相似文献   

12.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的文章堪称独树一帜.他很少从正面直接阐述其哲学观点,而是擅于运用“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漄之辞”的形式,借助形象和故事来寄寓自己想要传达的思想,即寓言论“道”.具体而言,《庄子》中“寓言十九,藉外论之”的论“道”方式主要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的显著特征:“不言之辩”,《庄子》寓言论“道”的独特话语;“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寓言悟“道”的不二法门;“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庄子》寓言论“道”的“形而上”意味.  相似文献   

13.
刘辰翁是最早以评点形式评论庄子的学者,其所著《南华真经点校》从“画”、“味”、“奇”等审美范,畴对庄子文学性进行了欣赏,别开生面,在庄子散文评点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黄济 《中国教师》2007,(1):30-31
诸子,是以春秋战国时期为限,即先秦诸子。当时已有“百家”之说,荀子在《解蔽》篇中说:“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庄子在《天下》篇中说:“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这里所说“百家”,盖言其多也。到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辑录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并将诸子百家总括为儒、道、墨、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及小说十家,他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即除小说家外,其余九家又被称为“九流”,这就是“九流、十家”称谓的来源。就其分歧而言,家中有派,如儒分为八,墨分为三,名家中有“离坚白”与“合同异”的不…  相似文献   

15.
<正> 先秦诸子散文就总体而言,说理论道,或直接阐述,或类比推论,或引证史实,大凡以充分的事实作为依据,除了虚妄怪诞的《庄子》散文以外,都可谓“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不过,诸子们在争鸣论辩中,有时为了加强语感,表达激情,强调事理,也大量地运用夸张手法,通过言过其实的语言,使表达的内容更强烈突出,更富有感人的力量。至今的学术界,只注重《庄子》散文的夸张艺术,论文所及,尚未见到从整体上来总结诸子散文的夸张艺术成就。本文试图探讨这个问题,以补其缺。  相似文献   

16.
梁天保 《现代语文》2014,(2):130-131
一、先秦诸子散文写作特征浅议 先秦诸子散文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对厉代学子认识人生、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成为历代学者景仰、学习的对象。《论语》中孔子主要彰显其“仁”的思想,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孟子》主张“仁政”,“得民心者得天下”“民贵君轻”等。《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老子》《庄子》主张天人合一,顺应自然;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7.
探索《庄子》一书的文学性,前人已做了许多工作。从文章的“汪洋恣肆,风谲云诡,富有想象力”,语言艺术的“汪洋辟阂,仪态万方”,谈到章法结构的转换多变,千姿百态,等等。这些,都是《庄子》文学性的突出表现。但是,我认为这些还只是《庄子》一书文学性的表象而已。“文学是人学。”人学,就应该探索人的心灵,人的性格,人的感情。如何根据文学的本体特征(指作家和作品的结合),深入到作者心灵的奥区中去,探寻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心灵和情感特征及其产生的效应,以揭示《庄子》更深一层的文学价值呢?出于  相似文献   

18.
李明珠 《语文新圃》2009,(12):36-37
通过对话构造故事.是庄子创作寓言的重要手段和特色。《庄子》一书随处可见以对话构成的寓言。先秦诸子经典《论语》、《孟子》、《墨子》等都具有“对话”的特点,然《庄子》的“对话”与它们风格截然不同。儒墨经典中的对话,平实有据,基本是真人真事。  相似文献   

19.
先秦诸子散中庄子的散最生动优美,最富有诗情画意,最具有个性化特征。它气势宏伟,景象壮阔。具有雄奇怪诞的艺术意境;其辛辣幽默,嬉笑怒骂,皆成章。鲁迅高度评价庄子的散“汪洋辟闽,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在章中善于使用比喻,因而使章含蓄蕴藉,富于变化,余音袅袅,韵味无穷。《逍遥游》不但比喻多,且运用灵活,充分显示出了作高超的技巧。  相似文献   

20.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是我校开设的系列校本选修课程,包括“《论语》选读”“《孟子》选读”“《老子》选读”“《庄子》选读”四门课程.先秦诸子散文是先哲们留给后世的丰厚遗产,也是中华民族馈赠给世界的大礼.尽管学生知道阅读文化经典意义重大,但还是对内涵博奥语言艰深的诸子散文敬而远之,这正应了幽默家马克·吐温那句话:“经典是人人希望读,但人人又都不愿去读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