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2012年12月底,受广汉市研培中心的邀请,我参加了他们的一期"名师乡校行"语文活动.该活动开展的目的是增加专业交流,给农村学校带去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执教经验. 活动中我听了两位老师的课,一位是50多岁的杨老师的课,另一位是比较年轻的刘老师的课,他们上的都是小学六年级的复习课.杨老师这节课主要复习的是"句子的类型",刘老师执教的是"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听下来后,总体感觉是:两堂课风格各异,各有千秋.杨老师的课朴实、扎实,刘老师的课青春活泼;杨老师的课更加关注教学内容,刘老师的课在关注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对学生多了一些关注.  相似文献   

2.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一次江苏省级赛课活动,并担任了评委。活动中听取了两位老师执教《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以下是这两位老师课堂教学的主要流程:  相似文献   

3.
基于“学情判断”的教学有效性观察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两则课例对比引发的思考 参与语文组老师的一次以"课堂教学有效性"为旨归的同题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两位老师同授一篇文章,都有一个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读准读通课文.教学过程的不同,导致两人的教学结果很大的不同.这也引发了观课老师们激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4.
八年级下学期,学区组织了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我校两位老师分别执教了《满井游记》这篇课文.两堂课体现了两位老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策略,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二位老师都选定了同一教学内容:“体会本文白描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效果”.值得深思的是,两位老师在课堂上都没有完成这一内容.在课后的研讨会上,评课老师们针对“白描”教学环节,展开了激烈的评议,并对选择这一教学内容的合宜性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5.
近日,笔者有幸观摩了《鞋匠的儿子》(苏教版第十一册第21课)一课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参与作课的教师一共有三位:第一位是一位年轻女教师(下称L老师),第二、第三位是两位特级教师(以下分称S老师和W老师)。  相似文献   

6.
一、引子 我于今年的3月下旬参加了市里组织的一次历史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两位老师上课,一位是活动组织地冠金中学的赵春明老师,另一位则是由参加这次活动的老师中随机抽签产生的三厂中学的朱丽松老师.两位老师上课的内容相同,都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听课前我们都作了一定的准备.听完这两节课后,由市教研员顾国平老师组织我们一起进行了分析和研讨.本次教研活动使我感触颇深,我深刻地认识到,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可以说,我们现在的教学与新课改的理念和精髓还是有很大距离的.下面,我就以本次课教研活动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和大家一起探讨,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5月27日和28日,笔者与另外两位教师分别在福州第二中学高二年级的三个班级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课题为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3中的"正态分布"[1].笔者在课后认真研习了另外两位老师(Y老师与F老师)的教学录像,发现在高尔顿板试验这一内容的使用上,三位老师的安排大相径庭.下面谈谈笔者对此的认识和理解.1同课异构中的"异构"——高尔顿板试验的处理  相似文献   

8.
日前,笔者参加深圳高中语文青年名师大讲堂活动,观摩了两位老师的展示课.一节是全国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第一名得主、北师大南山附中闫敬霞老师执教的阅读课《拿来主义》;另一节是广东省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平岗中学王雪娟老师执教的写作指导课《让议论文更有感染力》.两节课各具特色,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9.
林梅 《成才之路》2010,(35):59-60
前不久,学校举行了青年教师高效课堂优课评比活动,历史组的两位老师为我们执教了七年级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复习课,我有幸作为评委得到了一次观摩和学习的机会。可以说两位老师作了充分的准备,因而所上的课亮点不少。但瑕不掩瑜,他们的课堂教学也留下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日,笔者有幸观摩了《鞋匠的儿子》(苏教版第十一册第21课)一课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参与作课的教师一共有三位:第一位是一位年轻女教师(下称L老师),第二、第三位是两位特级教师(以下分称S老师和W老师)。通过现场观摩以及事后对录像、录音进行整理、分析,笔者认为,倘若以叶澜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来看,这三节课至少达到了扎实、平实、真实的要求[1]。那些"同课异构"活动中经常出现的脱离"课标"要求为"异"而"异"、离开教材内容盲目求"异"、不顾学生实际"标新"  相似文献   

11.
<正>我校曾举行同题异构专题教学展示活动,两位老师均执教苏教版一下《咏华山》一课。《咏华山》是一篇文包诗,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故事,把古诗《华山》巧妙地包含在叙述寇准与先生登山的过程中,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在教学过程中,两位老师都采用了形象化教学的策略。第一位老师采用剪贴画的形式,课前根据课文内容准备华山、群山、云朵、红日等剪贴画,课上让学生根据课文描述讨论怎么贴这些剪贴画。第二位老师采  相似文献   

12.
最近参加了一个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的同课异构活动,两位老师对教材中主题图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下面是两位老师的教学片断。【片断一】出示()×()=12师:说一道积是12的整数  相似文献   

13.
1996年10月上旬,宜昌市举办了青年教师自然教学研习班,会上,来自东山小学的段淑平和康庄路小学的谭新玉两位老师都教了《鱼》这一课。会后,两位老师和市教研员李德强,就《鱼》这一课的教学进行了讨论。 李:两位老师都上了《鱼》这一课,通过课可以看出,二位老师对这一节课要引导学生建立“鱼”的概念这一目  相似文献   

14.
模拟选举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湖南怀化市溆浦县小学道德与法治"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杨老师和黄老师围绕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家机构"中"人大代表为人民"这一话题作了展示课。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模拟选举投票这一学习活动形式。这说明我们的一线老师已经开始意识到道德与法治学习不应只是静坐听讲,死记硬背……更应该是实践活动、体验感...  相似文献   

15.
前一段时间,我校举行了“四人一课”教研活动,即同级部四个语文老师共同备一篇课文,同上一课。在听《珍珠马》一课中,两位教师对同一问题的处理引发了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黄中南 《广西教育》2012,(48):42-42
一次参加某城区的教研活动,听两他老师上研究课,一位在多媒体教室上,一位在普通教室上。各乡镇学校来了不少教师代表。课后,按惯例是两位执教老师先进行教学反思,再与听课教师瓦动评课。热烈的评课氛围,凸显了教师们对改进课堂教学的真切关注。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我校两位老师对“分一分”一课进行同课异构的教学。教学中,两位老师对同一环节的不同处理。引起了笔者的思索。  相似文献   

18.
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我们往往能够通过不同教师对同一内容不同解构,发现教师在科学课堂中的不同的价值追求。前不久,两位老师执教同题课《把固体放到水里》,观察两位老师的课堂,对比两位老师的设计,我们能够得到一些引领孩童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体悟科学本质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次市级的数学研讨活动,活动中的A、B两位老师执教的都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两位老师“创设情境”阶段的设计大致相同,之后,其教学都分别进入“提出问题”阶段,当老师提出“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可以怎样求呢?”这一问题后。  相似文献   

20.
一、案例背景2012年4月南通数学年会的同课异构活动在南通市东方中学进行.本次课题共有5个,具体是:二次函数、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概率初步、图表信息问题以及图形的变换.分别由两位来自不同县区的教师执教同一课题,课后由同行、专家进行议课、评课、经验交流.笔者参加了这次活动,共听了6节课,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数课已经遗忘,但其中两节《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同课异构复习课,至今仍印在脑海中.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设计风格、不同的实施途径,出色的教学效果,让人难以忘怀.为了叙述方便,不妨将执教的两位老师分别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