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晖 《新闻传播》2010,(6):22-23
林语堂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的代表人之一.同时也是独树一帜充满历史争议的著名杂志编辑家。林语堂的编辑思想和编辑实践中所体现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观和自由主义文艺观.在那个时代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不应予以全盘否定.在研究时应该辩证地看待林语堂的期刊编辑思想与编辑活动。  相似文献   

2.
莫鹏燕 《出版广角》2015,(7):109-111
在中国的“五四”新文学史上,鲁迅和林语堂曾是志同道合的文坛挚友。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他们近十年的友谊却出现了裂痕。本文主要比较了鲁迅与林语堂在版权思想上的相同之处和不同点,同时分析了造成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并探讨了他们的版权思想对我们现代出版活动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30年代林语堂的期刊编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晖 《新闻传播》2010,(4):51-53
林语堂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期刊编辑家。他在期刊的编辑思想方面,注重向西方现代杂志学习,特别重视刊物的个性与特色,提倡办期刊要"公开地盘",努力克服当时同人杂志盛行的时代局限,在经营中注重把"诚信"的儒家之道和现代市场经济理念相结合。这些期刊编辑思想在那个时代具有相当的进步性,对现代期刊的编辑活动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以藏为本到以人为本--中国图书馆学思想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图书馆事业经历了古代封建社会的藏书楼、近现代图书馆以及未来的复合图书馆几个发展阶段。图书馆学思想的内涵也经历了从以藏为本、以用为本到以人为本的发展历程。文章简要考察了古代与近现代图书馆学思想,预测了未来图书馆学思想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在编辑思想上注重吸收西方先进的办刊经验,遵循国际通行的惯例,关注市场需求,贴近社会现实,发掘社会价值,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林语堂以构建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为己任,做到了向中国人讲外国文化,向外国人讲中国文化。本文对其编辑思想进行探讨,以期对现今出版编辑行业提供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是中国当代集文学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为一身的著名学者.早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和德国莱比锡大学的林语堂同国后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学府.1966年林语堂定居台湾,1976年于香港病逝.林语堂一生著作等身,特别是他的大量中英文翻译作品更是让他扬名海内外,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在国外用英文写书的中国作家[1]86-88.本文拟解读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与实践,以再现这位近现代著名文人文学与翻译创作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在教学过程中,林语堂从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出发,通过激发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从而达到英语教学目的。林语堂的教学方法及其思想,对于今日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仍旧具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巴金是近现代中国文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位极具完美气质的翻译家。他因自己的成长生活经历而努力追求民主革命思想,在苏联文学的影响下逐步走入并深入翻译世界,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操作性极强的翻译准则。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当代中美政治修辞观念演进的历史梳理,对中美政治修辞文本构成的核心要素的比较,分析中美在政治修辞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的异同,并尝试提出新时期中国政治修辞的策略要点。本文认为,政治修辞对实现跨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来到中国感受华夏民族的文化魅力。这些来华友人成为中华形象的体认者和传播者,他们对中国形象和中华文化的理解将通过自身的在华经历向所在国民众传递对中国的认知。[1]在跨文化的语境下,我们需要了解中华文化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通过探析他们心目中的感知来匡正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本文从环境渗透视角审视高校在传统文化融入留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得失,以期探讨进一步加强留学生思想教育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林语堂看词典、用词典和编词典三个方面解读林语堂在词典学的思想和遗产及其在中国词典编纂史中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是我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师级的翻译家、文学家和享誉中外学术界的学者。林语堂的一生翻译了大量的著作,为中国和西方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互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徐艳 《兰台世界》2012,(28):18-19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国际著名的文学泰斗,曾经被列入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林语堂一生酷爱读书,知识渊博,学贯中西,尤其是在文学、语言学、哲学和历史学等方面有着非常深的造诣,涉猎非常广泛,而这一切都与他重视并能充分利用图书馆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的编辑思想和办刊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一生兼有"一代哲人"、"蜚声世界文坛的中国大文豪"和"反动文人"、"洋奴"的名声.  相似文献   

15.
梁廷枏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又是民间的知识分子,有着与林则徐、魏源不同的经历和社会地位。通过对梁廷枏一生的成长经历和思想、学术变化轨迹的考察,可以认识和揭示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变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庞彦杰 《传媒》2016,(9):76-77
进入21世纪以来,某些中美合拍电影一味遵循好莱坞电影商业模式但却遭遇失败的案例不断增多。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显示,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对文化语境的误读和对观众文化认同的分裂是导致电影失败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借助对好莱坞电影跨文化传播经验的审视,探讨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正确理念、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中国主流思想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思想权威与政治权威合一。这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现代经历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8.
精品琳琅规模宏大──《林语堂名著全集》评介郝景江林语堂是一位大师级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陆续兴起“林语堂热”,有的出版社相继出版了林语堂的有关著作,广大读者尤其是研究人员热切盼望有一部篇目齐备,规模宏大的林氏著作全书问世。为此,东...  相似文献   

19.
采用关键词句段提取与数据库统计方法,从四个层面考察舆论观念在现代中国的兴起与演变。首先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舆论意义类型可划分为品评人物、朝堂之争、民心民意、方法建议。其次是用舆论替代清议的现代动因,指出皇权政治体制内的清议概念无法适应时代转型的需求;接下来是中国语境中的"舆论"与西方语境中的"public opinion"的字源对比,指出舆论观念的兴起适应于从传统皇权转向现代民主国家的时代需求,舆论概念的使用消减"公论"所携带的官方倾向与精英色彩;通过分析现代中国与西方舆论观念的异同,发现西方舆论思想在向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对现代中国告别皇权专制、追求民族解放发挥了思想启蒙作用。然而,这种思想启蒙作用没有彻底完成,传统力量对西方舆论思想进行了"选择吸收与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现代以来与科学建构密切相联的是关于破除"迷信"的表述及实践。自晚清以来"迷信"一词在中国经历了概念的译介、思想的论争之后,1920年代开始有知识分子对迷信问题进行学科化的探讨和专业研究。他们试图以一种"知识"的方式介入中国现代反迷信的文化政治,其中尤以江绍原的迷信研究为代表。江绍原通过改写和挪用20世纪前后英美比较宗教学学科话语,确立了对迷信的认知和定义,并且以其学科知识重新结构和发明了中国所谓的迷信"传统"。他的迷信研究不仅关乎到科学思想史、学科史和知识史的建构与勾连,而且其中所涉及到的中西跨文化的话语实践,对于重新反思中国现代的科学启蒙话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