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春季大风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特别是它常伴随大风雪、降温一起出现,使土壤跑墒,加剧春旱,夏季的大风常造成作物倒伏,秋季大风可能导致谷粒磨损,冬季大风常伴随大风雪,出现寒潮降温,目前防御大风的办法,主要是营造防风林带及设立防风障,加强农田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了保证飞机对松褐天牛进行防治阶段中的次生类型灾害能得到有效预防,应认识到次生类型灾害防治的重要性以及飞机施药对松褐天牛进行防治的特点,制定科学的飞机施药防治松褐天牛方案。本文就飞机施药方式是对松褐天牛进行防治阶段次生灾害的预防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我国136个气象站1956~2001年大风频数资料,应用MapInfo 5.0和Excel,研究了我国大风的空间分布特征、年代际变化、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对大风频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大风灾害的总体趋势减少,变化幅度较大.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后期除内蒙古和东北交界处,以及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区外,大风灾害发生频数都较小,各地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下降趋势较为显著.而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对大风频数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分别有促进和阻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风是克拉玛依的一种重大的气象灾害,对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很大,同时,大风更是油田生产建设中最大的灾害性天气。该论文利用2005年-2012年克拉玛依大风资料统计得出克拉玛依各油田大风特征,并据此提出大风对油田的重大影响以及一些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及其减灾对策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5月12日的中国四川汶川8.0级地震发生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主要由3条北东—南西向的平行断裂构成,主震发生在其中央断裂即映秀—北川断裂,属单向破裂。余震在3条断裂上皆有发生,由南西向北东方向推移。地震引发了大量的次生灾害,主要为滚石、崩塌、滑坡、堰塞湖和泥石流,其中,滚石、崩塌、滑坡成为阻断交通的主要灾害。堰塞湖不仅对上游造成淹没,而且对下游形成巨大的洪水威胁。地震诱发的山地灾害形成灾害链,即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溃决洪水或泥石流。次生灾害沿破裂带及两侧密集分布,并随距破裂带的距离增大而急剧减少。震后次生灾害将进入活跃期,崩塌滑坡的活跃期将持续5—10年,泥石流的活跃期将持续10—20年。文章根据次生灾害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提出了震后次生灾害的应急减灾措施和恢复重建中的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6.
利用内蒙古2005年~2012年气象灾害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内蒙古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气象灾害主要有暴雨洪涝、大风冰雹和雷击灾害3种类型,这3种气象灾害是造成内蒙古经济损失的主要类型,并且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这3种类型气象灾害主要发生在夏季,暴雨洪涝和大风冰雹灾害以7月份最为严重,雷击灾害主要出现在6、7月份。夏季3种主要气象灾害高频率落区主要集中在黄河沿线和内蒙古中东部偏南及呼伦贝尔市地区,并且夏季各月份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西藏32个气象站1980~2000年大风频数资料,应用MapInfo和Excel,研究了西藏大风的空间分布特征、年代变化。结果表明:我区大风灾害的总体趋势减少,我区32个站点在20年里大风频数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那曲地区大部和阿里地区东南部、日喀则南部属于大风频数较大的区域,山南和昌都北部地区次之,林芝、拉萨和昌都中部大风频数最小。90年代大风频数与80年代相比大风频数逐年减少。  相似文献   

8.
历史证明每次大地震的情况都具有独特性,但经常的情况是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大于震灾。次生灾害包括强烈地震使山体崩塌,形成滑坡、泥石流、堰塞湖;水坝河堤决口造成水灾;易燃易爆物的引燃造成火灾、爆炸,或由于管道破坏造成  相似文献   

9.
通过选取1981年~2010年乌海本站53512地面测站的记录资料,统计分析乌海地区大风、扬沙、沙尘暴产生的时间分布规律,并将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作为本市大风、沙尘暴类灾害天气的基础数据,为各行业提供服务。通过对本站已积累2001年~2010年高空地面实况资料,对92次大风天前日的各种因子进行统计、总结归纳,得出各种大风天前期预报的指标,为大风的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地震灾害引发的次生环境灾害防治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赓  冯俊华 《青海科技》2010,17(3):46-49
本文结合汶川地震,对地震灾害引发的次生环境灾害的种类及成因、危害性和复杂性进行了分析,归纳了国内外防治次生环境灾害的措施和方法,可为今后同类灾害的防范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西藏大风分布特征及风灾区域的初步划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西藏是我国大风最多的地区之一,每年大风造成的危害虽不及干旱、雪灾等气象灾害严重,但对农牧业生产、生态环境等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对西藏各地大风观测资料及历史风灾情报进行详尽分析,发现我区大风具有:地理分布特征明显,季节性强,日变化显著等特点;大风造成的危害与风速、持续时间及植被分布密切相关;我区从东南到西北基本可划分为四个风灾等级区域。  相似文献   

12.
2000~2009年拉萨地区大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风是气象上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虽然每年大风造成的危害不及洪涝、干旱、雪灾等气象灾害严重,但对于农牧业生产、生态环境等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本文选取2000-2009年拉萨地区3个测站的近10年地面自记风资料,探讨拉萨地区大风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近10年拉萨地区有一个大风高值年和三个低值年,平均3-4年为一个波段,2001-2004年大风日数明显减少。北部高海拔的当雄地区大风日数占整个拉萨地区的七成以上。每年的1月和2月大风最多,夏季大风最少。拉萨地区盛行偏西风,其中WSW和SW风最多,偏北大风极少。  相似文献   

13.
铁路是我国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但是由于大风灾害常常影响到铁路的正常运行,甚至对铁路设施造成破坏,造成列车颠覆等重大事故。针对当前风害对铁路提速及客运专线等高速列车的影响,对大风进行了分析,并根据风害的特点,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侯艳明 《金秋科苑》2009,(6):199-199
铁路是我国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但是由于大风灾害常常影响到铁路的正常运行,甚至对铁路设施造成破坏,造成列车颠覆等重大事故。针对当前风害对铁路提速及客运专线等高速列车的影响,对大风进行了分析,并根据风害的特点,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99~2017年三江源核心区5个国家基准基本站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三江源核心区冰雹、寒潮、大雨、大雪、大风等主要气象灾害性天气的特征,并通过线性倾向方法对历年的发生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9~2017年三江源核心区的冰雹灾害呈减少趋势,且主要集中在夏季的6~9月份。寒潮灾害呈平稳变化趋势,与每年冷空气活动的关系较为密切,且主要发生在1月份;大雪灾害主要发生在每年5月份和来年10月份,从历年大雪发生的趋势来年,呈现增加的趋势;大风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最大集中在12月份~次年3月份,从趋势线分析大风具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冰雹灾害对黑龙江农业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雹是危害农业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冰雹灾害是一种局部地区性强、季节性明显、来势急、持续时间短、以砸伤为主的气象灾害,常伴有大风、暴雨,常给农牧业生产,尤其是给丰收在望的农作物带来重大损失,甚至颗粒无收。冰雹对农作物的危害特点,冰雹灾害的防御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7.
《科技风》2017,(21)
每年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都会受到台风灾害,台风往往伴随着众多复杂天气现象,如风切变、强对流、暴雨、大风等天气,对飞行安全构成极大威胁,给民航气象观测保障工作也带来挑战。因此,对台风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使用云图、雷达等资料针对2013年23号台风"菲特"的特征,以及对气象观测的影响进行分析,试图加强对台风特征的认识,提高民航气象观测与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的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洪涝、大风、冰雹、干旱、冻害和沙尘暴等,其中干旱是其主要的气象灾害。文章介绍了内蒙古气象灾害情况,并提出了一些防灾减灾决策,在气象预报预警和防灾减灾服务方面进行经验交流,为有关部门了解内蒙古主要气象灾害和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五大连池市气象灾害频繁,影响粮食产量稳产、高产,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对低温冷害、旱涝、霜冻、暴雨、冰雹和大风在五大连池市时空上分布的特点及指标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建议,对指导农业生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重建规划的前瞻性: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布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汶川大地震及次生山地灾害,给灾后恢复重建带来多种困难。认识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特征是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基础,很显然,山区承载力具有国家性。重建工作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并在重建规划指导下,逐步实现山区人口合理布局的调整,慎重对待迁建问题,要继续深化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基础性、战略性研究,开展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形成机理、防治与预警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