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程丽华 《辅导员》2012,(6):46-47
本学期的听课调研中,当我有幸听了全国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执教的观摩课"搭配"后,心中一震,豁然开朗。课堂上,吴老师引导学生从乱到全,从随意搭配到连线,最后到列式计算,让学生经历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数学味浓厚。特别是吴老师的一句"这节课难道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六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不是的,是要让学生学会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激起了我的共鸣,引发了我的思考。是的,一年级的数学课堂正是应该把简单的知识上得"不简单"!  相似文献   

2.
吴正宪老师的"乘法分配律"一课,带给了我们数学教学的一种享受.它不仅让我们欣赏到吴老师的教学艺术,从中也体会到吴老师的教育思想,听后深受感动.下面我从新课标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节课,吴老师从实践的角度对新课标进行了解读.吴老师的很多教学行为已经超越了数学教学本身,它们体现了很多重要的数学教育思想:吴老师还把很多教育理念运用得非常纯熟.所以说,吴老师的数学教学实践是中国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教育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3.
吴正宪老师的"乘法分配律"一课,带给了我们数学教学的一种享受。它不仅让我们欣赏到吴老师的教学艺术,从中也体会到吴老师的教育思想,听后深受感动。下面我从新课标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体会。这节课,吴老师从实践的角度对新课标进行了解读。吴老师的很多教学行为已经超越了数学教学本身,它们体现了很多重要的数学教育思想;吴老师还把很多教育理念运用得非常纯熟。所以说,吴老师的数学教学实践是中国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教育的宝贵财富。这节课体现了吴老师在智慧课堂上  相似文献   

4.
我始终忘不了和吴正宪老师的第一次见面.那是2002年的冬天,在珠海.虽然从未见过面,但凭着在文章中所"认识"的吴老师,凭着从他人那里听到的吴老师,我已在自己的脑海里想象出了吴老师的形象.于是在一种期待中,在见面的那一刻,没有介绍,四目相对,我说:"您就是……"从那时起,我们便携手在我们共同热爱的小学数学教育道路上前行着,围绕我们都在思考的小学数学热点问题讨论着.而每一次的同行,每一次的讨论,吴老师都带给我对小学数学教育事业又一次的热情和更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需要"是最直接的动力,让学生处于"老师要我学"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产生莫大的兴趣.为了让孩子们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将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享受,教师必须巧花心思,从各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6.
王芳 《成才之路》2012,(18):14-14
正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按这种标准来衡量,吴正宪老师肯定是当之无愧的"好"老师。吴老师在学习积累、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多地进行了思考,并以她的智慧点燃了学生创造的热情。在欣赏了吴老师精彩的数学课堂以及教学理念后,更加让我有所感悟。感悟之一,情境设计有情有理,真实有效。在这节课的引入部分,吴老师先叫了一名  相似文献   

7.
吴正宪老师的“乘法分配律”一课,带给了我们数学教学的一种享受。它不仅让我们欣赏到吴老师的教学艺术,从中也体会到吴老师的教育思想,听后深受感动。下面我从新课标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徐建国 《四川教育》2020,(14):47-48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25年来,吴老师在成长的路上寻寻觅觅,虽"道阻且长",却依然"溯洄从之"。从青涩到成熟,从懵懂到从容,从初级到特级……每一次公开课前,吴老师都是抽丝剥茧地经历痛苦,每一次公开课中,吴老师都是惊心动魄地高度紧张,每一次公开课后,吴老师都是透彻心扉地浴火重生。历经公开课的洗礼,吴老师拍拍身上的泥土,着力唤起学生沉睡的心灵,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用数学滋养童心,学思同行,让创造点亮课堂,真正做到以情启智、以智启问、情智共生。就这样,一批又一批孩子在吴老师的引领下徜徉在数学的海洋中,情智交融,幸福前行。  相似文献   

9.
<正>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我有幸欣赏了特级教师吴汝萍老师执教的《认识分数》一课,吴老师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创造和使用,让课堂"智趣"飞扬。一、整体构建,数学课堂充满"知趣"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新知是旧知的延伸和发展,也是后续知识学习的基础。吴老师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紧扣知识的生长点,精心设计教  相似文献   

10.
非常有幸,存浙江大学现场听了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一节课:数学广角——搭配。课一开始,吴老师就把问题呈现给学生:  相似文献   

11.
<正>听田杰老师的数学课是一种享受,这是我第三次听田杰老师的课了,从"确定位置"到"乘船去鸟岛"都让我流连忘返,总期待有机会再一次听到田老师的课。在2012年4月我有幸再一次体验了数学课堂带给我的极大魅力和诱惑力——田杰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抽屉原理",让我前所未有地感受到,数学课堂原来也可以在数学教师独具人格魅力的照射下如此的美丽动人。一、让情境调剂出兴趣,课堂生机勃勃1.兴趣是"原动力"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在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才能挖掘学生潜力,促进智力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2.
近日,我有幸聆听了常州市金坛实验小学吴建强老师执教的《碧螺春》(苏教版12册)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杯散发着清新气息的"自采茶" 在简练的导入结束后,吴老师就由"采茶"入手,让学生自读课文,从文本中去自行感受采茶的乐趣。学生有所感悟后,吴老师配乐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想,深入体会文本中所描绘的采茶情  相似文献   

13.
<正>高中阶段,有部分学生觉得数学学科比较抽象,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刘明老师,是一位让数学变得"简单"的老师。刘老师是怎样让学生热爱思考并享受思考的呢?又是如何立足于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的呢?我在刘老师的课堂上发现了如下几点。一、在探究中激活数学思维众所周知,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在课堂上,  相似文献   

14.
让思维历险     
听过吴正宪老师课的人经常会这样问:为什么学生在吴老师的课堂会如此激动、兴奋、主动?为什么学生在吴老师的课堂上会妙语连珠、思维活跃、思考深刻?为什么学生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有那么专注的神态和原来如此的释然?这些都源于吴老师为数学编织了一条五彩缤纷的智慧彩带,吸引着、召唤着、感染着学生,使学生享受到数学学习的神奇与快乐。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一个课题,叫做"搭配"。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材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小学数学教师》杂志曾经发表过颜春娅老师的一篇不错的文章,重点谈了有序思考的问题,正如文章中所说,有些教师可能"只是把关注的目光放在‘有几种搭配方法’这一结果上,对于‘有序’这一目标并没有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一天上午,我想随堂听小吴老师的语文课。第一节课时,我打电话到三年级语文组,经询问得知小吴老师当天上午第二节课执教《拉萨的天空》一课。这是一篇新课文,我并不熟悉。在处理好事务后,我于第一节下课前十分钟赶到三年级办公室.借小吴老师的语文书把课文看了两遍。三年级其他班级的老师听说我要听小吴老师的课,也随同我一起前往听课。小吴老师课前准备很充分,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步骤环环相扣,教学流程自然流畅,但是我始终觉得学生学习的情绪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上似乎教师牵引得太多,并没有真正地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我一边听一边思考:假如这篇文章让我来上,我该怎么上呢?下课后,老师们纷纷回到办公室。  相似文献   

17.
案例:一位老师在教学新世纪教材第六册"搭配问题"时(两件上衣和两条裤子有几种搭配方法),都是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来解答。从课的开始到课的结束,解决问题的策略都是停留在直观水平上。  相似文献   

18.
我曾作过一些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厌恶数学的情绪比以前有所增加.为此,寻找使学生不厌恶数学的办法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怎样才能使小学生不厌恶数学呢?在我对小学生的一次问卷调查中,一名小学生说:"我喜欢上数学课,是因为我的数学老师会让数学变得可亲、可爱又可乐啊!"我深深地被震撼了,要让数学变得可亲、可爱又可乐,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是一闪念、一瞬间的产物,而是长期经验的积累,是反复思考的成果,是不懈探索的结晶.于是,我从那一刻起也潜心思考、不断探索,尝试着让我的学生也能体验到数学的可亲、可爱、可乐.  相似文献   

19.
郭俊清 《辅导员》2011,(36):85-86
2011年10月16日,我有幸现场聆听了吴正宪老师亲自执教的《搭配中的学问》一课,现场感受了名师的风采,精巧独特的教学设计,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节课博得大家的热烈掌声。时过几日,回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感悟最深的几点:一、尊重每一位孩子,让孩子自己建模。上午九点左右,吴老师来到会场,主持人介绍之后,吴老师深深地一鞠躬,便来到孩子们当中。课一开始,吴老师用图片出示:短衣、长衣、短裤、裙子和长裤这五种,让学生进行搭配,要求是:上身任选  相似文献   

20.
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引发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从而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以现场聆听台湾教师的一节课为例,对台湾吴老师如何在课堂上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如何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并获得数学经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也指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课堂上关注的不应只是知识本身,还要心中装着学生,关注学生的感受,更要思考如何让学生对抽象的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让学生会产生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