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中人工智能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信息技术的前沿,应当在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中增加人工智能的内容,以便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文章讨论了人工智能课程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意义、信息技术课程中人工智能的内容等。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必要的信息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STEAM教育理念对信息技术课程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STEAM教育理念强调将信息技术与多学科进行融合教学,让学生形成整体性的学习思维,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文章从STEAM教育理念概述入手,对STEAM教育理念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应用策略进行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阶段开设专门的选修课进行基础性教育势在必行。根据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目标、人工智能研究的特殊性以及高中生的认知特点,高中人工智能的教学宜采用基于问题学习(PBL)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作为学生问题求解的工具应整合于PBL实施的全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教学中的师生活动提供强大的技术帮助,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质上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融合为一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优化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如何整合,从目前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教学中,"整合"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阶段开设专门的选修课进行基础性教育势在必行。根据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目标、人工智能研究的特殊性以及高中生的认知特点,高中人工智能的教学宜采用基于问题学习(PBL)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作为学生问题求解的工具应整合于PBL实施的全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和阶段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可以表述为:第一,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内容,即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是学生的学习对象和目标。第二,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即教学工具,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和手段融合到学科教学中,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罗国敏 《教师》2023,(34):126-128
“AI+教育”是一种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的创新理念,为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开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文章通过分析传统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创新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评估与反馈这四大维度出发,探究基于“AI+教育”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路径,以期为中职信息技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教学中的师生活动提供强大的技术帮助,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质上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融合为一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优化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如何整合,从目前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教学中,“整合”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9.
王辉 《科幻画报》2022,(10):140-141
伴随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应用愈发广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也逐渐将人工智能的基础认识、原理探寻的内容引入教材,旨在培养学生在新时代了解技术、认知科学的思维能力。本文将简要阐述人工智能教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定位,并基于时代需求和学科要求的角度分析人工智能教学的教育价值,然后给出开发人工智能课程的基本原则——原理性、实践性、教育性,最后从强化教师培训、完善基础设施、转变教学模式、创新评价方式四个方面谈一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融入人工智能教学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0.
关于人工智能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信息技术的前沿 ,应当在现有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中增加人工智能课程 ,以便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本文结合作者参加教育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的实践 ,讨论了人工智能课程在高中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分析了国内外中学人工智能教育现状 ,对人工智能课程的内容确定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朱琳 《贵州教育》2023,(7):49-5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也需要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通过解析新时代初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从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教学内容及方式优化以及教学实践几个方面探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育信息化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且被广泛运用于小学教育中。信息技术与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提升小学劳动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劳动教育中,有利于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劳动兴趣的激发。因此,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小学劳动课程资源的建设,以信息技术助力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并将信息技术运用在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中,以促进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当前是一个信息化社会,而人工智能是信息技术的前沿领域,是信息技术应用和发展的热点之一,应当被关注。英国是较早开展人工智能基础教育的国家之一,不少中学开设了该课程,并通过组织和开展相关教育竞赛活动来扩展和延伸人工智能教育。在美国现行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部分学校将人工智能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加以开设,美国各州根据自身的教育特点和目标,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内容有不同的要求。澳大利亚部分中学在信息处理与技术课程中也开设了有关人工智能的课程。  相似文献   

14.
<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支持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逐步实现师生在信息化教与学中应用的全覆盖。日趋成熟的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为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使得教育需要融合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深度融合,既能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帮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培养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高中阶段开设人工智能选修课,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性教育势在必行。根据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目标、人工智能研究的特殊性以及高中生的认知特点,高中人工智能的教学宜采用PBL(基于问题的学习)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作为学生问题求解的工具应整合于PBL实施的全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是我国未来十年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主题,它的实现,需要以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为前提,这既要求教师改变将信息技术视为“辅助性手段”的观念,也要求教师形成“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我国的师范院校要尽快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观,要加强信息技术类课程与专业类、教育类课程的相互联系,还要合理规划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的实践机会.  相似文献   

17.
杨楠 《西部素质教育》2019,(11):127-127,129
文章首先阐述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对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的意义,然后提出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在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包括信息技术与教学理念的融合创新;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创新;利用信息技术完善课程课时;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教育过程中,积极使用网络课程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高中信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注重网络课程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建立良好的网络课程系统,让学生能够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网络课程学习.一、网络课程的教学构成信息技术高中网络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将信息技术的知识  相似文献   

19.
当今时代是人工智能与素质教育并存的时代,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创客教育教学是从激发学生兴趣角度出发,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帮助学生延展创新思维,从而全面增强自身能力的教育模式。基于此,本文围绕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教学,首先对人工智能技术及创客教育模式进行了阐述,又对其在初中信息科技课程中的具体应用展开分析,并探讨了初中信息科技课程中人工智能教学的策略,旨在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20,(89):27-28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息化教学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对传统教学开启了新一轮的教学变革,将信息技术纳入教育教学之中,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进行深度的变革,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资源,调整课程结构,对课程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应用,立足于课堂教学,依托于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知识育人体系,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实现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