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灵之道     
子路去问老师,君子应不应该崇尚勇敢。孔子对他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相似文献   

2.
翁德森 《中文自修》2011,(10):42-43
独特的语言蕴含深刻的哲理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刘宝楠《论语正义》解释说:"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义者宜也,各适其宜;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利),则有争心。"孔子这两句原本是谈为人  相似文献   

3.
儿童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入不知而不愠(yun),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注释:说:同"悦",愉快、高兴。愠:怨恨。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论语·为政》)注释:罔:迷惘,迷惑。殆:危险。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i)。"(《论语·为政》)  相似文献   

4.
一、颜回形象的矛盾性孔子对于颜回的喜爱在《论语》篇章中就有许多表现: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矣。("《论语·雍也》)孔子认为颜回的内心可以长期的保持仁德,其他的人则只是偶然想一下罢了。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孔子将颜回标榜为爱好学问,不迁怒于人,不犯同样的过错的弟子。《论语·里仁》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教育精神:"有教无类""有教无类"一词,原出自于2500多年前的孔子思想。在记述孔子教育言行的《论语》中有此一章"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南怀瑾先生曾解释道: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精神。他不分阶级,不分地域,不分智愚,只要肯受教,  相似文献   

6.
孔子(前557-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为了培养"修己以安人"、"修己以敬"(《论语》《宪问》.以下凡出自《论语》一书的,均只注篇名)和能施仁政的"士"、"君子"、"贤人",孔子历来十分重视和强调品德教育.他讲学四十多年,总是把人的品德教育放在其他一切教育的首位.孔子关于品德教育的不少思想,对于今天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美与善,都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语文美学育人理想意欲达成的目标。美而不善,或者善而不美,从语文美学角度理解都是不完美的,只有尽善尽美才是语文美学的最高理想。语文美学研究的当务之急是调和美善之间的矛盾,实现语文教学的美善和谐。孔子说:"里仁为美。"(《论语·里仁》)这里的美是和善同义的。后来孔子又说:"尊五美,屏四恶。"什么是"五美"呢?孔子说:"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  相似文献   

8.
作为《论语》的首章,"学而时习之"历来为注家所重视。钱穆先生《论语新解》云:"本章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学而时习,乃初学事,孔子十五志学以后当之。有朋远来,则中年成学后事,孔子三十而立后当之。苟非学邃行尊,达于最高境界,不宜轻言人不我知,孔子五十知命后当之。"这个说法很有道  相似文献   

9.
志于道     
骞叔 《中国德育》2006,1(5):75-75
“志于道”是孔子对于人生提出的一个要求,见于《论语?述而》。中国传统思想重视立志,认为立志是做人的第一步。孔子自述他一生修养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第一步“志于学”说的就是立志。后来的学者关于立志也有许多精辟的话。如:“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早、最伟大的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一生主要从事教育活动,从三十岁左右开创儒家私学起,以"诲人不倦"的精神,教育培养了大批学生,相传弟子三千,其中成名的贤人就有七十二位.孔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论语》一书.还是孔子死后,其门人根据他平时的讲话记录整理而成.全书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其中蕴含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特别是教育心理思想,现分别论述如下.孔子教育心理思想的哲学观点(一)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奴隶制向封建制急剧转变的社会大动荡时代,他站在奴隶主阶级的立场上,毕生以"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论语·尧曰》,以下所引该书,  相似文献   

11.
春秋末期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其大半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主张。《论语》中的孔子论学,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探讨孔子论学,将对我们的学习活动有现实的借鉴意义。一、学习方法论。学习是否得法,是学习效果好坏的关键。孔子对学习方法的论述主要包括3方面内容。(一)学思关系论。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卫灵公》中也有孔子提出的关于学与思关系的见解:“我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关于学与思的论述表明,学与思是辩证统一关系,二者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2.
赵洪福 《语文天地》2011,(24):43-44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注重学思结合,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文、行、忠、信的教学内容和学、思、习、行的教学过程更值得人们去探究。好学:孔子非常重视学,主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治长》)、"多见阙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著名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博学多识的学者。他的主要思想学说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之中,细读《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一生致力于"为学"。本文从好学、会学、博学三个方面论述孔子的"为学"之道。  相似文献   

14.
张希林  东辉 《下一代》2008,(11):44-49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提出"有教无类"的同时,指出人的天赋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在对待教育对象上应有一定差别。孔子在《论语·雍也》篇明确说: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十大历史名人列表中,有一位非常有名的人,那就是孔子。孔子一生中,只在年轻时做过官,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育工作。他一生教过的学生有三千余人,其中不乏有知识、有才能的人。《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学生言论的著作。它不仅教给我们知识,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原则。在《论语》为政篇的"学与思"中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意思是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  相似文献   

16.
智者话语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译文】孔子说:"不要担心没有职位,应该担心没有胜任职位的才能。不要担心没  相似文献   

17.
在《论语》学说中,德性成为关切的中心、人们生活的主要目的。在孔子那里,人生的一切生命实践、为人之道,皆为“学”也。《论语》中“学”的范畴充分诠释了一个人一生所成就的全部就是德性的实践,以“学”的范畴辐射到“仁”、“道”、“礼”等主要范畴。因此,《论语》中的伦理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依照“学”来构建的。“学”贯通“礼”、“仁”、“道”,是诠释孔子伦理思想的最根本范畴,具有独立的意义价值。“学”的过程即是成仁(人)的过程,而成人的层次是不断提升的。“学”可谓是生命本身的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8.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高徒之一。在《论语》中被少见的称为"子",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论语》是儒学最重要的经典,在《论语》中,提到曾子的名字达17次之多,其中,记载他的言论多达15条。曾参父子同为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感情更为深厚;他为人朴实敦厚,有传承儒家学脉的高度责任感;他提出和阐发的孝道、诚信、修身、担当等见解,发扬了孔子的学说;他将孔子"一以贯之"的学说慨括为"忠恕",表明对孔子学说理解透彻,深得要领;孔子的嫡孙孔伋拜其为师,足见他已具备儒家学术传道者的崇高地位;后世尊其为"宗圣",也是对其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统传道宗师地位的褒奖。这都有力证明曾子对《论语》成书做出有无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品悟经典     
<正>孔子,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论语》是孔子的学生记录下的他教学和生活中的言论。走进《论语》,你能充分感受孔子的鲜活,可亲可爱。他的言论朴素而简单,却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孔子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实事求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人就能提出"实事求是",难道不伟大吗?  相似文献   

20.
夫子《论语》中孔子的弟子尊称孔子为夫子,后逐渐成为对老师的专称。《北史·斛斯徵传》:"宣帝时为鲁公,与诸皇子等咸服青衿,行束脩之礼,受业于徵。仍并呼徵为夫子,儒者荣之。" 先生《礼记·玉藻》:"(童子)无事,则立主人之北南面,见先生,从人而入。"孔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